你们看到老何回来没有?往常这个点,他应该到门口了。
老杨脑梗住院了,我们找个时间去看看他老伴?
在江汉区唐家墩街道
西桥老年宜居社区的便民理发点,
顾客总会听到
这样嘘寒问暖的话语。
说话的是从事理发工作53年的
社区居民董新民。
她的“7元剪发”小摊
成了邻里守望站。
14岁开始学理发,
21岁在国营理发厅带徒弟,
1997年底,
董师傅从理发厅
买走了4个“老伙计”——
转椅、电推剪、剃刀、粉刷。
在那之后,
她在社区支起理发小摊,
一干就是26年。
“写着7元,就收7元”
前几天,
记者来到董师傅的理发点,
体验“7元快剪”。
董师傅沿用至今的老转椅。
董师傅的理发点堪称“古典”:
座椅是几十年前的老座椅,
踏脚处还有“红光发具社”几个字。
不到10分钟,
董师傅就为记者剪完了发。
董师傅告诉记者,
最初她在小区外的马路边上
开了理发点,
3元钱理发一次。
2010年前后,
她将理发价格涨到了10元钱。
这两年,
她又降价到了7元钱。
9日11时许,
胡先生赶来理发。
“在董师傅这里理发
已经有20多年了。
她的手艺好,
理发又快又便宜。”
理发前,
胡先生付了20元钱现金,
董师傅找给胡先生13元钱。
胡先生说:
旁边的10元店都没降价,
你还是收10元钱吧。”
董师傅回答:
“我的招牌上写着7元的,
就收7元。”
“老何怎么还没回来?”
董师傅的理发点位于
西桥老年宜居社区入口处
约10米远的地方。
时间一长,
哪家老人身体不便、
哪家老人出去散步的时间,
她都一清二楚。
9日10时许,
正在给顾客理发的董师傅
突然嘀咕了一句:
“老何早上出门,
这个点怎么还没回来,
会不会有什么事啊?”
董师傅一边忙手上的活,
一边建议一旁拉家常的
两位街坊赶紧打听打听——
老何腿脚不便,走不了多远,
每天早上出小区散步,
几乎都是定时返回小区。
三人正嘀咕,
只见一位70来岁的大爷
拄着拐杖慢慢进了小区。
一眼看到来人正是老何,
董师傅立刻嘘寒问暖,
招呼老何在一旁的椅子上
坐下来休息。
董师傅的镜子上贴着自己的联系方式。
8日中午,
孙奶奶外出时无意中
和董师傅提了一句
楼上空调滴水到窗沿上,
董师傅当即表示:
“你楼上那家我认识。
你不要着急,
我找时间给租户打个电话,
这也不是什么难解决的事。”
第二天上午,
董师傅看到孙奶奶
拎着一袋子菜进小区,
招呼孙奶奶坐一下,
问她滴水的问题解决了没。
孙奶奶拿出一把青菜送给董新民,
一边回答:已经解决好了,
楼上邻居找维修工修好了排水管。
“我打一个电话,
楼上那家找个维修工解决问题。
邻里和谐多好。”
董师傅笑着说。
街坊朱大姐告诉记者,
董师傅的日子也不容易,
丈夫去世了30多年,
前些年,
儿子患上重病卧床在家,
也需要她照料。
“着急解决不了问题,
开心过好每一天才是正道。”
采访中,说起生活的不易,
董师傅总是一脸轻松。
“我理一个头,早餐有了;
再理一个,青菜有了;
理第三个,一天的肉就有了。”
西桥社区*董守芝说,
董新民热心乐观,
关注的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但正是这些细微的小事,
更能拉近邻里距离,
体现邻里守望。
长江日报出品
采写/摄影:记者赵家新
来源: 长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