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李雷韩梅梅的故事”:英语教材编辑张献臣讲述80、90后的集体回忆

“我和李雷韩梅梅的故事”:英语教材编辑张献臣讲述80、90后的集体回忆

首页游戏大全我的世界韩梅梅更新时间:2024-04-16

202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迎来了建社70周年社庆。回顾人教社走过的七十年,我们有太多想要诉说,在“我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征文活动中,我们期望读到一篇又一篇动人的故事。详情参见:快来,70年的人教社和你有一个约会!关于《我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征文的一封信

李雷和韩梅梅是陪伴我们多年的好伙伴,无数人与他们有着不解之缘,今天就为大家带来张献臣老师的《我和李雷韩梅梅的故事》,一起来倾听属于他的故事。

大家的好伙伴李雷与韩梅梅

李雷和韩梅梅,对于许多国人来说,尤其是八零后,是两个既熟悉又亲切的名字。他们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学英语课本里的两个人物。这套教材有一个响亮大气的英文名字,叫Junior English For China,简称JEFC。

JEFC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英国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编写,为中国学生量身定做的一套英语教材。于1990年开始实验,1993年在全国使用,到2003年被新课标教材所取代。它的影响很大,其读者至少有上亿人。

近些年来,李雷和韩梅梅很忙。首先有了李雷和韩梅梅歌曲,而后有了话剧,然后又有了电影。另外,还有更多数不清的有关他们的文化创意产品和八卦段子。的确,李雷韩梅梅引发了整整一代人的集体回忆,让很多曾经学过这套教材的同学追忆当年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感慨那些再也回不去的青葱岁月。

2017年电影《李雷和韩梅梅》

我与李雷韩梅梅的故事,还得从1986年说起。

1986年7月我从兰州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人教社英语室工作。当时的英语室不大,加我们两个新来的也就十来个人,我当时是年龄最小的。那时的英语室叫外语室英语组,外语室的主任是刘道义老师,英语组组长是魏国栋老师,后来是人教社总编辑。

刘道义老师具有高度的远见卓识,是她提出了中外合编英语教材的构想。

1986年秋,刘老师向社领导提出合作编写英语教材的倡议。1987年,人教社向国家教委递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项目文件,名称是“编写出版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1988年,通过国际招标的方式,选定了外国合作伙伴——英国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同年,启动了初中英语教材的合作编写工作。

该项目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资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执行机构。中方主编是刘道义老师,英方主编是Nevil Grant先生,英方顾问是久负盛名的《新概念英语》的作者L.G.亚历山大先生。

英方专家和英语室部分同事在人教社旧楼门口合影。中方主编刘道义(前排右二)、英文主编Nevil Grant(后排右一)、英方顾问L.G.亚历山大(前排右三)、英语组组长魏国栋(前排左三)、本文作者(前排左一)

我感到很幸运,因为我从时间上完全赶上了这个合作项目。在人教社工作,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能够深度参与一套教材的编写。当然,我当时作为一个新兵,一切得从头学起,认真向老编辑学习,向外国专家学习。

在中英合编项目上,我开始做的工作主要是接待外国专家,陪他们去学校听课、开会,参观长城、故宫、颐和园等,陪他们去吃北京小吃,去前门喝大碗茶、看京剧等,有时还需要向上级政府部门报送材料。

记得我当时陪英方教材设计师Paul Price-Smith先生去北京灯市口附近的一家兰州拉面馆吃拉面,吃完之后,他特别高兴。从此之后,他时常要我陪他去吃拉面。

他不仅喜欢吃兰州拉面,而且还喜欢观看别的中国人吃拉面的样子,他说他喜欢听他们哧溜哧溜吃面的声音,感觉他们好享受的样子。当他知道我也酷爱吃面条时,就给我起了一个英文绰号,叫Noodle King(面条大王)。他还说我们是noodle friends。

带外国专家去旅游,品尝中国特色食品,对于英语教材编写很有必要,因为这是帮助他们体验中国文化。只有他们真正体验了中国文化,才能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才能编好让中国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

1989年初,人教社派我和另一名编辑到英国朗文公司去学习计算机排版。计算机排版在当时国内是个新玩意儿。我们当时学的是苹果电脑(Macintosh),用一种软件叫PageMaker,这个排版技术在当时已经是很先进的了,那时的很多教材还都是铅字排版呢。

本文作者在英国朗文公司培训时与公司领导、作者和设计部的员工合影。前排左三为英方设计专家Paul Price-Smith,后排右五为英方主编Nevil Grant

作为教材的主要设计者,我当然要负责教材中一切人物的形象设计和情境设计。

首先,我要根据外国专家编写好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语境插图,比如韩梅梅和吉姆的对话:

Han Meimei: Hello!My name is Han Meimei. What’s your name?

Jim: Hello! My name is Jim Green.

韩梅梅与吉姆的对话

这个对话内容很简单,而且是韩梅梅和吉姆两人初次见面相互介绍的场景。我把这对话情境放在教室里,而且两人是邻座,每个人桌子上再放一个名签,因为是新生刚刚报到,也比较合乎情理,更重要是也便于让学生练习拼读他们的名字。

其次,我要设计插图中每个人物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征。

关于韩梅梅的形象,让她留着齐耳的短发,爱穿连衣裙,个子中等,不高不矮,圆圆的脸蛋,五官长得很标致,具有典型的东方女性之美。她很勤劳,很能干,也很温柔,是按照一个优秀班干部的形象来塑造的。

关于吉姆的形象,吉姆是一个英国男孩,长着一头略有卷曲的金黄色头发,个子高挑,看上去很帅气,喜欢运动,爱穿运动衫、牛仔裤,有时还有些小淘气。

至于李雷的形象,并不像坊间演绎的那样,李雷也是一个三好学生的形象,他个子不高,看上去很敦实,长着圆圆的脑袋,留着小平头,胖乎乎的脸蛋,眉清目秀,有些憨厚,善良可爱。他总爱穿一件带横条的T恤衫。他很聪明,爱学习,乐于助人,也喜欢体育运动。

Miss Gao 在开学第一课上与李雷对话

最后,当我把这些插图说明写出来之后,然后把它交给教材的插图画家王惟震先生。王先生当时是中国体育报社的一名美术编辑。这套教材的插图多半出自他之手。他的插图的确为教材增色不少。

王先生的插图笔触细腻,线条灵动优美,人物形象惟妙惟肖,美感十足。而且,他的插图也很具有创造性,能够在插图说明基础上进行大胆创造,使人物形象更加逼真、更加漂亮,比如,他画出的Miss Gao 就非常时尚,十分具有女人味儿。当然,这种画风就需要时间来打磨,所以他画画的速度很慢,跟不上教材发稿排版的节奏,出于无奈,领导曾多次派我到他家去催稿子,我都觉得非常不好意思。

不过,教材插图就应当是慢工出细活,精美的教材离不开精美的插图。精美的插图有助于构建相对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尤其写实性插图还有助于学生记忆教材的人物特征和场景特征,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我想,二十多年过去了,为什么还会有很多人仍然清晰地记忆李雷和韩梅梅的形象,这可能就是原因之一吧。

关于教材中的人物,大家谈论更多的就是李雷和韩梅梅。其实,教材中还有其他一些主要人物,比如外国人物当中,有英国男孩Jim,Jim的妹妹叫Kate, Kate 有一只黑色的猫,Jim 有一只可爱的鹦鹉,叫Polly,还会讲英语。将猫和鹦鹉编入教材,是为了增加英语学习的乐趣。还有一对漂亮可爱的美国双胞胎,叫Lily和Lucy。Tom和Ann也是英国孩子,他们的出镜率相对较低。

教材中的各种人物

中国人物除了李雷和韩梅梅之外,还有魏华,林涛等,林涛是全套教材唯一戴眼镜的学生,因为当时不宜在教材中设计太多戴眼镜的人物,主要是想正确引导学生保护视力,尽量不要去戴眼镜。

另外,有一个英语老师,叫Miss Gao,还有一个学校门卫大爷,叫Uncle Wang, 他还发明了一个能飞起来的自行车,叫plike,是plane 和bike合成词。这些都是增加学习趣味的元素。

有不少人好奇,当时是如何给这些人物起名字的呢?

英文名字当然是英方主编Nevil Grant给起的,主要原则是要简单、好读,而且是英国常见的名字,比如Jim、Tom、 Lily、 Lucy,这样的名字好读又好记。甚至连他们家长的姓名也都是用了最为常见的英文单词,比如Mr Green, Mr Read, green是绿色,read是阅读,学生会在课文中学到这些单词。

中国人名首先是由中国编辑罗列出一个名单,然后由英方主编去选择,读起来顺不顺口由他来定夺。中国名字的选择当然也是有原则的,比如不仅要好读、朗朗上口,而且要时髦。中国人的名字通常三个字的比较多,但是为了体现时髦又好读,我们更多地用了两个字的名字,比如Li Lei、Wei Hua, Lin Tao等。另外,三个字的名字我们采用了叠音的方式,比如Han Meimei、 Ma Lili。

英方主编Nevil Grant 在学校听课并与学生交流

由于受教材人物命名的影响,我给女儿也起了一个叠音的汉语名字,她的英文名字也借用了教材那对双胞胎之一的名字,叫Lily, 是百合花的意思。

教材将三个不同的外国家庭安排在中国居住,将他们的孩子与中国孩子上同一个学校,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设置比较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实现跨文化沟通和交流。

中外孩子在一起上学,一起劳动,共同度过初中三年美好时光,所以,教材里就有了教室里一起上课、打扫卫生、互借文具、做游戏的活动,还有去河边植树、农场摘苹果、公园里扔飞盘、在外国家庭办生日晚会、在中国家庭过中秋节等各种各样的语言交流情境。这些生活情境活灵活现,也都是学生身边的事情,让他们有一种代入感,所以,也就容易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材无小事,教材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有意义的。比如教材的封面设计,三个年级的教材封面颜色是不一样的,初一为大红色,初二为绿色,初三为橘黄色。

初一为大红色,其用意是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即开门红,表示喜庆。初二为绿色,主要考虑到初二年级会普遍形成英语学习上的两极分化,学生会有焦虑感,绿色是表示希望,给予激励。初三为橘黄色,是表示收获的意思,预示在初三年级有一个好的收获。

1993年版英语教材第一册封面

此外,封面上是两个漂亮的中外女孩,手拿新编的英语教材,紧紧地依偎在一起,表示跨文化沟通中建立起来的中外友谊。两个女孩的背后,是一个地球,上面是世界不同国家的主要文化标志,其中包括中国的天安门和长城、英国的大本钟、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美国的国会大厦、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埃及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等。呈现这些文化标志的意图是,学习英语是为了与世界不同国家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体现英语学习的目标;同时也意味着学习英语不仅要学习语言,而且也要学习文化,体现英语学习的内容。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排列这些世界文化标志的位置和顺序时,我们也是有特别考虑的,比如将中国的天安门放在中间而且最上面的位置,在数量上,外国的标志都是一个,而我们中国却有两个,即天安门和长城。

这样设计的用意是,要体现中国文化自信,培养中国情怀。即使现在看来,这种设计理念也是比较先进的,非常符合当代英语课程的总目标——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毫无疑问,这套教材是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编写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次采用中外合编的模式,结束了长期以来中小学英语教材由国人自编的历史;第一次采用结构—功能法,将交际教学思想引入中学课堂,为改变我国的“聋哑英语”局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第一次采用16开本双色印刷,结束了中小学教材32开本黑白印刷的历史,极大丰富了教材内容,提高了教材的趣味性;第一次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切实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三十多年过去了,编写这套教材的点点滴滴还历历在目,恍惚就在昨天。每当想起这些,总会让我感到自豪。但是,有时也会感到一些伤感。感慨岁月无情,感慨青春流逝。

想当年,刚参加教材编写时,我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是英语室最年轻的编辑。后来又陆续参加了几套教材的编写,一晃在人教社工作了三十四年,现已变成英语室最年长的了。在这三十多年里,我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走过工作的每一天,勤恳劳作,默默奉献,为了人教版的教材,也为了用人教版教材的孩子和老师。作为一个人教人,我感到无比自豪。

2020年12月1日,人教社将迎来70周年华诞,我谨以此文祝贺人民教育出版社70华诞,祝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明天更美好!

最后,我也想借用JEFC教材最后一课的最后一页最后一行的那句话“Goodbye,everybody! Good luck!”,以此祝福那些曾经陪伴李雷和韩梅梅一起成长的小伙伴们吧!

往期征文链接:

韦志榕:与人教社一生的情缘

丁曙:生在人教社,长在人教社

谭永平:我经历的新课改最初那几年

叶在田:彻底改变哑巴英语的10年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鲁迅记忆

字浮纸上 爱伴一生

记忆的年轮

你种的花,留了下来

一家出版社与两代人的成长

欢迎您与我们分享

您与人教社的独家故事!

期待您的来稿!

设计:刘 可(实习)

编辑:周 丹

主编:吴海涛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