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城,作为中原腹地的一座千年古县,文化传承渊博,人文景点众多,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历朝历代都为繁华昌盛之地。但繁华昌盛所带来的就是人稠地少,又加上地处平原地带资源稀少。
改革开放以来,聪明的项城人看到家乡“人无一亩地”的现状,于是纷纷出外闯天下,可以说全国有城市的地方都有项城人的身影。
但作为一名项城人,即使在外地做的在怎么风生水起,如果被人问起家乡名称的由来或地名意义,而说不出所以然来是否会有一丝小小的尴尬呢?
项城名称由来我在之前已经谈过,最近整理了一下各个乡镇由来的资料,和老乡们分享
一下咱们老家乡镇名称的由来。说的不详细之处望老乡们补充…
南顿镇
据《太平环宇记》载:“南顿,古顿子国,后逼于陈南徙,故号南顿,其城令尹子玉所筑。”汉置南顿县,晋惠帝置南顿郡,宋熙宁六年省为镇,入商水、项城。明省入项城,清设南集牌,民国时设区。
孙店镇
据传,明朝末年,孙姓由山西洪洞移民虹河湾处定居。因此处是虹河上的一个埠口,孙姓为谋生计,在此开设店铺,后成村名孙湾店。清同治元年(1862)修孙湾寨,有集。后寨废,称孙湾店。民国时期简称今名。
李寨镇
李寨原名韩李寨。据建寨碑文记载:清道光(1821--1850)年间,后韩庄韩万益和小李庄李红,协议建寨。李姓献出自己村庄作为寨址,韩姓负担建寨一切费用。寨建成后,名韩李寨。
贾岭镇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此处有一道山岭,呈西北、东南走向,名十字岭,又名金鸡岭。后有户贾姓在此落户,更名贾家岭,简称贾岭。
高寺镇
古代,此处有一高丘,名高阳丘。后在丘上建寺,名高丘寺。清同治元年修寨,名高丘寺寨,简称今名。
新桥镇
据传:此处泥河上原建有木桥,名称无考。明弘治(1488-1505)年间将原桥向西移七百米,另建新桥,故名。
付集镇
据传宋朝曹娘娘乘船在运粮河上游玩。船行此地,看到南岸一片茂密的丛林,景色宜人,便弃船登岸游玩,见几户人家生活都很富裕,便说这是富集(富户集中的意思);到了明初,傅姓家族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移民来此定居,先居傅墩,后从傅墩迁此,傅族财大势大,说前朝娘娘管不了今朝的事,就改为付集。
官会镇
据传清乾隆年间(1736-1795),项城、沈丘、铜城三县知县,为解决水利纠纷于此会晤,故名官会。
丁集镇
据传古时候,这里有个村叫丁村,村头有集,名丁村集。后来选在集东谷河上建桥,丁村集随之迁移,后来,做生意和逃避匪患的人迁居丁集者越来越多,丁集便逐渐发展起来。
郑郭镇
《项城县志》“杂事志·异闻”篇:据传,该村郑、郭两姓结亲,郑夫早亡,郭姓媳妇侍奉牙齿俱落之婆母,以乳汁养之数年,感动上天。清顺治三年,此处刮起特大旋风,飞沙走石,大木皆拔,村中房舍千余间尽被损毁,唯独郭寡妇四间草房安然无恙。事后,“郭家贤孝女、郑家好媳妇”,广为流传。郑郭集因此得名。
秣陵镇
“秣陵镇”地名的由来是因为南北朝时期,在项城县立过“秣陵县”。明宣德三年(1428),项城县治从槐坊店(今沈丘县槐店)迁此,长达525年之久。民国时期为城关区,1942年称过一段秣陵镇。1950年,为项城县人民政府驻地,亦称城关区。1953年冬,县政府迁水寨后,这里俗称老城。1982年改为县辖镇,定名秣陵镇。2005年,撤销秣陵镇、老城乡,设立新的秣陵镇。
王明口镇
王明口起源于北宋末年,北宋末年这里是一个渡口,义士王明在此以摆渡为生,不论酷暑寒冬,白天黑夜,有人过河随叫随到,从不误事。并且乐善好施,遇到过河忘记带钱之人,或穷苦人、乞丐,不受分文,笑颜相送。后来奋起抗金被*,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里命名王明口。
永丰乡
永丰原名百家冢铺。清宣统三年(1911)修案,更名“永丰”,取永年丰收之意。
范集乡
据传:西汉元年(公元前206年),“鸿门宴”后,项羽军师范增隐居此地。建有府舍、花园、亭台楼阁,颇为壮观。后起集,名范亭集。清咸丰11年(1861)赵作宾倡捐修寨,名范亭集寨(又名集成寨)。1947年,拆寨,简称范集。
三店镇
明代中期,太康县的张氏来此经营盐店,孙店南虹河的章氏迁来居住,项城秣陵的臧氏前来经商,三家共居一村,故名“三张店”。
喜欢我,关注我,一同交流推广老家古今文化,让更多的朋友了解我们老家的旧史今貌…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