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岗侗寨,与自然共存共融共长的地方

黄岗侗寨,与自然共存共融共长的地方

首页游戏大全小黄人邻居手游更新时间:2024-06-04

作者:荠麦弥望

说说这次旅行

风向星座的随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说走就走的旅行,没有为什么,没有这么多不行,没有“非得”“必须”,我就是想去大自然,透一透气,仅此而已。

第1天

3月20号,周五,工作日,提前结束当天的工作,背上一个书包,带上一件外套,乘坐高铁到达从江站,约3个半小时,从江包车到达黄岗侗寨,约45分钟。共计不到5小时,从一线大城市,穿越到原生态侗族村寨,从一个职业人转变为一个无所事事的旅客。那种感觉,仿若穿越时空般,带点虚幻和不真实。

到达月也堂客栈,约晚上八点半,洗洗干净,吃了客栈老板娘留的饭菜,和当地腌制的酸笋,那一口酸爽,提神又舒爽。老板娘是个四川人,但她说,自己出来太早了,已经忘记了四川人是如何炒菜的了,就凭着自己的感觉做菜,怎么好吃怎么来。看着挺辣的,吃起来还好,香是真香。

洗个热水澡,舒舒服服地睡了一觉。纯木制的房子,非常具有当地特色,所以隔音不好,但却能够很好地体会当地人在家是如何的感受。他们就是这样生活。

晚上的侗寨,有些人家在自己家门前起个火盆,开始还不知道他们是在干什么,后来才知道,是在烤火,或者烤鱼。

第2天

第二天起了个早,七点半醒来,梳洗一番便去逛了村寨。早上天气阴,不冷不热,刚刚好。早上会看到寨子里处处吊脚楼都升起炊烟袅袅,因为他们仍然是使用柴火,起早能够看到家家户户升起的炊烟,闻到炊烟袅袅散发出来的烟火气息,十分有人味。炊烟是他们在准备中午的食物。

村寨不大,一共约300户人家,几乎全部是木制房子。听说是要申请非遗,所以政府让建的都是传统的独栋木制房屋。他们说,木制的房屋,防潮,通风,这是非常能够适应贵州盆地里潮湿多变的气候。独栋的木制房屋,官方名称“人畜混居房屋”,因为通常房子会盖上两层,一层是用于起居,一层用于晾晒衣服储存物品,还有养着宝贝鸭子。通常房子下面和前面是水塘,养着自己家的鱼苗或者鱼,还有鸡,所以叫人畜混居房屋。猪和牛是养在另外的棚里,他们的粪便会和干燥的稻杆制成天然有机肥料,用于施肥。除了人畜混居房屋外,这里有很多独栋的专门用于储存粮食的粮仓。据说,很多人家里加上粮仓可有5-6栋房子,一个粮仓储存的粮食够一家人吃5年。

房屋,前面是池塘,旁边是自己砍的柴火,二楼通常用于晾晒或储放物品。池塘里就是韭菜,二楼晾晒的是最常见的芥菜。还有山上的笋和蕨菜,是这个季节最多最鲜美的蔬菜。

粮仓,粮仓的构造通常下面一层是封闭的,用于储存粮食,上面一层是通风透光的,用于储放柴火、稻杆或者晒干芥菜用于腌制成酸菜。

清华大学某支团队在此建的禾仓酒店,由于运营方不力,久久空置,听说正在寻找更换适合的运营方。左边是传统的木制房屋,中间是新盖的,但也是具有传统的样子,右边则是结合了现代特点改造具有日风和东南亚风的房子。

小桥流水人家,这里也有。只是不似江南的委婉小家碧玉,这里原始直接又智慧。

除了有独栋木制房屋,谷仓,村民还擅长于在山上挖洞,形成一个个地窖,用于储存红薯。客栈老板娘说,有一次邻居婆婆问她的孩子想不想吃红薯,孩子们嘴馋得很,都想吃,于是他们来回足足走了一个小时才在婆婆家的山上的地窖里拿到红薯。可累坏了大家,可是红薯是真的甜,和饭一起煮,那个清甜可口,香味扑鼻,小孩们能吃下两碗饭。

这栋房子的对面,颜色浅一些的,据说是是国家的扶贫基金会花了重金(几千万)在这里起的客栈,请的是日本的设计师团队,旨在把原始的木制房子进行改良,然而却不得这里的村民心,一来风格完全呈现日式,与侗寨与村民格格不入,二来空间狭小逼促,过于规范规条,与侗寨村民那种随意、直接大相径庭。

地窖就在山上,但是忘记单独拍地窖了,简单得很,开始还以为是个坟墓,结果是个地窖,里面可能藏着很多好吃的!

村寨里共有5座鼓楼,鼓楼以前是村里的通讯工具,村里有火灾水灾外来入侵者,则5座鼓楼会被同时敲响,以让所有村民知道发生的大事,做好相应的准备。现在通讯有更加发达便捷的手机,鼓楼通讯的功能不再被使用,则被用于村民在里面烤火、聊天、喝酒、唱歌,是很好的社交场所。

村民说,他们有时候节日,或者不是节日,约上隔壁村的歌队,过来一起在鼓楼里对歌,对他们来说,对歌就是竞赛,赢了就是有面子,所以每个村寨都会有歌师,教侗族小孩唱歌的,有歌队,有些村寨厉害的是男声,有些是女声。据说小黄(隔壁村寨)的女声,等在温家宝总理的带领下在维也纳歌剧院演唱过。侗族大歌,是这个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而歌,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身体的一部分,吃饭、喝酒、聊天,随时都能够起歌,一个人主唱,其他的村民会非常自然而然地一起合唱,还是非常自然而然有中音、低音、高音和声在一起,歌声悠扬美妙不已。

鼓楼里面,不同的村寨歌队,就会坐在不同的长条凳子上对歌。

现在鼓楼还会用于圈养村里的斗牛。每个村寨会集资共同养至少一只斗牛,每家每户都凑点钱,由村寨里的一个老人负责喂养,每家每户轮流给牛提供草作为食物。每到一定的时期,村与村之间除了对歌,还会斗牛,双方说好斗的时长,在这个时长内谁家的牛先逃跑则算输了,输了的那村,就会把斗牛宰*按照当时集资金额大小,分配牛肉,集资越多,分得的牛肉越多,赢了的那个村寨,就是赢了名誉。

黄岗村的斗牛。角上戴着应该是银质的金属套角

鼓楼很有特色,会画上具有侗族风格的花纹,有各种动物的雕塑,有龙、凤、猴子、斗牛等等。这个鼓楼最顶端有两个人,传说,黄岗侗寨最最开始,是两个姓吴的人,走到了这里,发现这里有很多非常鲜美的韭菜,他们在这里享受了这天然的美食,于是生起了在此定居的想法,后来慢慢的有更多的人也和他们一样在这里定居,这是最开始的黄岗侗寨,之后慢慢聚集繁衍后代,变成了现在的黄岗。现在黄岗也是吴姓为主,仅有极少数外姓。

鼓楼,大多数是给村子里的老人、男人使用的,那么女人呢,则更多地会在亭子里聚集,拉家常,社交。

这样的亭子,在村里也不少。村寨里可供村民社交的公共区域可不少,因为很多人听不懂汉语,特别是年长一些的侗族人,所以不看电视,而是在鼓楼或者亭子里聊天,或者烤火。

现在,侗寨里的村民,仍然保留着较为原始的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他们的一天,是这样过的。早上起来,生火,蒸好糯米饭装在饭兜里,再带点烤鱼或者其他的菜,通常是夫妻两一起去田里农耕,有些还带上孩子。他们的田很多都是在山上,梯田,有些很远,一去就是一天,所以中午会在田里吃饭。到了日落时候,就会结束农活,带着鸭子启程回家。回家吃了晚饭,就会出来鼓楼或者亭子或者随便一块空地,就近的邻居或者好友们就坐在一块,烤火聊天,他们烤火的时候会顺便把家里的水壶装上水带出来,放在火堆里,等聊完天了,水烧热了,就提回去可能洗澡、洗碗或者喝。

有一些可能忙得比较晚的,就去田里随便抓一条鱼,用自制的木根插上,就在火里烤,烤熟了,这就是今天的晚餐。有一晚和几个妇女奶奶一起烤火,就有一个爷爷*一条鱼过来烤鱼。我盯着鱼看着,馋着,客栈老板娘说那是爷爷的晚餐,所以我就放过此鱼了。

和村民烤火的时候语言不通,大家都相互露着8颗大牙尬笑,好生愉快有趣。坐我旁边的一个奶奶摸摸我手臂,我只听到一个发音类似“叻叻”的词,彷佛在问“冷不冷”,我又摸摸奶奶的手臂,彷佛在问“暖不暖”。后来问侗寨一个青年,他说侗语很常用“叻叻”这个发音,要具体看是什么场景下说的这个词,我说是在烤火的时候说的,他说那就的确是在说“冷”。如此,奶奶大概摸着我手臂的时候,的确在问我冷不冷。

然而我摸奶奶,是因为我想摸摸看他们侗族的衣服,是什么手感。

就是此奶奶,问我“叻叻”

等烤火烤得水热了,鱼吃了,人也犯困了,就会各自回家睡觉了。这就是他们的一天了。

他们很聪明,也不会亏待自己,在田的旁边都会自己盖个小亭子,用来放物品、休息,还一定会备着糯米酒。糯米酒是糯米酿制而成,他们的主食是糯米,田里种的八成是糯米,两成是稻米。他们吃糯米饭,米饭是煮来给喂猪的,所以他们有时候对比较熟悉的客人,会开玩笑般地问“你是吃人饭,还是猪饭?”

田野中用于休息的亭子

糯米饭耐饿,而且他们的品种不会粘手,颗粒饱满,吃起来香甜。装在篮子里,每家每户都会有一个这样装糯米饭的篮子,他们吃饭不需要筷子勺子,直接用手抓起糯米饭,稍稍捏成一个圆形或者条形,就着一些香料或者小菜就这样吃。他们的孩子,从小就是吃糯米饭,即使只有7个月。侗族人也还有生吃的吃法,吃牛肉的时候,火可能还没有起好,肉已经没了一半,还有生猪肉蘸着蘸水吃,还有动物血与香料混杂在一起制成的蘸水。这个比较原始,但也是他们对自己的生态环境有着充足的自信。

侗族人使用的东西,9成是自制的,以树木、竹子为原材料,凭着双手和最简单的工具,就能制成。房子、谷仓、桌子、凳子、亭子、鼓楼、装饭的篓子、装鸭子的竹筐,无不是人工DIY。

自己编的的竹筐,可能用来装鸭子、装鱼、装干粮食物等等。

我们在山上烧烤的时候,问“有没有筷子”,答案自然是没有的,因为侗族人是用手吃饭的,这个爷爷听到我们这些外族人要筷子,马上就地取材,镰刀拿起,手起刀落,一双筷子便出来了。

侗寨的动物们,是有他们不同的地位的。牛平时是由专门的老人养着供着的,重要时刻用来斗的,斗输了才会被吃掉,所以养得那个胖胖壮壮得。猪是吃米饭的,马才是用来犁田的,所以在田里,看到的除了机器在犁田之外,是马在犁田。好像地位比较低呢。

鸭子呢,是每家每户都会养的,他们在早上外出干农活的时候,会放在家门口的鱼塘或者小河里,河是划分区域的,每家每户都有,或者一起带到山上的田里,让鸭子们自由地洗澡、吃鱼、吃草、泡澡,玩耍,追逐打闹,吃好了玩好了,晚上主人回家的时候也会用个箩筐把鸭子带回家。可好的享受,侗寨的每只鸭子看起来都相当肥美,惹得我口水直流,只想着什么时候有机会要吃上一吃。侗族人较为常见吃鸭子的方法,是把鸭子蒸熟,然后就着自制的蘸水吃。

还有侗族的鱼,他们每家每户都一定会有鱼塘,在鱼塘里把鱼苗养好了,就放到自家的田里,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让鱼自由地在田里生长,他们坚信弱肉强食,如果小雨没有被鸭子吃掉,那么就会长成大鱼,然后被人吃掉。哈哈哈。

他们说,村长会在春天的时候,通知大家,近期鱼在产卵,最近就不要吃鱼了,然后大家就乖乖地这段时间不吃鱼,连其他的肉也不吃,只吃青菜和鸡蛋。因为他们觉得那个时候是给动物家禽生长繁衍的时候,他们很懂得感恩,感恩大自然的馈赠,敬畏自然,这样自然才会源源不断给他们食物。是一种与大自然共存共融的状态。

而侗寨的山、田、林,花,真是随处可见得美。正值春天,万物生长,春花开得灿烂,满田满山地开。红的是紫云英,黄的是油菜花,白的是萝卜花。这三种是在插秧之前,播种在田里,等开满了花,准备犁田育秧苗的时候,把这些话翻倒在田里水泡着,就是自然的肥料。不用再用化肥。

阴天开始放晴,出现太阳。

这是第一天上午,我爬的第一座山。遇到大片大片的紫云英,粉红在一片翠绿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娇嫩可爱,还有大片的萝卜花,白色在青绿里显得知性又气质。

下午是另一座山,这里的山,真的是很多,村民的智慧表现在山上,除了地窖、种花边肥料、建亭子之外,还有可以把一座山开出几条路来,这里上那里下,方便得很。

下午,已经是艳阳高照。上午拍的照片曝光不足,下午则容易曝光过度。这就是这里的气候,天无三日晴,变化多端。

下午则在另一座山遇到了大片大片的杉树林和油菜花田。坐在油菜花田埂上看蓝天白云,看马儿犁田,看太阳缓落,看炊烟再次升起。会觉得,这样跟大自然融合的生活,是那么地舒心,再没有尘世的烦恼,钱、权、情,一切的一切在这种生活面前都显得那么庸俗低劣。在这里,会觉得自己是个被大自然宠爱的人,它给我食物,给我居所,给我新鲜的空气,给我纯净的心灵,包容我的无知和贪婪。这种给予,是无私的,大爱的,我要回报的,是跟随它的脚步、节奏和规律,敬畏它,也爱护它,彼此才能永恒。

第3天

第二天的上午,和3个侗族的男青年,老板娘和两个小孩,一起上山找笋挖笋。为什么要约上侗族男青年呢,因为他们才能在丛林里找到笋,还得是那种嫩嫩的春笋。我第一次知道,笋原来是竹子的“前身”,笋刚冒出来的时候,是最嫩最甜最鲜的,很快,笋会有一个猛涨期,如果不及时挖出食用,就会变老,长成竹子。

本来还想采点野生蕨菜,可是他们说,已经太老了,前几天才是采蕨菜的时候,刚刚冒出来,新鲜脆嫩,现在太老他们已经看不上了。

当地帅气小火鸡

走小路,才可能找到笋

一路上,侗族青年专心地挖笋,小孩子抓起了蚂蚱,我又在第三座山,看了风景,认识了几种花。

蝴蝶花

地淰(草字头)

毛茛

中华苦荬菜

阿拉伯婆婆纳

山上的风景

最后,侗族青年给我们挖了很多的笋,其中一个是很长的,给我们带了回来,中午我们就吃了一顿笋,他们还把很长的一条笋带回去,做成了“巴巴”,当地的一种做法,把笋和香椿加盐和辣椒,一起打碎,吃笋的季节就会这样做,带上山就着糯米饭吃。

“巴巴” 笋用侗语叫“囊”,笋做成这个,叫“巴巴”。有趣的侗语。

老板娘做得笋,笋炒酸菜,笋炒五花肉。中间细细的那种是另一个品种的笋,用醋腌制而成,酸辣刺激,爽口开胃。

中午饭后,休息片刻,有几个侗族的年轻妈妈过来客栈,原来是来找客栈老板娘学包饺子。在我们去了解侗族文化习俗的同时,她们也在学习着汉族的东西,两种文化在这里不断地相互融合。

而我们休息片刻,便成群地又上山了。因为,我们要来一场侗族烧烤!

侗族的烧烤,通常是在野外,在山上、田里。你能想象,在一片花田里烧烤嘛?你能想象,没有碳,没有架子、没有铁叉、没有一次性碗和筷子,除了盐没有任何调味料的烧烤嘛???侗族野外烧烤,这些统统没有,除了刀具和火机,以及家里带出来的糯米饭和鸡、辣椒,其他的,全、部、就、地、取、材。

烧的是现砍的树枝和干草,架子和叉子是现砍树枝和竹子削成,还会找树的藤条把大的鲇鱼捆绑起来避免肉散落,鱼是田里现抓的,还非常地活蹦乱跳,野菜是田里山上现采的,好像,大自然就是自己的家,家里都有呢。个个都是真地主,真土豪。

我们烧烤的地方,是村寨里唯一一间小学的数学老师的山和田,你也无法想象到的美。在汉族可能没有办法,有一天一群同学朋友会在老师山上的田里烧烤,田里开满了一地的紫云英花海,在汉族也很难想象,老师竟然会“劝酒”,吴老师是第一个敬我酒的人,从他田里建的亭子里拿出了常常备着的糯米酒,用侗族的方式和歌声敬酒,隆重又热情,在汉族还很难想象,大家吃饱喝足唱歌唱得尽兴后,老师把一群喝HI的学生送回了家。

左边白色衣服的就是吴老师,这是他家的山,他家的田,他家的鱼,他家的亭子

准备被烤的鸡

他们烧烤的时候,分工非常明确而又自然,男生是负责烧的,女生是负责采集香料的。男生中,有去砍树枝的,有生火的,有*鸡的,又插鱼的,又看火的,鸡拔毛之后用树枝插上就放火上开烤,鱼同样如此,不需要腌制、不需要烧烤汁蜂蜜孜然和油,茄子辣椒就丢火堆旁边,你想象不到的简单粗暴。女生去采的,有野芹菜、野生薄荷、韭菜、鱼腥草及其根(永生难以忘怀的折耳根),现场制成酱料,他们叫蘸水。肉烤好之后,抓着一块肉,缠上现摘的野芹菜,在蘸水里一粘,吃进嘴里,肉的鲜甜,和蘸水香料里的辣、香、鲜、清混杂在一起,还有野芹菜的清香混在在口腔里和肉完美地结合,对他们来说是人间极品啊,对我来说,太辣了我吃原味吧。

采完香料,坐着聊着等吃的女人们。。。。。。。。(像极了平时等吃的我,还不采香料)

别看黑乎乎的,里面的肉可鲜可甜!!!

一切都准备好,铺上啤酒盒的纸,把烤好的肉、蘸水、“巴巴”、和糯米饭分在不同的位置,以便大家都能吃着,长桌宴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的吧。吃肉,喝酒,聊天,唱歌,从下午烤到傍晚,从傍晚吃到夜晚。等吃到差不多的时候,田里响起一片片蛙声,天空慢慢暗下来,升起了一颗两颗,一片两片,满满的星星,侗族独有的语言和旋律,不断在这群人里此起彼伏,和音美得像是经过精心调校一般。

侗族的青年,再给我们翻译每一首歌,是大概什么意思,很多情歌,是仰望别人,贬低自己,其中有一首歌,大概意思是“这一生我白活了,如果有来生,我愿意成为萤火一辈子跟随着你。”看似委婉,实则情感真挚热烈,如他们的食物,简单原始野性又浪漫。

最后以一首“青蛙歌”大合唱,结束了我们这一晚,青蛙歌是每一个侗族小孩小时候一定会被歌师教授的一首歌,就像现在大家在田里,听到蛙声一片,青蛙也是在这里与他们共存的一部分,歌唱青蛙,是再自然不过,也是教育他们的下一代,认识青蛙,认识自然,感恩自然,感恩自然的馈赠。歌曲旋律活泼可爱,发音模仿青蛙,一群侗族大男人唱青蛙歌,格外萌。

有星空,有树林,有朋友,有肉,有酒,有花,夫复何求?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