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源于天目山的南、北、中三路水系在余杭瓶窑合流为东苕溪,流至德清三合康家山,折而向北,左岸连绵的峰岭自古统称为禺山,山间有禺溪横贯西东汇入苕溪,散布于溪涧两侧的村落就是杨坟。
梅山俯瞰杨坟村
一
杨坟的得名与南宋名将杨存中有关。宋室南渡,德清武康成了“京畿之邑”,杨坟紧邻东苕溪,水路去都城很近很方便,因而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和建设机遇。
南宋嘉泰《吴兴志》记载,“宋杨和王存中奏束力葬其地,厥后遂城墟市,名杨村”,当地人俗称为杨坟。
杨存中(1102—1166),本名沂中,为北宋名将杨业第八代孙。从小聪慧机敏过人,力能绝人,志向高远的他豪言:“大丈夫当以武功取富贵,焉用俯首为腐儒哉!”他一生身经百战,功勋卓越,与岳飞、韩世忠等齐名为“南渡十将”之一。侍卫禁中数十载,以太师致仕,乾道二年病故,追封和王,谥武恭。
杨存中
杨家与禺山渊源匪浅,杨存中最早为父在禺山的翔凤山建了衣冠冢。其子杨偰后来也葬于禺山的黄山,杨氏三代择墓于此。
杨存中早在高宗绍兴年间就常年居住于禺山之麓,在这里建道观,修佛寺,架桥梁。明代《武康县志》记载:
“升元观,在县东南三十五里禺山麓,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和王杨存中建,高宗赐御书额。”
“资福寺,在翔凤山,唐季古刹也。宋绍兴二十六年和王杨存中重建为功勋院。高宗在驾亲临,改赐显忠崇孝资福寺。”
“俞家桥、仪桥、登云桥、潮音桥,俱县南三十五里。上四桥,宋绍兴二十六年和王杨存中建。”
如今升玄观、资福寺遗址犹存,永安桥、禺桥、仙桥、响水桥等多座宋代风格的古桥犹在,仍可供我们凭吊怀古思幽。
杨坟出土的南宋牌坊精美石雕
二
杨坟村所倚靠的禺山在中国古代很出名。
《国语》记载:“客曰:防风氏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山禺之山者也。”三国韦昭为之注解:“封,封山;山禺,山禺山。今在吴郡永安县也。”永安即今日之德清。
司马迁《史记》也有:“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禺山记载的是禹夏与汪芒数百年的恩怨情仇。大禹治水时,封禺之间的防风氏建立了汪芒国。涂山大会上,防风氏因为迟到而被禹诛*。禹的第十二代孙帝廑继位,把兄弟帝禺分封到汪芒旧地。帝禺与防风氏民众和谐相处,帝禺死后就地安葬,人们为纪念他把这里的大山称为禺山。
这“禺”字一用就是3600多年,现在杨坟人还把村后的小山叫做禺山,把发源于梅堂坞横穿村庄的溪涧叫做禺溪,上杨村与下杨村之间的南宋石梁桥叫做禺桥。
杨坟访古指示图
禺山峰岭相连,如屏似簇,溯禺溪而上,真如古人描绘的“远山翠隔几重围,行出山前翠渐微。”峡谷深处的计筹、高池诸山,翠竹将整个山头覆盖得严严实实,遮天蔽日,下自成蹊。四季漫步其间,可赏风竹之萧瑟,雨竹之洒脱,雾竹之缥缈,雪竹之高雅。山间有泉、溪、池之清澈甘洌,常年叮咚之声不绝。因此,历代出家修行之僧侣,避世归隐之高士、寻胜探幽之文人对禺山都是青睐有加。
早在春秋末年越大夫计然就于此修炼,故名计筹山。三国吴末年,又有一位计姓将军隐居在此,“计昭,字叔明,黄武中为车骑将军,见皓荒暴,乃弃官隐居禺山,后晋宣帝屡诏不起。”杨坟一带计姓人家甚多,据说都是计昭后裔。
计筹山上有几十丈高的悬崖峭壁,人们称它为白云洞。南宋初叶,词人姜夔于此结庐隐居,号白石道人,他在《鹧鸪天》词序中说:“明年平甫初度,欲治舟往封禺松竹间……”
计筹山最热闹的年代是元朝,这里成了大宋遗民的洞天福地。赵孟頫曾在计筹山挥毫刻石:“吴兴武康计筹山,越大夫计然隐此成道。后千年,葛仙翁炼丹在此。又千年,当涂杜君道坚,来登白石崖。二仙游侠,为四大域中建万古福地。”
计筹山的繁盛热闹,一直延续到明初,刘伯温在《送岳坚入计筹山》中吟咏道:“阳羡先生故将孙,拂衣高蹈入玄门。……浮云富贵非吾愿,此意陶公可与论。”
计筹山古道
宋末元初起,杨坟尤其是计筹山就已经成为文人雅士怀古探幽的好去处,留下很多诗文。如 :
“三尺空悲文种剑,五湖归去子皮舟,凄凉旧事成陈迹,惟有青山枕碧流。”(林德芳《计筹山》);
“松花落粉啼子规,山人燕坐春昼迟,石泉岂非大韶乐,日色犹是鸿荒时。”(黄石翁《暮春计筹山中》);
“为求闲旷访云林,触目乱愁都上心。涧水似鸣千古恨,墓门空锁一庭阴。”(张伯淳《题杨坟》);
“书成越绝人何在?梧冷吴宫岁几秋,霸业烟消弹指梦,神仙安事觅封侯。”(吴康侯《秋日计筹山怀古》);
“兴亡稻蟹偶然事,高兴莼鲈达者徒,独惜谋臣从古少,不营贩牧即屠沽。”(陈斌《计筹山览古》)。
三
杨坟访古本该从东苕溪边的杨坟渡口开始的。清朝康熙年间,武康诗人潘汝奇曾坐着小船从杨坟渡上岸,探访禺山古境。他在《舟泊杨坟渡》中有:“最是天涯孤客意,白云长傍渡头飞”的诗句,读之令人浮想联翩,怅然若失。
杨坟访古是一次宋桥之旅,你至少可以看到9座具有鲜明宋元风格的古石桥。
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永安桥
永安桥是一座已经升格为国宝的南宋武康石拱桥,桥拱、桥面双弧优美舒展,妙曼的身姿与《清明上河图》里汴河虹桥如出一辙。
人烟稠密的杨坟分为上杨、下杨,界桥便是禺桥,这是一座非常别致的双孔石梁桥,因此村里人呼作双简桥,桥面武康石梁很厚且宽,达5米多,可通大型卡车,令人叹服。
上杨村的西口有一座石梁桥——观音桥,桥墩用条石错缝叠砌而成,南侧一端成尖头分水状,造型独特。
过了观音桥就算是出村了,前面翔凤山脚下就是资福寺遗址,这座始建于唐代的江南名刹,南宋时御赐重建成了杨家家庙。出资福寺前行,路旁溪涧上有石桥隐于杂树间,桥身为青藤野草所遮蔽,拨开藤蔓,桥名“望仙”,有人考证说这就是杨存中所建的潮音桥,现桥重建于乾隆年间。
望仙桥
望仙桥前行至杨福山脚下,有一个小自然村名唤亭子头,古时建有供来往之人休憩的亭子,行至此处杨坟的精彩才开始。
亭子头往北过计家桥,右侧有大片开阔平地,村里称作太师坟,据说杨存中的墓葬就在此处,北面是三座山峰,中间的略小,左右两座略高,形似元宝。
太师坟西侧是上计筹山的古道,是古人访古探幽必走之路,现如今却是人迹罕至。爬至半山腰处,道旁有仙人碑,就是子昂碑,再上行还有仙人对弈的棋牌石,而姜夔的白云洞为杂木藤蔓所覆盖,如今已难见其真容了。
子昂碑
亭子头往南沿杨福山脚至唐家山下的山坞,可探寻广花寺遗址,东西白塔,采用太湖石砌筑而成,为方形单层塔,塔四壁刻有高浮雕龙、金刚力士等图案,非常精美。
亭子头往西还保存着一段古道,中间武康石板,两边鹅卵石,古道中间有一座古桥——村民唤作娘娘桥,其武康石石材和工艺与禺桥完全一致,应该也是杨存中当年庞大工程中的一环。
古道的尽头道旁有两棵高大的榉树,仿佛是古代的两个门神,往里走就是昔日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的清静福地升玄观。
广花寺白塔石构件
首先是横跨禺溪的“仙桥”,拱桥与驳岸连成一体,桥西有台阶可下到桥底,曾是村里人夏日劳作之余纳凉的好去处。穿过一片茂密的修竹林,便远远望见了升玄观前的石池。池上有一顶小巧玲珑的石拱桥,桥顶凿刻有石棋盘。
升玄观泮池桥
出升玄观继续往山里走,道旁可见尼平庵硕大的武康石牌坊石柱,现在我们已找不到任何有关尼平庵的记载了。
同样没有记载还有前面的响水桥,据说不管天旱水洪,水满水浅,总有水响声。我曾去桥下探寻,武康石材的石梁与驳岸连成一体,气度非凡。
响水桥再往里,行走在两边杂木丛生的山路上,越发显得幽静和幽深,山路弯弯仿佛没有尽头,很能考验你的毅力和体力。山路的尽头是高池山顶,有太素宫遗址和左青龙右白虎的大型石刻,深藏在竹林深处。
尼平庵武康石牌坊石柱
当我们抛开尘世俗务的纠缠,来到这人稀景幽的山谷怀古探幽,极目远眺,蓝天白云,山峦绵延,峰岭相连,一阵阵清凉爽冽的山风打在脸庞,览景生情而触动的心情,似乎都包含在古人“穹碑短碣摩挲久,旧草寒烟感慨深”的诗句中了。
而我刚离开杨坟,就有了“杖藜何日重登临”的冲动。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