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玉溪该怎么玩?

来玉溪该怎么玩?

首页游戏大全雅乐棋牌官网更新时间:2024-06-18

大家好啊,今天来给大家讲讲玉溪哦

Day 1 茶马古道——聂耳公园——玉龙泉水疗

1.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一条,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道路系统。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三条大道中,以川藏道开通最早,运输量最大,历史作用较大。

2. 玉龙泉水疗

玉龙泉中心店内设施完善,配套娱乐多样化,首家隆重推出超值体验娱乐新概念,成为了玉溪市一流的桑拿洗浴名店。集男女宾大池、时鲜餐饮、极速网吧、模拟高尔夫球训练馆、3D影视厅、棋牌等,是您娱乐休闲、泡澡洗浴的首选地。

位于高新区东风南路52号的玉龙泉中心在经过精心装修后,让人耳目一新。玉龙泉中心洗浴用水采用深井2000米天然矿物质温泉,富含氟、偏硅酸、锂等矿物质,达到国家医疗矿泉水标准,具有调节中枢神经、增强动脉弹性,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改善人体微循环等多种功效。

玉龙泉融合了最传统的温泉文化和最时尚的休闲理念,弘扬健康、休闲与生态的平衡,把大自然的云淡风轻和温泉的悠然闲适带给每一位顾客,让顾客如同置身于芬兰的森林小屋里,外在的和内心的所有尘劳和烦恼都随着汗水流出,为热爱生活与健康的人们创造了一个繁华都市中的绿洲。

玉龙泉中心店内设施完善,配套娱乐多样化,首家隆重推出超值体验娱乐新概念,成为了玉溪市一流的桑拿洗浴名店。集男女宾大池、时鲜餐饮、极速网吧、模拟高尔夫球训练馆、3D影视厅、棋牌等,是您娱乐休闲、泡澡洗浴的首选地。位于高新区东风南路52号的玉龙泉中心在经过精心装修后,让人耳目一新。玉龙泉中心洗浴用水采用深井2000米天然矿物质温泉,富含氟、偏硅酸、锂等矿物质,达到国家医疗矿泉水标准,具有调节中枢神经、增强动脉弹性,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改善人体微循环等多种功效。

玉龙泉融合了最传统的温泉文化和最时尚的休闲理念,弘扬健康、休闲与生态的平衡,把大自然的云淡风轻和温泉的悠然闲适带给每一位顾客,让顾客如同置身于芬兰的森林小屋里,外在的和内心的所有尘劳和烦恼都随着汗水流出,为热爱生活与健康的人们创造了一个繁华都市中的绿洲。

Day 2 抚仙湖国际旅游度假区——金滩百合皮划艇基地

1. 抚仙湖国际旅游度假区

抚仙湖位于澄江县以南5公里处,它被视为昆明人的后花园。抚仙湖虽不如滇池、洱海出名,但它是中国的深水型淡水湖泊,相当于12个滇池,6倍的洱海。这里可以欣赏到相当清澈的湖水,用“天空之境”来形容也毫不夸张。

抚仙湖面积很大,沿湖分布着好几个小景区,可以随意去湖边散步享受自然风光,也可以进入各景区内游玩。游人比较常去的是西岸的禄充景区,这边开发较早,游人也相对较多。沿着湖边散步可以到达笔架山,爬上山就能俯瞰抚仙湖和禄充村,景色十分开阔。

好啦接下来给大家讲讲玉溪的风俗民情哦

1.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

“礼乐名邦”通海,洞经音乐是这一美誉的深厚文化支撑之一。“妙善学”女子洞经古乐,是这个“礼乐名邦”的传奇。

  洞经音乐是音乐的活化石,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全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洞经音乐源于古代中原道教的丝竹乐,历史悠久,所用乐器分文、武,乐队庞大,乐曲风格优美、朴实、典雅。它以谈演道教1《文昌大洞仙经》得名,道教经书分为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分别是道教三清尊神传下,所以道教经书称为洞经,演奏唱颂经书中诗赞的音乐,故称洞经音乐。

  钟毓灵秀的通海,从远古的历史长河中走来,虽处滇南,但中华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注下了深厚积淀,构成了绚丽璀璨的文化氛围,故有“礼乐名邦”之美誉。多元文化凝固形成的洞经古乐,以其独有的特色、包罗广博的内容、隆重庄严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曲调,深得广大民众的喜爱,数百年来,经多少代人的传承保存至今。

  通海洞经古乐历史悠久,萌芽于元,形成于明。明朝万历年间,被誉为“绝学名儒”的大音乐学家和音乐家葛中选,隐居于通海杞麓湖畔,创建组织了名为“雅乐社”的古乐团体,以传授古乐为己任。葛中选学养深厚,具备高深的古典音乐理论和演奏的技艺,加上他曾在江南,北方为官20多年,所著《泰律》一书被同辈称为“千古不传之谜”。他搜集散落于民间的南曲北音,使古乐艺术在民间得以传播。通海的历代文人乐家不断把通海古乐移植到洞经里,并吸收祭孔音乐和道家经曲,把儒释道三教熔于一炉,集礼仪、经卷、音乐、教化于一身,加上自己的创作,因此通海洞经古乐并不是单一的民间音乐,内中还包含着西北、江南的音乐曲牌,演奏风格和演奏技巧,形成这种具有北方音津、江南韵味和民族古调为特色的通海洞经音乐。清时,通海洞经音乐兴盛一时,驰名全省。其包罗广博的内容,典雅优美的曲调,隆重多彩的谈演形式以及“让天下皆宁”的谈演宗旨深受各阶层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通海洞经古乐经过600多年的孕育、形成、发展和有序传承。历代官绅文士以通海秀丽的湖光山色为背景,怡悦幽雅静美的青山海月之韵,按1和唐诗的音韵格式以及乐曲调式旋律的走向,经繁衍调整突出了高雅、深沉、庄严的风格和静谧、清新、飘逸的特色。使通海洞经古乐更加优美动听“冠冕南州”。它上承北曲南音、下取本地乡土民乐,自成一体,原有100余曲,今天尚保存着完整的47曲。

  洞经谈演历来是文人仕绅演习礼乐、显示高雅的专利,并已成为身份和威望的象征。即使在民国时期,上流阶层“礼不下庶人”的清高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仍然十分牢固。上世纪40年代,18位对洞经古乐着迷的女子,勇敢地走出家庭,走向学习洞经音乐之路。她们拜通海洞经乐社“五圣会”的会长张家熊为师,学习洞经音乐演奏的程序、规则、礼仪、场景的布置,各种1唱曲、唱法和文乐的演奏,各种拉弦乐、弹拨乐、吹管乐、打击乐的演奏方法和技巧。毕业于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的张云涛先生则成了她们的音乐老师。经过两年的学习,她们已经掌握了洞经古乐演奏的程式、礼仪,而且已熟练地能够演奏40多首曲牌。

  学习洞经音乐,她们遭到了非议和谴责,“女人不准登经坛”是自古就有的规矩,除非终生不嫁永世修贞。为了登上礼乐之堂,她们顶着巨大的世俗压力,甘愿为古乐修贞,终生不嫁,从此争得弹演洞经的权力。

  1947年,她们成立了云南省唯一的全由女子组成的洞经古乐班“妙善学会”,18名修贞姑娘在秀山三元宫公开谈演,赢得了满堂喝彩。第一场演出震动了县城的百姓,因为三元宫的房屋不够容纳,年轻后生就爬上房顶去观赏,导致几乎压垮房屋的事件。这一天,18位姑娘冲出了封建思想的藩篱,开创了云南洞经谈演有女性参与的先河,打开了通海洞经音乐历史新的一页。

  解放后,洞经谈演停止活动,她们流散各处,经历了各种人世沧桑。沉寂了30年后,1981年,“妙善学会”女子洞经班重新恢复了谈演。2001年9月,“妙善学”女子洞经古乐应邀参加第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5位迟暮老人蹒跚着登上北京保利剧院的舞台,表演结束后,人们不约而同起立,报以长时间热烈掌声和由衷的敬意。这是一个通海传奇。她们传奇的人生境遇赋予了通海洞经古乐神秘的光芒,引起首都文化艺术界的关注,被称为本世纪的奇事。

  2008年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古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云南,目前拥有几百支洞经(班)队伍中,通海的洞经古乐风格独树一帜。具有和谐、安详、典雅、舒坦的古乐风范,是诵、唱、奏、礼、仪相配的综合艺术,具有较高的传承价值。通海洞经音乐中充分体现了孔孟思想数百年在通海的形成,以及礼仪、民俗民风等。通海洞经音乐历史久远,传承有序,长期活跃,是一笔丰厚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遗产,难能可贵。有待深度发掘文化内涵,保护传扬,并使之与时俱进,古为今用。

  为继承弘扬和发展这一古老的艺术奇葩,上世纪80年代,通海县就开始对“妙善学会”进行保护和抢救。设立洞经古乐传习馆。2000年元旦,挑选一批具有音乐功底的中青年成立了“通海洞经古乐团”,分别在秀山、花街广场、古乐馆及玉溪等地演出了60多场,专题为外国留学生演出11场,都受到中外友人及广大人民的热烈赞赏。民间则有10多支自发成立的具一定规模的洞经古乐队。2012年5月,通海女子洞经音乐协会正式成立。“妙善学会”18位传奇女子,如今只余下3位。但是,通海的洞经古乐并未因此消亡。今天,当悠远古朴的洞经音乐在钟毓灵秀的秀山上响起,在通海这个“礼乐名邦”的角角落落响起时,我们看到通海洞经音乐开始了另一个转身,古韵流芳。

2.关索戏

关索戏是一种汉族戏曲剧种,属于古老的傩戏,在云南省澄江县阳宗镇小屯村所仅有,它在演出形式上,仍保留着较原始的面貌,演出时一般头戴面具,边唱边舞,有娱神歌舞的遗风。开演时要举行祭祀,朝拜乐王庙。专演三国故事,流传至今生、旦、净三类面具共二十具。

  流传在澄江县阳宗小屯村的关索剧,为玉溪地区一个属古老傩戏范畴的剧种。初为古代用以驱邪逐疫的傩祭舞蹈,仪式,北宋时传入宫廷后,才逐渐从傩舞向着表达故事情节的小戏形式发展。逐渐发展成娱神娱人兼有的古老而独特的戏剧。澄江的傩戏为何以相传为蜀汉大将的关索命名,无文献可考证。

  关索剧的表演特点是不设舞台,不化妆,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戴上面具(脸壳),穿上服装,带上兵器即可出场表演。行当有生、旦、净三行,而且多以净行为主,角色以面具和服饰区别。演出时无弦索伴奏,全用鼓点(也不正规)指点起落。一般情况是由小军或马童先上场,道说情况以后,即开始各种各样的翻滚动作以吸引观众,继而生角上,在表演中说说唱唱,唱唱打打,没有固定程式(也可能是继承不全),演员可以自由发挥。

  关索剧的声腔比较复杂,为无弦伴奏,伴唱参杂其间。有说源于高腔,但从某些曲调分析,又杂合当地民歌小调,颂佛唱经的旋律,更为明显的是吸收滇剧腔调。无固定板式,演唱者不受音域节奏的限制,即便同一曲调,各人所唱均有出入。

  关索戏曲于年节演出。演出期间,有一套成规仪式贯穿始终。如每年演出前的祭药王、练武。正月初一日起开始演出时的按日出巡、踩村、踩街和踩家,每次演出时开头第一个节目必演《点将》,当日演出结束后的辞神,正月十六日全部演出结束后的装戏箱、送药王,均有其固定的程序后要求。

  “关索戏”,是流传在云南澄江县的一个古老而稀有的特殊剧种。“关索戏”,以人名戏,顾名思义,当然是专以关索其人的事迹为中心的三国蜀汉故事为剧目内容的特殊剧种。

  这个剧种流行地域非常局限,历来只在今玉溪地区澄江(包括江川)县流行。现在澄江阳宗镇小屯村还能演出。但在云南其他地区却没有这个剧种踪迹。这又是它的特殊现象之一。

  现在澄江所演"关索戏",实际以关索为主角的戏还未见演出过。所演还是一般剧种都有的《战长沙》《走麦城》之类。可见剧目自己受其他剧种影响,已非原来面目了。

  但在演出形式上,却还保留着较原始的面貌。演出时一般头戴面具,边唱边舞,有娱神歌舞的遗风。开演时要举行祭祀,朝拜乐王庙。庙为康熙二十七年(1688)所建,戏装也置于庙中。百姓家家放鞭炮。以此避免瘟疫,人畜平安。这显然是与对关索的特殊崇拜有关,与一般戏曲班社工老郎有所不同。这也是它的又一特殊现象。

  演出服装与其它戏曲行头大致相同而简陋。这当然系因历来只是在农村业余演出,未有过营业性的专业剧团,所以如此。

  它的唱腔,无管弦伴奏,只有打击乐,边唱边舞。今天听来已有不少滇戏腔调的影响,但仍然鲜明的可以断定,它和滇戏不同,不是皮黄声腔系统,而纯系高腔范畴。

  唱词为七字句或十字句,故有[十字板]、[七字板]之名。此外还有[大刀板]、[报信板]、[哭板]等。看来系按剧中情节所运用的作用命名。“大刀”、“报信”这些事物,显然也与关索有关。

  当地民间传说,关索戏的产生,是因诸葛亮出征南中时,以关羽之子关索为先锋,曾驻兵于今小屯村,故小屯村原名“先锋营”。这种传说,当然不会有史实根据。“先锋营”之名,也可能只是与明朝军屯有关。

  但从以上情况,可以肯定,关索戏起源相当早,清朝康熙以前就早已盛行。但它为什么只演关索故事,为什么只在这个有限的区域流行,这都是很特殊的现象,成为一个很难解释的问题。

  其实,这件事情虽然于史无据,但的确事出有因。和诸葛亮故事在云南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的道理相同,关索其人,也很早就有一个在云南流传的系统的故事,而且它的事迹就在今澄江一带周围地方,为该地区人民所崇拜,尊祀。略加考索,一个粗略的民间传说的来龙去脉,关索戏的产生原因,还是可以梳理出来的。

  今按陈寿《三国志》并无关索其人,其《蜀志·关羽传》载:

  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羽子平于临沮,追谥羽曰忠义侯,子兴嗣。

  关羽之子,只有关平、关兴二人,并无关索,记载明确。裴松之注是以博采旧志,与陈志补充资料最丰富而为世所重的,但他也没有关于关索其人的任何补充材料。可见关索其人的真实性,是颇有问题的。明清时文人有种种解释,欲圆其说,但都多属附会穿凿,不足信服。我们是就戏曲论戏曲,关索其人之果有果无,可以不管,我们只问这个剧种是根据什么传说,何时产生、产生的原因。因为前者是历史家的事,后者才是我们戏曲史的应有课题。

  虽然在正史上并没有关于关索的记载,但是关索其人的英雄事迹,早在宋代就已普遍流行,盛传人口了。根据宋人笔记小说平口史籍,当时的许多有名草莽英雄、武勇战将和江湖人物,多喜用“关索”为绰号,以标榜自己的武勇,成为一种十分流行的现象。如:

  《茶香室丛钞》卷12:宋范公《过庭录》曰:“忠宣守信阳时,汉上有巨贼曰罗堑,拥众直压郡界。忠宣集群僚谋守御,皆懦怯无敢当者。有酒吏秦生请行,独以数十骑直对敌垒。贼副小关索者,领十余骑饮马河侧,秦射中关索心而死。”

  《北盟会编》卷120:建炎三年,攻充出兵杜张用,岳飞、桑仲、马皋、李宝等皆率兵城南以捣用,用勒兵拒战,赛关索李宝被擒。

  又卷211引《林泉记》:刘光世命王德斩邵谭、喜关索……于饶州。

  岳珂《金陀粹编》卷72:王贵等自伪齐回军至北塔,李成率……贾关索……等并兵来,绝贵归路,以马军迎击,贼兵尽败。

  《金史》卷18《突合速传》:宋兵救太原……擒其将……张关索。

  薛季宣《浪语集》卷33《先大夫行状笺》:讨积年名贼……朱关索等,皆获之。

  《梦粱录》卷6载诸色艺人名,有角觝张关索,女占赛关索等。

  《武林旧事》卷6载诸色艺人名也有角觝张关索、赛关索、严关索、小关索。

  还有大家都熟悉的《水浒传》的病关索杨雄,宋龚圣《三十六人像赞》就有他。

  这么多人取关索之名为绰号,虽然当时流传的关索事迹已无可考知,但从关索这样普遍地被人们所欣慕,成为英雄武勇人物的一种标志,争相以他的名字以显耀自己的本领,他的事迹之传颂人口,其人之英雄武勇,是完全可以断言的了。

  关索的故事为什么与云南有关系,又为什么只在澄江等地传呢?

  元朝至治建安虞氏《全相三国志平话》及明弘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都没有关于关索的事迹。只有毛宗岗本《三国志演义》有五处提到关索,其八十九回叙诸葛亮南征孟获时,有一段说:

  忽有关公第三子关索军求见,自云:“自荆州失陷,养病鲍家庄,每欲赴川见先帝报仇,以创痕未复,不能起行。近已安痊,打听得东吴仇人皆已诛戮,径来四川见帝,恰在途中遇见南征之兵,特来投见。”

  这段话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关索与诸葛亮南征,与云南有关系了;二是提到了“鲍家庄”之名。这是关索故事中在云南流传,已知演为戏曲的一个传奇性情节,后面我们还要提到。《三国演义》中这小部分关索事迹,是罗贯中原本部分,还是后来说书人加进去的,无法断定。但有关关索的一个系统传奇故事已盛传于民间,这是可以肯定的。而且这个故事中,有大量的英雄事迹与云南有关,并且就产生流传在澄江一带,也可以探索到它的踪迹。

  根据明、清人记载,在云、贵之间,民间早已崇拜关索,有不少关索岭、关索庙和关索遗迹,其中就明确记载在澄江(江川)等地。如:

  明李文凤《月山丛谈》:云南平夷过曲靖、晋宁,过江川,皆有关索岭,上各有庙。

  王士祯《池北偶谈》卷24:云、贵间有关索岭,有祠庙极灵,云明初征云南至此,见一古庙,庙中石炉插铁箭一掷,其上曰:“汉将关索至此,云南平。”遂建关索庙,今香火甚盛。

  《图书集成》职方典安顺府永宁州条:关岭在州城西三十里,上有汉关索庙,旧志:“索,汉寿亭侯子,从武侯南征有功,土人祀之。”

  清陈鼎《黔游记》:霸陵桥即关索桥。水从西北万山来,亦合盘江而趋粤西以入海。关索岭为默山险峻第一。……山半有关壮缪祠,即龙泉寺,中有马跳泉,甘碧可饮,相传壮缪少子索用枪刺出者。……西巅即顺忠王索祠。铁枪一杆,重百余斤,以镇山门。

  从这么多的传说记载,可知西南彝族中,特别是澄江一带,早有关索英勇事迹在流传,而且作为遗迹,立庙祭祀。完全和诸葛亮在这些地区受到的崇拜一模一样。这些地方为了祭祀他们崇拜的关索,把他的故事演为戏剧以娱神,这是很合理的论断。"关索戏"这个特殊的剧种的起源,就是如此。

  前述毛宗岗本《三国演义》曾说到关索曾在鲍家庄养病,究竟其具体情况如何,渺无可查。但在云南滇剧传统剧目《千里送京娘》旧抄本中,有一段唱词,艺人口口相传,来源很古,甚至他们已不知“关索"之名,讹而成为”关琐“。

  词曰:

  大哥送我到路旁,

  菜子花开遍地黄;

  大哥好比花关琐(索),

  小妹好比鲍三娘;

  花关琐,鲍三娘,

  成就一对美鸳鸯。

  从这一段唱词,透露出关索曾经与一个鲍三娘的女子有过一段爱情纠葛,所以赵京娘用它来暗示自己对赵匡胤的爱情。我们必须注意,这不是一般的用典,赵匡胤是红生,关索是关羽之子,也当然是红生,这分明是以戏比戏。其可比之处,就在于二者皆是红生,舞台演出形象相似,这个比喻才是恰切的。这就说明,关索的故事很早就流行于舞台了。但是遍查滇戏和其他剧种,从未发现过有关鲍三娘和关索爱情故事的剧目,可见这个比喻只能是来自云南的关索戏,而不可能来自其他剧种。从上述关索传说之盛行于云南,时间多在明代,而高腔传入云南,也恰在这个时期。关索故事上舞台,最可能也就是这个时期。这肯定还与明初略定云南,统治者有意利用少数民族原有信仰,以便于威慑怀柔,从而故神其说,故作尊崇,一定也有关系。

  2010年,云南省澄江县的“关索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项目类别,序号12。

3.玉溪花灯戏

玉溪花灯是玉溪的主要地方剧种,是明代军民屯田,江南军民移居玉溪后形成的。玉溪花灯以新灯驰名全滇,由一批花灯艺人对老灯彻底改造,推陈出新,创作出一大批新花灯剧目,把老灯由乡间的团场歌舞推向舞台戏剧化,正式成为一个剧种,进而在全省推广普及,以至玉溪花灯成为云南花灯的代表。在 20世纪初年,玉溪经济迅速发展,市民阶层唱花灯日盛。玉溪花灯艺人从滇戏等其他剧种中吸取养分,改造花灯,花灯发生了三大变化:一是创作了一大批新灯剧本;二是花灯进省城昆明,形成专业性质卖票演出;三是出现一批知名的花灯艺人。这三大变化,标志着新灯取代老灯的全面完成。

  云南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流行于云南的地方戏曲。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各地语音、民歌小曲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云南花灯戏有昆明花灯戏、玉溪花灯戏和姚安花灯戏三大支系,其中昆明花灯保留明清小曲及明清剧目最多,伴奏乐器以胡琴为主;姚安花灯民歌色彩浓重,主要用笛子、梆子伴奏;玉溪花灯革新最早,所以被称为“新灯”,其剧目及演出形式受滇剧的影响较大。

  云南花灯最初演出的是歌舞成分很重的花灯小戏,后受滇戏等大戏影响,花灯戏艺人在改进情节比较曲折复杂的剧目时,也吸收相关曲调加以变化、拓展和翻新,创立了花灯戏新调。新编的灯调采用曲调连接的编曲方式,具有板腔音乐的某些特点,适合演出传统大戏。除此以外,云南花灯戏的曲调还有各种民歌小调,在整个剧种中占有重要地位。花灯戏演出很注重舞蹈,云南花灯舞蹈的基本特征是“崴”,民间有“无崴不成灯”的说法。“崴步”都有手部动作配合,手中的道具和扇子的“手中花”及“扇花”的种种变化是其具体表现。花灯戏中的歌舞有利于烘托情节和丰富人物性格。

  云南花灯戏最繁荣的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此时不仅涌现了史宝凤、熊介臣、袁留安等一批著名花灯戏演员,还出现了《探干妹》、《闹渡》、《刘成看菜》、《三访亲》等享誉云南戏曲舞台的剧目。熊介臣是最早把农村晒场演出的“簸箕灯”搬上舞台的前辈艺人之一,他擅演小生,以演《山伯访友》中的梁山伯、《白蛇传》中的许仙闻名,表演具有浓郁的云南玉溪乡土风味。

  近年来,各地的花灯戏都面临着与其他传统戏曲艺术同样的困境,剧场演出日益减少,剧团经费短缺,新剧目编排上演困难,年轻一代的编创演出人员后继乏人,急需采取措施对花灯戏这一地方特色剧种进行抢救、保护。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