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北记忆(98)贵筑藩屏读大关

黔西北记忆(98)贵筑藩屏读大关

首页游戏大全遗忘之丘林中小屋更新时间:2024-04-16

朗读者|徐岭

关势嵯峨界碧空,隔河两地判西东。

雕盘峻岭千层上,人指扁舟一叶中。

古寺疏钟余断续,夕阳沉河俯葱茏。

高寒剩有扪萝迹,小住樵歌笛里风。

——杨学暄

这是出生于清朝乾隆年间黔西化竹的拔贡生、黔西历史上有名的教育家杨学暄作的一首名为《大关》的七律诗。不过,随着历史时空转换的阴雾晴云,“关势嵯峨界碧空”的景致尚可一览,至于“小住樵歌笛里风”,在现代味十足的大关古渡口一带,我们已经只能毫无依据地遥想当年了。

大关镇丘林村鸭池河红军战斗遗址(杨华 摄)

据《大关区志》介绍:大关旧称滥泥沟,被誉为“水西要害,贵筑藩屏”,因地处雄关险道而多次发生鏖战,也是有名的古战场之一

大关的文物古迹随处可见。1986年1月6日,曾在大关老熊坡脚挖出青铜鼓一只,重约20公斤,鼓面边缘有4只蹲蛙,正中有12角光芒的太阳文饰,围绕太阳纹有宽窄不等的菱形网纹和变形人纹网,并有道道晕图,经专家鉴定为东汉时期的青铜器。

清咸丰八年(1858),桂箐团总徐襄臣受命修建大关城,城墙从东到西穿营盘山、汪家箐、过沙子坡,圈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大关古代从未通过桥,却有古石桥遗址。相传这是明末清初,毕节糜百万家经营川盐,因鸭池河船渡不便,选择下游花滩处修建石桥,运若干巨石投入河中作桥墩,修了多年,钱财耗费不少,桥却未能如愿修成。

老鸭池河大桥(叶光良 摄)

大关的古庙有观音庙、黑神庙、川主庙、文阁、海慧寺等。关于“文阁”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民国年间,大关驻军团长李森见文阁破烂不堪,意欲翻修又无经费,此时得知鸭池河边的大户徐世英、李伯英为富不仁欺压百姓,他便以“通匪”之罪名抓徐、李关押,二人认罚大洋3000块,李森即用这笔钱将文阁翻修一新。当地老百姓非常高兴,编顺口溜一首:二英共条河,打伙修文阁。不出三千块,要被砍脑壳。

红色大关陈列馆(杨华 摄)

红色大关陈列馆第一单元(杨华 摄)

据传,1935年红军在贵州活动时,大关儿童三五成群地传唱一首儿歌但看丙子年,红云一串串。打又不敢打,战也不敢战。

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就强渡鸭池河天险来到大关,在大关“高石坎”盐号开仓济盐,千人感恩备至。现开仓济盐处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黔西县人民政府于1985年12月在鸭池河小箐坡上修建“红军强渡鸭池河天险纪念碑”,底座高2.6米,表示“二、六军团”,上座1.985米,表示1985年修建,顶端有渡船模型,船内有红军战士及百姓塑像,象征老百姓帮助红军渡河。

红军强渡鸭池河天险纪念碑(图源:黔西发布)

在大关,还流传着许多红军当时的故事。红军曾在杨义和家住宿,不慎损坏了他家的马灯,红军按规定要赔偿他家的损失。杨义和虽与红军只相处一夜,但他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军队,无论如何也不要红军赔偿。最后,一位红军领导拿一把蚊刷和一个瓷盘送给杨义和作纪念。这两件红军当年留下的珍贵文物,如今保存在毕节市博物馆里。

大关的历史上,教育事业也曾辉煌一时。不过,大关旧时以私塾为主的教育都是当地大户聘请先生,在人口比较集中的村寨或街道设置私塾馆,学生人数多则二三十人,少则十来人,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等。

大关红色教育基地(杨华 摄)

1907年,本地秀才张醒汉、刘啸楼等在此创办“大宏性学堂”,后来参加辛亥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的肖道生就是这所学校走出去的学生。1914年,张醒汉、刘啸楼、郭昆甫、胡紫实(女)等又在大关创办了“崇实女校”,首开大关女子进校读书的先例。1924年,桂箐人徐树猷倡导创办了“黔西县立第八国民小学校”,发展到6班6级150多人,1936年与崇实女校合并,正式改名为“大关小学”。学校分高初两级,高级二年,初级四年,开设了国文、算术、历史、地理、公民、自然、音乐、劳作、体育、英语等课程,学生达210人。

清代和民国时期,川戏、滇戏、马戏、猴戏等经常在大关演出。抗战时,进步人士还在大关组织演出了抗日话剧。川戏来大关演出,有的戏班子演出时间长达两三个月。民国年间,四川唐秋林来大关,白天演出木偶戏,配以口技,晚上演出皮影戏,后来定居大关。

位于清镇市与黔西县大关镇交界处的鸭池河(叶光良 摄)

群众自娱自乐的民间文艺花灯在大关也很流行,一般古历正月最为时兴,但由于多以二人对唱为主要形式,歌词含有不少粗俗内容,所以这里有“女不看灯”之说。唱书则是在中老年人中有影响的古老的演唱形式,民国时期还刻有唱本,内容多为忠孝节义、三从四德之类,也有按传统戏曲编成的《白蛇传》、《柳荫记》等。

耍龙灯更是大关历年来不可或缺的一项重大文娱活动。每年从正月初九亮龙起,到正月十五烧龙止,共耍龙灯6天时间。这这6天里,每晚都要耍龙,许多人家放爆竹迎龙,以示吉祥如意,到家里舞一圈后,临走时还要给龙头挂红。原大关的八大盐号每年都要轮流接一次龙,每次都要放炮燃花四五个小时。除燃放传统的鞭炮外,还要“打板花”,即在龙灯舞动时用熔炉将生铁熔化,炉师舀起通红的铁水抛出约5尺高,另两人各执长三尺宽四寸的板,轮流将铁水击向空中,形成一束束蔚为壮观的铁水花。1936年红军进驻大关时,正值耍龙时节,军民同乐5天,红军与老百姓玩龙灯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打板花(图源网络)

如今,历史上的东西已经成了回忆的往事,传承下来的也注入了现代因子。这里的文艺活动一直兴盛不衰,龙灯队依然还是全县最受欢迎的四支龙灯队之一。

鸭池河铁索桥(叶光良 摄)

鸭池河铁索桥和鸭池河大桥(叶光良 摄)

来到鸭池河边,还看到两座桥,一座是已经封存的铁索桥,另一座是取代了铁索桥的鸭池河大桥,是大关通往贵阳的必由之路。大关的历史,就像那座封存的铁索桥,当新的大桥出现时,它便成了一种时空标本,仍然连接着空间概念上的毕节与贵阳,更连接着时间概念上的古往今来。

远眺鸭池河大桥(叶光良 摄)

作者简介

刘靖林,毕节日报社高级编辑,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毕节市记协副主席,毕节市社科联兼职副主席。毕节市市管专家。

曾参与了在毕节市新闻界有较大影响的“牛栏江纪行”、“乌江纪行”和“神州大地毕节人”等大型采访活动。多次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奖、贵州新闻奖、毕节市文艺成果奖等。

至今已出版个人专著五部,分别是诗集《与幸福留影》,散文集《天上没有九洞天》、《怀胎十月的杜鹃花》、《心有所想》,言论集《新闻舆论工作的浅思考》。

文/刘靖林

编 辑:吴春妹

编 审:邹江川

监 制:叶光良

总监制:朱光伦

更多新闻

看完记得

点亮下方“赞”和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