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名矿工生还细节:巷道未被水淹氧气充足 被困矿工传出求救纸条后获救 新京报“我们视频”截图
连日来,四川宜宾杉木树煤矿“12.14”透水事故牵动着无数人的心。12月18日大早,一则消息传来,令公众提着的心终于放下——当日凌晨5点55分,“12.14”透水事故被困的13名人员开始陆续被救出。截至今日上午7点56分,升井全部结束,被困13人全部获救。此时距离事故发生已过去五天四夜,超过了86个小时。
五天四夜的等待,五天四夜的煎熬,五天四夜的奋战,这一切终于没有白费,人们再次见证了生命的奇迹。
一起矿难,生死两重天,让人感伤生命之脆弱,也让人惊叹生命之坚韧。显而易见,灾难救援虽有“黄金72小时”之说,但毕竟只是理论上,对困境中的被困者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营救态度,该是对生命负责的应有立场。
杉木树矿难救援之所以能创造奇迹,正是源于这种救援上的不离不弃。在救援的过程中,救援人员动用千米钻机,向人员被困区域打钻施救;16台不同型号的潜水泵,不间断被困区域进行抽水排水;利用管道向人员被困区域输送压缩空气,努力保障被困区域氧气充足;救援人员分为4个救援梯队,轮流进行巷道清淤,打通救援通道……
可以说,救援人员为了挽救矿工生命,不仅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在救援组织上也是缜密筹划、科学施救,最终打通了被困矿工升井的“生命通道”。从这意义上,奇迹并非来自侥幸,而是一切为了生命的态度,是与时间赛跑的速度,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而井下被困矿工,他们的正确应对,也为救援创造了条件。被困期间,矿工们轮流打开安全帽上的矿灯,以确保洞内保持光源,在漫长的等待中大家保持了信心;被困人员熟悉井道地形,灾难来临选择了生存几率最大的逃生方向,且没有走散,减少了救援的困难;被困人员逃生到地势较高的独巷,且有相对充足的空气。巷道内温度维持在24摄氏度左右,为大家保存体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矿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在关键时候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也从反面印证了,强化矿工的安全培训是何等的重要。
13名被困矿工被救,生命的奇迹令人振奋,也给人启示。灾难的救援,不到最后关头不能轻言放弃。事实上,做到这点并不容易,有时候,某些人对利益的考量,往往会大于对生命的关切。比如,在此前的矿难救援中,就曾出现救援人员仅施救一天多后就放弃,被困矿工却自己爬出矿井的荒唐剧;也曾出现“保矿”压过“保人”,盲目救援导致二次事故的悲剧。就此看,这次事故救援无异于让矿难救援回归生命本位,也为今后救援立了范本。
13名被困矿工悉数被救,这场生命奇迹让人欣慰。但也应清醒看到,既然是奇迹,往往具有不可复制性,因此不能抱有半点侥幸。身处困境中的被困者平安而归,固然值得庆幸,但最好的结局是人命系于一线的险境并未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说,类似于时间赛跑的生死大营救,其实越没必要越好。
而要让生命的保障不依赖奇迹,那就要从每起事故的深入追查开始,找出问题的症结,避免在同一地方摔倒两次。
值得注意的是,涉事煤矿曾有违反安全生产的“前科”,其安全生产管理能否经得起审视,也值得存疑。
以杉木树矿难为例,新京报记者调查就发现,事故发生之前,杉木树一直事故频频,死伤不断,该煤矿还因安全生产违法多次被行政处罚。
如检索公开资料就能发现,今年4月17日,杉木树煤矿井下发生一起瓦斯超限事故(达到瓦斯爆炸浓度),造成工作面作业人员和安全检查人员共计26人涉险。而对于这次事故,四川省应急管理厅6月4日通报称,事故直接原因是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聚集,发现隐患后,该煤矿未能有效处置。
这次事故,是否指向安全生产意识淡薄、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也应该得到正视。事故背后是否连着人祸,也应该追问。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一个安全履历如此糟糕的煤矿,为何依然正常运营?屡罚屡犯背后,监管责任履行是否到位?
种种疑问都有待一一澄清和检讨。不轻言放弃,对生命如此,对真相同样也当如此。毕竟,安全生产,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松懈。
□于平(媒体人)
编辑 胡博阳 校对 卢茜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