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然足够供应人类所需,只要人不过度索求……”
《最后的猎人》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纪录片式电影,讲述了诺曼·温德这个世上最后仅存、对庄严的洛基山脉,拥有深刻理解的猎人,他与印第安人妻子涅芭斯卡以及一群忠实的猎犬,生活在一个以季节变化为节奏的世界的故事。
诺曼在冬天的雪地里驰骋、跨越汹涌的河水、遭受大灰熊与狼群的威胁……这些寻常生活培养出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和自然观。
诺曼他向我们证明了人是可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最后的猎人”,诺曼·温德——·>>
猎人诺曼·温德在自然中追求至善的境界,什么是追求至善?
顾名思义就是追求“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而要达到这种至善的境界就“必须充分了解自然”,也就是了解自已周围环境和所处的世界。
主人公诺曼·温德在洛基山脉的原始山谷中生活了50多年,开始离不开这里的生活,他自述道:“估计到了别的地方,我就生存不下去了,50多年来,我呼吸这里的空气,享受这里的阳光。”
回忆与妻子在这儿生活过的15年,他说:“在这生活很幸福,我们和大自然和谐地相处,我们能够辨别出每一种声音,每一个足迹,每一个动静。这里被认为是可怕的,我却认为这儿很好,因为这里很纯净。”
通过诺曼的自述,我们也可以发现他与山、水、原始森林等自然万物融为一体,使身心与灵魂接受着大自然的熏陶,追求着自己内心的体验,懂得了“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一致”,体味着“和谐”一词意味无穷的内涵。
影片中,诺曼热爱这里的一切,但代表着现代文明的林业公司要入侵这里,“他们用公路侵蚀了我们的地盘,动物们都迁徙了,我们也得随它们远走。”
因而他和妻子要在冬日来临前随着迁徙的鸟兽去北方居住。
在新的家园,诺曼依然注重调和自我与环境的关系,他说:“我的幸福取决于我和周边环境的关系。我喜欢大自然,而且我也是她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和自然交换、分享,如果人类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去破坏她。”
可以说,诺曼始终意识到万物相互关联的原则,认识到自已是自然整体中的一部分,他在扩展着小我,实现着生态的大我,遵循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则,实践着“不去破坏自然”的生态伦理观。
《最后的猎人》中诺曼与8条猎狗一同经历风险,患难与共,不离不弃,彼此相互依赖和信任,他把狗称为“自己的孩子”。
诺曼对狼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在大自然,没有什么物种是有害的”,“狼从来不害人,只有书上写得它无恶不作”,他认为动物是有生存权利和内在价值的,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和人类一样平等。
打猎可能在许多人眼里都是很残忍的,但诺曼对打猎有着不同寻常的见解“打猎是必须的,我靠这个谋生,但也就仅限于此了,人类有自己该扮演的角色,我们对生态平衡也有自己的贡献……获取但绝不贪求,这是猎人的信条。”
他的“获取但绝不贪求”符合奈斯的深层生态学一个基本直觉,奈斯就曾指出:“我们为了吃饭,而不得不*死其他生命,但若无充足理由(关乎基本生存),我们没有任何权利毁灭其他生命。”
纪录片中,诺曼对打猎还认为:*死几只动物可以避免某种物种的过量繁殖或是某个种群的灭绝,对野生动物来说,这不是危害,相反,可以提高其生存能力。
作为一个真正的猎人,他自己很清楚哪些动物是打猎的对象,在一个美得让人不想离开的自然里,猎捕过量繁殖的动物才能保护好濒临灭绝的动物。
在他看来,猎人的存在能够使人类融入生态平衡的循环中去,而不是在这个循环之外去做破坏这个循环的事情,也就是说打猎的前提是不破坏生物链和动物的生活空间。
诺曼防止某个物种过量繁殖或者某个种群灭绝的忧患意识也可以显示出,他在试图维护生态系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这种丰富性正是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基础。
主人公诺曼他还说“每当我*死一个动物,我都会向它解释为何这么做,还有拿它做什么了。我不祈望它能原谅我,相反,我很感激它……”
对待那些他不得已而*之的猎物,诺曼为了良心上过得去,每次都向它们阐释自己的原因,对它们他心存很大的感激之情,这显示出他的生态伦理情愫。
除此之外,诺曼的生命和死亡观富含生态智慧,一位镇上的人问诺曼下次他再来镇上的时候,能否去接他,诺曼回答:“不,如果我没有再来,说明我已经死了。你知道死亡是什么吗?死亡是生命的延续……一个动物的死亡将延续五个动物的生命,我得死在那里,我就是一个动物。”
同时去留的抉择显示着诺曼的生态责任观,鉴于文明的入侵,动物的急剧减少,自己已经无猎可捕,诺曼因而有了不再做猎人的想法,可他依然未退出。
通过诺曼与倒数第二个不再做猎人的阿莱克斯的交谈,可以看出他未退出的原委。
诺曼说,“我不知道该干什么,我告诉自己该收手了,可是我适应不了他们(林业公司)的新法则,他们要来这里砍伐树木!真是……无奈。要是没人来解决的话,会有很多物种过度繁殖,部分动物会灭绝……人在这里,我们负责维持万物的平衡;人离开这里,这里就会衰败,自然就会被破坏。”
阿莱克斯说,“对,为此我们才需要留下要不然谁来关心这片土地?”影片临近结尾时,妻子涅芭斯卡问诺曼,“如果这是我们在此的最后一季,你为何要盖这么大的房子?”
诺曼说:“无可奉告。”然后涅芭斯卡微笑不语。
这里说明诺曼还会继续做猎人,甚至会做更久,当影片结束时,诺曼独自一人划着船驶向湖中央时,另外一位猎人退出,现在就剩下他一个了,湖中央的他渐渐地变小,渐渐地融入大自然中。
《最后的猎人》潜在地告诉我们,诺曼,作为最后一个猎人,铭记自己的使命,决定留在那里,负责维持万物的平衡,关心那片土地,防止动物的灭绝和自然的衰败,他履行着自己应负的生态责任,努力实现最大的生态自我,信守着奈斯所倡导的“谁也不能得救,除非大家都能获救”的原则。
这里的“谁”不仅包括他自己,而且包括全体人类、鲸、灰熊、整个雨林生态系统以及山川、河流、土壤中的微生物等。
<<·——结语——·>>
电影《最后的猎人》展现了美丽的大自然、淳朴的夫妻生活、忠诚的狗儿,它把我们带到了纯美、和谐的天堂,为我们找到了一片心灵栖息的净土,让那份久违的和谐,与大自然的和谐,重回到了我们的内心深处。
在面临生态问题的近些年,我们人的当务之急是树立生态意识,逐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认同,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不是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
可以说,影片也警告了我们:人类原本就是来自大自然,大自然是孕育我们人类真正的母亲,我们有责任珍爱她,保护她,这才是儿女对母亲的一份回馈和报答;不论是人还是动物,世界万物苍生,作为大自然的儿女,都应该彼此平等相待、相亲相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