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9月1日前后,都是大部分学校开学的日子。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暑假休整之后,孩子、老师和家长也将投入到新一学年的紧张学习生活之中。
我们的世界正在进行着日新月异的变革,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当下的我们,究竟想要孩子学习什么?我们又应该如何教育孩子?而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可能是,人的幼年时期,会怎样影响其一生?教育有目的吗?大学教育究竟承载了何种功能?如何在教育生活中找到幸福?
不同于过去对教育的认知,对于当下的每个人而言,学习可能都是需要贯穿终身的一件事。无论是孩童还是父母,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教育的问题值得每一个人去思考答案。为此,书评君特别挑选了一些与学校、家庭、教育以及未来有关的图书,希望可以给予大家某种启迪。
电影《中央车站》(1998)剧照。
立足未来:当下的我们如何教育孩子?
《教育的减法:以框架性思考指引未来教育方向》,朱永新 著,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4月版。
我们尊重孩子的生命吗?我们珍惜孩子作为独立个体,一生仅有一次的人之为人的机会吗?生命本身的意义是什么?生活本身的目的是什么?今天的教育生活不幸福,未来的日常生活如何幸福?抱着要让学生、教师和父母都能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目的,二十多年前,朱永新发起了新教育实验。在朱永新看来,我们的教育生活不幸福,是因为我们的加法太多。内容的加法,学制的加法,还有文凭的加法,让今天的学生不堪重负。早在“双减”政策出台之前,朱永新就在思考缓解教育焦虑,从需求端给孩子减负,让孩子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该书是研讨“双减”背景之下家庭、学校、社会为何减、怎么减的系列思考,共分为三辑十一章。第一辑主要是从认识论的角度,与父母谈减法教育,减法教育的前提是幸福生活,要把教育的减法与生命的意义结合起来思考。第二辑主要是从方法论的角度,谈减法教育的落地,谈学制的减法、内容的减法、文凭的减法、观念的减法。第三辑主要是从主体论的角度,谈父母的减法、学校的减法、社会的减法。
《立足未来:今天的孩子如何应对明天的世界》,[美]斯蒂芬妮·玛丽亚·克劳斯 著,钱志龙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23年7月版。
21世纪的教育充满了复杂性,今天的孩子正在向快速变化和充满未知的成人生活过渡。他们要想立足未来,需要哪些条件?该书探讨了今天的孩子和世界是如何变化的,以及青少年如何为成年做好准备。作者针对当下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尤其是在从幼儿期向需要升级技能的成年期过渡的孩子,提出了一系列十分有说服力的创新构想,这些珍贵的创造性观点或将改变我们对优质教育的看法。
斯蒂芬妮·玛丽亚·克劳斯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有着教育、青年发展和社会工作的相关从业背景,也曾是一名教师、教练、学校领导和非营利组织的执行人员,现在她是未来就业组织的高级顾问。她向大家展示了一个已经到来的,以能力、证书、关系和现金为新货币的创新经济体时代的全貌。在这样的环境中,当下的学习者应该知道什么、能够做什么?书中提出了一个逻辑严密而全面的育人路线图,在作者看来,拥有一系列相互交融的能力、社交网络、公认的证书以及必要的经济资源,才能帮助孩子在经济、科技和社会都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的环境中,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爱与自由:外国十大教育家经典教育理念》,陈锋 王慧敏 曹莹 王丹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5月版。
人的幼年时期会怎样影响其一生?什么是教育中的自由和自由教育?大学教育承担何种功能?教育有目的吗?学校会消亡吗?古今中外都有哪些教育思想与制度?当下的中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远未平息。
该书以历史的、理性的视角关注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卢梭、赫尔巴特、杜威、尼尔等教育家独特的贡献,同时也很好地关注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平衡,为我国当下推行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林小英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7月版。
中国50%以上的学生在全国2000多个县接受教育,县中应该采用精英教育,还是普惠式教育的模式?县中的孩子是只争朝夕、拼命学习模式的牺牲品吗?县中能走出优质生源与师资流失的困局重新振兴吗?教育不该是适者生存的模式,经济越落后的地方教育越应该给人以希望。
该书描述了中国东、中、西部不同县域内乏力或奋进的学校、种瓜或得豆的课堂、踏实或游移的教师、在幻想或现实中长大的学生、对孩子教育过度操心或无能为力的家长、在正事和杂事中疲于奔命的校长、紧密交织的政校关系等。作者用纪录片式的分镜头细致呈现了县域教育的生态,深度剖析了中国“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所面临困境的根源及其后果,详解县域教育何以在今天这个时代成为一个问题式的存在。
《花开叶落中文系》,陈平原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8月版。
“每一个中国人,自打牙牙学语起,就在进行卓有成效的‘中文教育’,但作为现代大学制度下特定的科技与课程,系统的‘中文教育’却只有百年历史。”该书在百年中国学术的视野中讨论一个具体的科系——中文系,书中所涉及内容以北京大学为主,兼及中外学界。作为陈平原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期间的文章结集,该书虽是结集,但其文围绕着让中国几代读书人魂牵梦绕的“中文系”展开,无论讲述北大旧事,还是追怀学界故人;无论针砭大学弊端,还是点拨后进治学,勾勒“另类系史”,都是以“中文教育”为归属,体现自家的“中文情怀”。
虽然对“五年间个人的得失成败、酸甜苦辣”没有专门的“追忆与辨析”,但每篇文章无不是借“中文系”所走过的坎坷历程,观察百年教育的风云激荡,又借助“有过短暂行政经验的中文系教授的目光,来烛照或凸显当前文学教育及行政管理的若干问题”。对于日益受到行政化干扰,学风浮躁、急功近利的中国大学和文科教育,都颇具现实针对性。
“育儿囚牢”?家庭是孩子的终身课堂
《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的重建》,[加]克里斯多福·孟 著,王岑卉 译,博集天卷丨湖南文艺出版社2023年7月版。
人们过于关注如何养育子女,对如何为人父母则不够关注。父母并不经常审视自己的行为,而当他们审视的时候,往往会把孩子视为问题所在,进而为自己辩护。经历创伤,面对失败,感到孤独、困惑和挫败……孩子的这些童年经历会直接影响父母,逼着我们做出选择:是从无意识的情绪出发,盲目地做出回应,还是有意识地以耐心、信任、智慧和清晰的思维加以应对?身为父母,你是否陷入“育儿囚牢”?
该书的作者克里斯多福·孟是一位在个人及团体教练的领域有三十余年经验的国际演说家、生命教练和咨询师,他在亲密关系、教养子女、情绪成年以及觉知的领域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体验性方法。父母可以影响孩子的人生,但肯定无法掌控他们的人生。亲子冲突往往会演变成父母试图控制孩子,孩子则试图不受控制。争论、发怒、指责、批判、威胁、下通牒,要比诚实、负责、愿意认错容易做到得多。管用的沟通比我们惯用的标准沟通方式困难得多——显然是这样,否则我们会更常采用前者。那么,如何帮助父母打破亲子之间频繁出现的无效或有害行为模式呢?在这本书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每个家都是学习的好地方:家庭语文教育指南》,吴欣歆 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23年7月版。
该书是一本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家庭指导用书。家庭是孩子的终身课堂,该书以家庭语文教育为切口,结合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规律,就如何开展家庭教育给出了13个有效方案,传播家庭语文教育常识,探讨如何建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家庭生态环境,为广大家长引导孩子学好语文、提升核心素养指明路径。
书中包括认知突围、情境建构、习惯养成、思维发展四个部分,围绕寻找“人生之书”、营造家庭语言环境、优化家庭生态系统、做好整本书阅读、学好看图写话、实现创意表达等13个主题展开,帮助孩子提升听说读写能力,提高核心素养,拓展学识见识,培养审美情趣,实现精神发育和心灵成长,具备应对未来生活的学习力和应变力。
《少年与恶的距离》,[日]宫口幸治 著,郎旭冉 译,后浪丨群言出版社2023年5月版。
现在大家普遍接受的“智力障碍”指的是智商低于70分的人群,这个定义其实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提出的。如今,智商介于70至84之间属于“边缘智力”。如果按照这一标准,“边缘智力”及以下的群体占到人口总数约16%。“边缘智力”在未成年犯罪的孩子中的比例显著高于在大众中的比例。这些孩子在小学阶段就不断通过“问题行为”发出“求助信号”。然而,我们看见了吗?又或者当作一回事了吗?在成长各阶段连连被忽视的孩子们,长大后迅即成为被社会遗忘的一群人。
该书探讨了未成年人犯罪背后的真正机制,在日本引发全民讨论热潮。作者宫口幸治是儿童精神科医生,由于工作原因接触过不少未成年犯罪的孩子。通过和这些孩子深入交流,他猝然得知这些孩子惊人的共通点——不会均分蛋糕、不会临摹简单图形、不会加减乘除、看不懂汉字。原来,他们缺乏基本的“认知功能”,亟须介入支持或接受特殊教育。书中系统介绍了作者多年总结的经过验证的简单方法(每天5分钟,就能完成不会伤害孩子心灵的“认知功能强化训练”),可以切实帮助“边缘智力”的孩子学会反省,减少未成年犯罪的概率,对社会关切的焦点问题极具现实意义。
学术“自救”:如何让我们对学习更有信心?
《学术“咸鱼”自救指南》,钱婧 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23年3月版。
刚入学,好迷茫,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导师关系、同学关系该如何平衡?想做科研,却连文献都不知道该怎么查?论文屡屡被拒,还要怎么修改?
基于自身实际经历和多年教学经验,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钱婧聚焦学习、研究、发表过程中不引人注意却影响大局的“隐痛问题”,用轻松的风格提供大量实用工具、图示案例和专业点评。作为一本通用型学术素养培育指南,该书通过基础技能、论文指导、科研生活、学术投稿四个方面,帮助大家克服求学时遇到的学业“雷区”和情绪“痛点”。
《认知觉醒:伴随一生的学习方法论》(青少年学习版),周岭 著,智元微库 OPEN MIND丨人民邮电出版社2022年11月版。
在学习中,我们是不是经常:缺乏学习动力,只知盲目努力;总是分心走神,沉迷娱乐信息;自由时间失控,情绪波动无常……这些问题是我们学习被动落后的根源,但究其原因,它们都和大脑的工作特点有关。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已经成为每个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终身学习,用知识获取学习优势:提升学习内驱力、专注力、自控力,提高情绪积极性、稳定性、开放性。
那么,如何让我们对学习更有信心呢?该书通过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等知识,介绍了学习过程中底层的学习规律和心理规律,有助于帮助我们获得更强的学习动力、更好的学习习惯、更优的学习方法。
《高效学习脑科学》,[瑞典]安德斯·汉森[瑞典]马茨·万布拉德 著,徐昕 译,中译出版社2023年3月版。
良好的大脑发展取决于实践现实世界的经验。青少年使用电子屏幕的频繁程度与他们的语言、读写、想象力、执行力、记忆力、睡眠都密切相关。与此相反的是,那些健康使用屏幕的孩子,他们的大脑中连线更加发达、活跃,学习能力及智力也更加突出。
有感于这一点,瑞典首席名医、国民心理学家安德斯·汉森携手青少年作家马茨·万布德拉,立足当下最前沿的脑科学,融合了神经学、心理学、数据算法等学科,简单明快地剖析了为何电子产品和社交媒体在不断地掠夺青少年的专注力和学习能力。该书针对这些问题均给出了一系列科学而具体的方法,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用屏幕习惯,从而有效地提升脑力、增强学习效率,帮助他们成为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主导者。
《你的大脑是一艘船屋》,[澳]坎贝尔·沃克 著,[澳]坎贝尔·沃克 绘,王若菡 译,湛庐文化丨中国纺织出版社2023年6月版。
如何从好奇、好学的角度审核内心?如何找到一条真诚且轻松的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之道?这是一本得到临床心理学家以及众多国外读者认可与推荐的心理自助类图画书,将原本深奥晦涩的知识分解重塑,形成了一场有趣直观、名副其实的大脑探索之旅,向读者揭开了大脑功能、心理健康、情绪、正念等重要脑科学与心理学知识的神秘面纱。
人不会因为“活着”就自然而然地“善于生活”,我们应该让自己的大脑成为一个更加“宜居”之地。书中,作者将我们的大脑比喻成一艘船屋,有不同的区域和住在其中的各种角色。怎么打理船屋、和里面的居民打交道,决定了我们能否保持健康的心理和认知。
《给孩子的科学课》,吴军 著,2023年8月版。
古代没有尺子的时候人们如何测量长度?怎样才能知道黄金制成的王冠中有没有掺白银?炼金术士竟从7000升尿液中炼出了造福人类的新元素?发霉的甜瓜竟救了无数人的命?如何才能“聆听”到13亿光年外宇宙天体的变化……从远古文明到现代科学,科学史上的很多成就,源于一代代科学家对未知的探求。
书中,计算机科学家、“文津图书奖”“吴大猷科普著作奖”得主吴军用40个改变世界的科学实验故事点亮人类科学的发展之路,让孩子跟随科学家一起学习知识的同时,探究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孩子求是、怀疑、实证和理性的科学精神,习得受益一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整合/何安安
编辑/张进
校对/卢茜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