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框架》:黑色电影、漫画与不安的现代性

《致命框架》:黑色电影、漫画与不安的现代性

首页游戏大全致命框架2更新时间:2024-04-11

前言

在解谜游戏《致命框架》(Framed)系列中,黑色电影(Film Noir)和漫画是其重要的灵感来源,三者交互,创造出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本文将简单介绍并讨论它们对《致命框架》的影响。

《致命框架》与黑色电影

你可以简单地把黑色电影理解为复古的侦探片、警匪片,但如果要认真探讨黑色电影,我们谈论的其实是一种风格。这种风格盛行于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好莱坞,经典作品除了被大众视为黑色电影开山之作的《马耳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还包括《双重赔偿》(Double Indemnity)、《日落大道》(Sunset Blvd.)、《死吻》(Kiss Me Deadly)、《爱人谋*》(Murder, My Sweet)等。那些具备黑色电影气质的影片,常常围绕漂泊男子、私家侦探、蛇蝎美人等角色讲述有关一个案件或一场谋*的故事,同时利用低调摄影的技巧表现城市的黑暗面。后来那些或多或少借用这些特征的影片,比如波兰斯基的《唐人街》(Chinatown)、诺兰的《蝙蝠侠:黑暗骑士》(Batman:The Dark Knight),尽管上映时传统好莱坞黑色电影已经式微,但它们仍唤起了观众对黑色故事的记忆,从而代表一种文化回潮。

左:《马耳他之鹰》海报/右:《双重赔偿》海报

《马耳他之鹰》剧照

黑色电影式的定型角色

在《致命框架》系列中,黑色电影元素丝毫不过时,仍然足够现代和时尚。其中的定型角色继承了黑色电影的传统,《致命框架 1》中是漂泊男子和复仇女子,《致命框架 2》则是类似于《这个*手不太冷》的*手父女组合。系列作品中的所有人像都由黑色剪影构成,部分白色轮廓勾勒出着装特点和角色神情。拿初作的男主角为例,黑白色块描画出一个身穿大衣、带着圆帽、拎着公文包的逃亡男子,这可以在经典黑色电影中找到参照——鲍嘉式人物。

鲍嘉(Humphrey Bogart)是四、五十年代好莱坞最闪耀的明星,放眼整个电影史也是传奇,只有他出现在银幕上,观众才知道黑色电影到底是什么样的。鲍嘉在《马耳他之鹰》里展现了黑色电影的经典造型:一身黑色大衣加圆顶黑帽,眉宇间透露出冷峻、愤世以及略带神经质的好奇,这让他看上去正是那类神秘危险的私家侦探。《致命框架》的男主角几乎没有面部特征,但几处眼睛特写表现出了类似鲍嘉的气质,比如落网老警探之手时,面对宿命的无力感跃然画面纸上。

《致命框架》主角之一

《马耳他之鹰》中鲍嘉饰演的私家侦探形象

黑暗城市的空间格局

这样一位不速之客在城市中出没,引出了黑色电影的另一个特征,黑暗城市的空间格局:典型的城市结构包括通宵小餐馆、旅店、俱乐部和霓虹灯广告牌,往往是犯罪行为的发生地。黑暗城市的格局就是美国传统城市格局的写照,爱德华·迪门伯格(Edward Dimendberg)形容它是一种向心的城市结构,由街坊织体、熟悉的地标建筑和可步行空间组成。所以《致命框架》中的人物通常都是步行,如同跑酷般在城市中飞檐走壁。大部分场景时间都是傍晚或夜晚:当城市被黑夜以及霓虹灯笼罩时,它便不再是白天那个秩序井然的文明之所,而是充满危险的、一触即发的、反理性的疯狂王国。

《致命框架》城市小餐馆

《致命框架》霓虹灯与夜景

《致命框架》可步行的城市空间

除此之外,有些黑色电影的空间体系内常常包括异域空间,比如唐人街。在黑色电影里,某些典型的东方化场所常常与神秘和犯罪相关联,这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四、五十年代美国的白人主义倾向影响。而在《致命框架 2》的场景中,东方元素就非常明显。

简而言之,黑暗城市代表着阴谋、罪恶和逃亡,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每天都面临着矛盾的抉择,或许《日落大道》里落魄编剧的悲哀就因此显得有迹可循:“你不会有时候很恨自己吗?”“我常常都很恨自己。”

《唐人街》中的东方化场景

视觉风格、典型物件与叙事结构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点外,黑色电影独树一帜的视觉风格在《致命框架》系列中也频繁出现,比如低调摄影的使用。低调摄影有意识地放大镜头中黑色阴影的比例,尽可能让黑暗控制布景,以此达到隐藏面部表情、角色动机以及角色性格特征的作用,传递出神秘危险的氛围感。一些黑色电影中经常出现的物件也能在《致命框架》系列里找到,比如香烟、短管转轮手枪、公文包。它们是画面的绝妙点缀。

对于叙事结构而言,正如黑色电影中经常会使用“闪回”,《致命框架》系列也给予了闪回足够的尊重。当初作中的警探发现主角二人并开枪引发假结局时,画面出现闪回镜头,引导玩家体验闪回从而达成故事的真结局。闪回创造了一条新的支线,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

《致命框架》低调摄影镜头中的老警探

《致命框架》与漫画

除了黑色电影,漫画也可以作为我们理解《致命框架》系列的钥匙。《致命框架》每作都像一本漫画,玩家能改变的最小单位是事件格子,众多格子构成了一段解谜过程。漫画的结构也是一样,由一系列并置排列的格子组成。斯科特·麦克劳德(Scott McCloud)将漫画称为连续的艺术,或许《致命框架》也可以叫做连续的解谜。在漫画中,人们给不连续格子建立连续逻辑的过程,靠的是知觉的封闭性,人的头脑似乎天生就精通此道,通过自动联想克服空白的格间距,从而创造一个完整连续的故事。《致命框架》深谙此道,也利用知觉的封闭性让玩家尝试在各个事件格子间建立不同的通路关系,最后找到合理破局的组合方式。

漫画《新宝岛》,手冢治虫

解谜机制

《致命框架》的解谜依赖主角的行动方向,他们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方向经过所有事件格子,这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总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按顺序去阅读。但《致命框架》并没有止步于此,它加入了调整格子顺序的机制,这要求你不只关注角色现在所在的格子,而且要瞻前顾后:未来将要进行的格子可以成为过去时,已经过去的格子可以成为将来时。角色目前的格子并不总是现在,你的视线聚焦之处才是衡量时间的标准。当固化思维的框架被打破,无穷的可能性将呈现在眼前。

《致命框架》:事件格子顺序可调整,是游戏的核心机制

弗兰克·米勒的黑色狂潮

对于漫画来说,黑色电影同样是一股革新的力量。美国漫画巨头 DC 漫画公司旗下的出版部门 Paradox Press 在八、九十年代出版了一系列黑色漫画,漫画大师弗兰克·米勒(Frank Miller)更是把暴力美学的黑色狂潮推向全美。在弗兰克·米勒的《罪恶之城》中,场景的打光方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黑色电影,大量低调摄影的技巧被采用,人像和场所都笼罩在黑暗中,以此表现危机、恐怖和不安。在这座城市中,黑暗无处不在,一如罪恶本身。

漫画《罪恶之城》弗兰克·米勒

黑色风格:不安的现代性

不管是黑色电影、黑色漫画还是黑色游戏,都共享一个核心特征:黑色风格。黑色可以是一种光影布景,可以是一种情绪,也可以是一种悲观主义假设。那些黑色作品,不管是《马耳他之鹰》《罪恶之城》还是《致命框架》系列,它们通过各自的黑色风格,表达的是一种针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反思。当技术和工业带来革命性的创新、人们因此进入现代化时,迎接他们的不是繁荣、进步,而是诸如世界大战、经济危机、身份歧视等一系列令人不安的事件。大众价值体系的失衡和崩塌导致黑色故事的流行,看似光鲜亮丽的城市背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对未来的恐惧和悲哀中自我迷失。

黑色故事是悲剧性的 ,它是对所谓的现代性的嘲讽和挖苦,最终向绝望的宿命妥协,就像《致命框架 2》中那个里昂式的男人,最终也没能登上离开的船。当黑色电影的全盛期已经过去几十年,黑色风格似乎早已褪去了严肃冷峻的现实意义,成为一种娱乐化的符号时,不要把那个时代当作是一截燃烧殆尽的烟卷——在潮湿的昏暗街道里熄灭,也许黑色精神是一面车站大钟,你从未注意过,但它一直在走着。

参考资料:

《黑色电影:历史、批评与风格 》/ 詹姆斯·纳雷摩尔

《Some Visual Motifs of Film Noir》 / Janey Place, Lowell Peterson

《理解漫画》 / 斯科特·麦克劳德

* 本文为用户投稿,不代表 indienova 观点。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