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昌的电影《一一》里,有句著名台词:
「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
这句话,鱼叔深以为然。
神奇的光影世界,让被限制在有限时间、束缚空间内的,渺小的我,拥有了体验无限的可能。
电影把世界带到了我的面前。
甚至足以让我体验未来。
而下面这部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一次性让我体验了14段真实人生。
除了震撼,再无其他词能够形容——
《人生七年 9》
63 Up这档纪录片,被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之首。
时间横跨半个多世纪。
1964年,导演突发奇想,找来14个7岁孩子,拍成了《人生七年》的第一季。
之后每隔7年,摄制组就把这14个孩子重新找来一次,再拍一季。
今年已经是第九季。
当年的7岁孩子如今都已经变成63岁的老人,故事仍然在继续连载。
在神剧纷纷烂尾的今天,这片子却始终保持着超高水准。
稳坐神作之位,这次一回归再次飙到9.6。
看这部片子如同开了7倍速,经历了几个人的一生。
我们透过镜头,得以窥见人生的不同面向,每一面,都可能改变最终走向。
这不是电影,没有剧本。
因为真实,所以震撼。
鱼叔用了三天时间,把这些人从小看到老。
完全是上帝视角。
然后发现,影响人生的因素,大致分为三种。
▶▶家庭与阶级
托尼是工人家庭的孩子,在伦敦东区长大。
小时候他喜欢打架,认为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打架解决。
谈及阶级差异,7岁的托尼捏着鼻子学「上等人」说话,翻起白眼:
「他们是疯子」。
问及理想,托尼说,「想当马术师」。
14岁时,托尼向着理想近了一步,成为了马术师学徒,参加了几场比赛。
但因为天资不足,最终还是放弃了马术师的理想。
28岁,托尼拥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出租车。
出租车司机这个职业,他干了几十年。
56岁,托尼卖掉房子去西班牙投资,可惜投资失败。
后来他回到英国,继续开出租车。
如今63岁,重新开出租车的托尼又遇上困难。
优步等网约车的出现,让他的收入大打折扣。
托尼过了大半辈子,仍然得为经济问题操心。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来自精英家庭的安德鲁。
他的父亲是金融从业者。
7岁时,被问起平时读什么,安德鲁就已经侃侃而谈。
「我读《金融时报》,对股票很感兴趣。」
他也很清楚自己的教育计划。
已经能说得出自己未来会去哪所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
果不其然,安德鲁一步一个脚印的稳步前进。
到21岁时,他7岁时对自己的预言,全部成真。
21岁,安德鲁继续预言。
他说他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律师。
于是,他在剑桥读了法律专业。
28岁,正式成为律师。
35岁,成为律所合伙人。
几年后,他进入一家英国大型工业公司法务部。
之后不久,公司被德国收购。
如今63岁,安德鲁即将退休。
他和妻子过上了乡村生活,平时会去旅旅游。
在日本的旅行最难忘,于是他们回到家,就把自家庭院改造成了日式花园。
站在63岁的年龄段上,托尼和安德鲁两人都被问及了对阶级制度的看法。
托尼说,「一直都是我们和他们,两种人,两个世界。」
而「另一个世界」的安德鲁看法也差不多。
他说,「我确实有比别人更多的选择,我很幸运。」
其实,安德鲁和托尼之间的巨大反差是意料之中的。
来自什么样的家庭和阶级,最终也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虽然残酷,但现实往往就是如此。
所谓的「起跑线」,是在出生那一刻就决定了的。
之后的眼界、规划、学识、处世之道,也皆由此而来。
同为7岁小孩,安德鲁就知道《金融时报》,努力去了解股票,家庭为他提供了足够高的眼界和视角。
而托尼,则是小小年纪就意识到了阶级对立。
这个「他们」,他从小用到老。
至于是否能与「他们」成为「我们」,五十多年来,托尼从未想过。
我们常说的「芸芸众生」,在阶级固化中难以跳脱出来的大多数,正是托尼们。
他们没想去改变,也不知道该如何改变,任由自己被生活推着前进。
当然,也不必太悲观。
因为这世上依然不乏各条实现阶级跨越的路径,就看你是否愿意为之奋斗,以及是否足够幸运。
这正是接下来要说的,影响人生的第二因素——
▶▶学习与野心
尼克是农民的孩子。
他从小就有「挣脱」与「逃离」的强烈愿望。
别人大多安于乡村的安静生活,而他却很向往城市的精彩。
14岁时,尼克变得更加肯定了。
导演问他喜欢哪一门课程。
他笃定的回答,「喜欢物理,但我不会在这里学习。」
21岁时,尼克如愿以偿。
离开了农场,考上了牛津大学物理专业。
短短七年,他的身上发生了巨大变大。
14岁时的尼克是非常害羞的小男孩。
不善言辞,容易脸红,动不动就把脸别过去:
「我不想回答这个问题」。
而21岁时的尼克却如同换了一个人。
眼神明亮,侃侃而谈,魅力四射,非常自信。
28岁,尼克移民美国,进入一所大学成为了研究员。
35岁,他升职助理教授。
42岁,他已经当上了正教授。
尼克不甘于自己固有的出身,长大后的这些年他越走越远。
从乡村到牛津,再从英国移民到美国。
也因此,他不愿回家。
直到父母去世前,他回老家的次数一只手就能数的清。
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每一次回家,都比上一次更加沉重。
如今尼克63岁了。
他患了喉癌,治疗药物让他血液稀薄,这一次的采访他是在医院里接受的。
他不敢谈未来,倒是谈了谈对政治的看法。
他不太喜欢川普。
至于死亡,他说他并不担心,只怕家人难过。
谈到这个问题时,他的目光久违地回避了镜头,和小时候一样。
尼克的人生轨迹看下来令人振奋,他是14个孩子里唯一一个打破阶级,实现跨越的。
老生常谈,知识改变命运。
考学,确实是一个眼前可见的,最容易把握的机会。
有时候会听到「酸话」,说名牌大学也不一定能教多厉害的东西,够勤奋,知识自己也能学。
但应当看清楚的一点是。
到了大学阶段,学校的意义绝不仅仅是知识和学历而已。
更具价值的,是你接触的人与所处的环境,是眼界、机遇,以及更多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鱼叔认为,尼克的成功,其核心并非考入名校。
而是他的愿望迫切且明朗。
一个7岁就说得出「如果我能改变世界,我希望把它变成一颗钻石」的孩子,潜力可以无限大。
他有做梦的勇气。
他并不服从出生时的命运安排,而是终其一生,寻找自己想要归属的地方。
一切实现与跨越,不过是时间问题。
▶▶婚姻与爱情
人的一生会有两个家庭。
一个是无法选择的,出生那刻便决定的原生家庭;
另一个则是成年后自主选择的,重新组建的婚姻家庭。
保罗是在福利院里长大的孩子。
因为父母分居,他被送到福利院生活;
后来母亲再婚,才被继父带到澳大利亚定居。
7岁的时候,保罗就与别的孩子不同。
他总是神色忧郁,语速很慢,说话含含糊糊,唯唯诺诺。
他说,「不喜欢大孩子打我」。
说到长大后的理想,保罗也是有自己的惯用句式:
7岁时他说,「我想当警察,但是警察很难考上」。
14岁时他说,「我想当体育老师,但是当体育老师得念完大学」。
保罗的逻辑一直是「我想…但是…」,从小到大他都非常不自信。
同时,他还非常不相信婚姻。
他不认为自己能和谁长久的生活在一起。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次被问到婚姻问题,他都会说,「不想结婚」。
28岁,他遇到了自己的妻子。
妻子对导演说,「保罗特别帅,但他自己不知道,尤其夏天穿短裤,保罗屁股特别翘」。
导演问,保罗身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妻子回答道,「是他的无助感,激发我母性的本能。」
他们在澳大利亚过着平凡的小日子,生了两个孩子。
如今两个孩子都已经长大,又有了各自的小家庭。
一大家子人其乐融融。
56岁了,记者提问任何问题,保罗都是眼睛看着妻子说,「我得等她先回答」。
然后老两口哈哈大笑。
保罗说,这么多年来,他最大的变化是不会再为自卑而感到纠结,也不会羞于表达情感。
现在的他终于敢对人说「我爱你」了,尤其是对妻子。
对于保罗的变化,妻子回答:
「两个人在一起会互相影响,我很果断,他也就不纠结了」。
说实话,「阶级跨越」对大部分人而言都太难了。
我们终其一生,若能做到「自我完善」就已经足够无憾。
带着童年阴影长大的保罗,能够遇上真正爱他的人,互相扶持。
经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由一个沮丧的普通人,变成一个幸福的普通人,这同样也是种幸福。
若不以金钱地位为价值标准,那么其实,这部纪录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幸福的。
开头提到的做出租车司机的托尼,虽然他没赚上大钱,生活平平无奇。
可也享有了快乐的一生。
小时候他就是一个活泼的孩子,多动,爱玩,镜头前总是摇头晃脑的。
老了以后,他也仍然是个可爱的老头。
有一回,托尼的出租车拉了位名人乘客,外面的路人敲他车窗,说想要签名。
托尼下意识回过头去对名人说,有人想要你签名。
而外面的路人却说,「不,我想要的是你的签名。」
五十多岁时谈起此事托尼仍是狂笑不止,特别激动。
「我比第二个登上月球的人还红!」
在14个受访人中,直到今年,只有一个人已经去世了。
琳恩。
她在伦敦东区长大,21岁时当上了图书管理员,负责给孩子们分发图书。
这个职业她做了一辈子。
中途也经历了不少挫折坎坷,但直到50岁,她还在坚守这一行。
这份外人看来不起眼的工作,不赚大钱,更谈不上阶级跨越,但琳恩却非常热爱。
打心底里的爱。
当导演是否值得的时候,四十多岁的琳恩还会激动得热泪盈眶:
「值得」。
五年前,琳恩因病去世了。
今年的片子里,坐在镜头前代替接受采访的,是她的丈夫和两个女儿。
去世后,琳恩所在的图书馆以她的名字重新命名,以此纪念她所做出的贡献。
一个平凡人的平凡人生,就这么被八季节目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生于平凡,死于平凡。
把终生奉献给了一间小小的图书馆,照顾了无数各种各样的孩子。
并为此感到快乐和满足。
在琳恩最后一次接受节目采访时,导演曾试图提问,「你对你这一生…」
话还没说完,琳恩就抢答了:
「我对自己的生活方式非常满意。」
这就够了。
在这档纪录片刚开拍的时候,总是常常探讨「阶级」。
似乎是想通过记录这14个孩子的人生,来反映更深刻更沉重的现实问题。
这或许也是拍摄初衷。
但随着半个世纪的时光流逝,到头来,发现「阶级」二字已经不重要了。
「实现阶级跨越」,这确实是不少人的理想与奋斗目标,是获得满足的一种方式。
但也仅仅只是其中一种。
因为幸福的模样其实有千千万万。
纵观这14段真实人生后,鱼叔意识到,其实大家的人生目标都是极其相似。
归根到底,不过是获得满足与和平。
不论是当上律师、教授,还是开出租车、当图书管理员。
最重要的不是别人看到了什么,而是你自己在这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
阶级、地位、金钱、头衔,不过是主流社会框定的规则,但快乐并不在这其中,而是在人心里。
自己心底的快乐,又何需他人的认可与批准呢?
每个小小的幸福,都是伟大的幸福。
一开始,我们以为条条大路通罗马,于是人人满怀希望;
后来,我们发现有的人生在罗马,有人一辈子都到不了罗马,于是我们有好沮丧;
可大半辈子走过,摆在眼前的答案简直像个玩笑,捉弄了我们在艰辛中上下求索的每一个人——
有人不想去罗马。
而这样的人,也可以幸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