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是宋朝词人辛弃疾对宋武帝的描述,宋武帝刘裕也确实是一个能征善战的皇帝,如果上天再多给他些时间,或许五代十国的乱局也会早点结束。
刘裕
不止是刘裕,很多开国之初的皇帝,在开创王朝或者建国之初平定周边叛乱,都曾经表现过超高的军事天赋。如唐太宗李世民在自己还是秦王的时候,就南征北战,为后来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即使后来成为了皇帝,李世民依然不改英雄本色,多次御驾亲征,被尊称为“天可汗”。
刘邦
然而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很好的军事天赋的,刘邦说自己能够建立大汉,不是因为自己多么厉害,而是因为自己能够重用人才,自己重用了汉初三杰萧何、韩信、张良,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信任,所以自己取得了天下。
所以很多皇帝个人统兵能力其实并不是很出色,他们的成功在于能够御将而不是御兵,他们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最后取得了天下,只可惜有的皇帝有时候会忘记了这一点,对自己的统兵能力产生了误判,也就导致了人生的悲剧。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些又菜又爱玩的皇帝。
5、明武宗---朱厚照
朱厚照真的算是一个喜欢打仗的皇帝,他倒不是喜欢穷兵黩武,对外发动战争,而是单纯的喜欢玩。
朱厚照
朱厚照从小聪明伶俐,善于骑射,还给自己封了一个威武大将军,起名为朱寿,封为“镇国公”,让兵部存档。
后来终于等到了机会,公园1517年,蒙古小王子领兵五万率军南下,朱厚照早就想带兵打仗只可惜没有机会,便下定决心要御驾亲征,只不过七十多年前明英宗朱祁镇的御驾亲征,让大明的朝臣对“御驾亲征”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后来朱厚照以威武大将军朱寿的名义才得以领兵出战。
朱厚照亲征
朱厚照打起仗来还很有章法的,先后多次派小规模的军队袭扰对方,只不过最终双方十万大军混战几天,最后只伤亡了几十号人,据史*载鞑靼大军死伤只有16人,而明军伤亡52人。朱厚照说自己还*了一个敌军,也算是过了自己驰骋沙场的瘾了。
后来朱厚照再也没有等到蒙古小王子的带兵探望了,却等来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于是朱厚照再次御驾亲征,还没有赶到战场,宁王就被明朝的圣人王阳明给收拾了,真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宁王朱宸濠
朱厚照十分不爽,让王阳明把朱宸濠给放了自己要亲自抓他一回,估计朱宸濠心中已经是万马奔腾了。王阳明再次上奏折,把所有功劳都归给了威武大将军朱寿,朱厚照这才心满意足地打道回府。
但从战绩上来看,朱厚照战绩很菜,和朱元璋、朱棣这些马背上的天下的皇帝相比,逊色不少,不过这里面应该有文官的抹黑,试想一下,就是十万头猪圈在一起,踩踏死亡的也绝不止是几十个吧。
4、宋太宗---赵光义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建立宋朝,与赵普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策略。在这种策略下,赵匡胤先在北方边境驻守重兵,防御契丹和北汉,随后以荆湖为突破口,挥兵南下。陆续征服了后唐、后蜀、南唐等国。
赵匡胤
只待灭了北方的北汉,即可一统天下的时候,赵匡胤却离奇地去世了,赵光义取代自己的哥哥成了宋朝第二任皇帝。可是自古以来皇位都是父子相承的,很少有兄终弟及的,关于赵光义皇位合法性的讨论始终没有停止过。
赵光义也急于向天下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于是发动了对北汉的战争,对北汉的战争其实赵匡胤都已经部署好了,只待发兵了,所以让赵光义捡了个大便宜。
赵光义
或许是对北汉战争的胜利冲昏了赵光义的头脑,他认为自己的文治武功不输自己的哥哥赵匡胤,于是又发动了对契丹的战争,意图夺回燕云十六州。
只可惜,当年周世宗柴荣没有做到的事,赵光义终究也没能做到。
在高粱河与契丹展开决战之中,光匡义不幸地被敌人开枪打伤,最后乘驴车仓皇逃回。这次完全由他统兵的对外战争也宣告了结束。自此宋朝开始由进攻转入防守状态。
3、东吴大皇帝---孙权
孙权也算是三国时期的一个神童了,年少时期便看穿了董卓试图通过和父亲孙坚联姻破坏十八路联盟的诡计,后来又告诫孙坚传国玉玺是个祸患,连曹操听到年少的孙权便有如此见识的时候也不得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在三国之中,能够笑到最后的没有一个不是强者之中的强者。面对曹操和刘备的攻击,孙权识人善用,先后任用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名将,不仅守住了江南的领土,还沉重地打击了对手。
与孙权识人用人的本事比起来,他亲自带兵的本事可就差远了。
陈登
江东小霸王孙策在世时,令其弟孙权率十万大军进犯广陵,而广陵只有约万计人马。太守陈登(戏耍了吕布,将徐州献给曹操的人)颇有谋略,先示弱以敌再率兵突袭,大败孙权;后又以举火疑兵之计,再度大败孙权大军,斩敌万计。请注意,陈登还只是个文官。
后来孙权成为江东之主后发动了对魏的战争,率十万大军进犯合肥,守将张辽张文远以八百精兵大破之,一直冲*到孙权的主帅旗下 。吴将陈武战死 ,孙权逃奔山顶。战至中午,吴军披靡溃败、闻风丧胆 。
张辽
战役后期,张辽率领追兵,以分兵毁桥的战术大破孙权、甘宁、凌统等人,差点活捉孙权 。孙权蹴马趋津,跳过断桥,才得以逃脱 。一些东吴军人被俘 。
此战张辽威震逍遥津,后来江东的百姓谈辽色变,“闻张辽之名,小儿不敢夜啼”。
孙权没有孙策统兵的本事又爱自己统兵打仗,真是又菜又爱玩的典范。
2、汉高祖---刘邦
提起刘邦大家可能会有所疑惑,刘邦作为开国皇帝,按理说武力值应该不低,怎么会菜呢?其实刘邦取得天下,重要的是刘邦善于用人,任用了一大批的人才,凡事没有亲力亲为,而是重用人才,知人善任,最后才赢得了天下。
刘邦
刘邦曾经问兵仙韩信自己可以统兵多少,韩信回答:“十万”,刘邦又问韩信你能统兵多少呢,韩信回答:“多多益善”。韩信对刘邦的判断还是比较准的,毕竟刘邦造反前期还是挺能打的,但是后来的大兵团作战,刘邦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韩信
彭城之战在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发生,是楚汉战争其中一场大战。彭城一战,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刘邦主力,使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创造了古代战争中速决战的典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项羽
3万军队半日之内击溃五十六万军队,这样的战绩可谓是绝无仅有的,刘邦逃跑时,连老婆和父亲都被项羽俘获了,为了减轻马车的负担多次将车上的孩子踹了下去,幸亏夏侯婴多次他们抱上车才得以活命。
彭城之战中项羽的神勇自然是有的,但是刘邦领兵进行大规模作战的能力,经过此战也印证了韩信对刘邦的评价。
后来的楚汉大决战,刘邦吸取了此前的教训,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了韩信,才有了后来项羽的四面楚歌,最后刎颈而死。
汉朝建立后,刘邦对韩信等人不再信任,韩信被一贬再贬,后来甚至是软禁起来,有的异姓王甚至被*。
陈平
所以当匈奴北犯边境时,刘邦不愿意再将兵权交给这些武将,而是选择了御驾亲征,只可惜再次证明了刘邦没有大兵团作战的能力,领兵32万与匈奴的十万大军对战,最后被困白登山,用了陈平的计谋贿赂单于的夫人才得以逃了回来。
大难不死的刘邦这个时候又知道人才的重要了,于是发出感叹“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是一个很传奇的皇帝,然而一生的传奇,都始自于那一次御驾亲征。
朱祁镇
公元1449年,瓦剌侵犯大明北境,朱祁镇从小就听说了曾祖父和父亲统兵作战的故事,也想象能有一天和他们一样金戈铁马,封狼居胥,与此同时,大太监王振也希望能够建国立业,一展自己的抱负。
王振
只可惜两个人都没有统兵的能耐,统率二十万大军,竟然在也先三万大军的冲击之下,溃不成军,朱祁镇也成了也先的俘虏。
朱祁镇被俘虏
幸得于谦不负众望,艰难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延续了大明的江山,不然朱祁镇可就成了大明王朝的掘墓人了。
于谦
只可惜于谦打的赢敌人,却不能保全自己,朱祁镇后来从瓦剌归来以后,先是被弟弟朱祁钰软禁,后来经过夺门之变后重新登上了皇位,朱祁镇不思己过,竟然*害了大明朝的中流砥柱于谦,还为已经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王振恢复了声誉。
朱祁镇御驾亲征不仅没有为大明朝开拓疆土,稳定边境,甚至还亲手毁灭了大明朝的主力军,大明朝经过土木堡之变以后,还一直没能恢复元气,开始走上了下坡路。作为这场战争的负责人,朱祁镇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朱祁钰可谓是又菜又爱玩,只不过这一玩不要紧,直接葬送了大明朝的精英部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