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感恩奋进的力量”特别策划⑦黄杜故事续新篇 为“一片叶子”插上翅膀

“这十年感恩奋进的力量”特别策划⑦黄杜故事续新篇 为“一片叶子”插上翅膀

首页休闲益智阿伟消方块红包版更新时间:2024-08-01

编者按:安吉黄杜,一个曾经窝在浙西北群山旮旯里的贫穷村庄,靠着片片茶叶,搭上了致富的快车。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同志到安吉黄杜调研,提出“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摘自2018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富起来的黄杜,不曾偏安一隅。2018年4月,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给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主席*写信,汇报村里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这句话讲得很好。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摘自2018年7月7日《人民日报》)。一片叶子,串联起人民领袖同扶贫事业的不解之缘,串联起浙江与三省五县的携手前行!近日,浙江在线记者走进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探访“一片叶子”的故事新篇。

  浙江在线记者 翁宇君 吴珂珺 发自湖州

  上世纪八十年代,当第一株白茶野生茶树在安吉天荒坪被发现时,谁也不曾料到这片在海拔800米的高山上兀自摇曳的白色嫩芽,会生发成为牵系众多百姓幸福的片片“金”叶。

  从曾经的隐迹云崖,到如今的香满人家,在人民领袖的精神指引之下,在一方百姓的接续奋斗之中,黄杜村的一片“叶子”在时钟的摆锤往来里插上了“筑梦的翅膀”,不断飞向更广阔的天空,然后落地生根,为扶贫工作增添生机。

安吉县黄杜村万亩茶园观光平台 浙江在线记者 翁宇君 摄

  一片成就幸福的叶子

  初秋,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的茶山上依旧绿意翻涌,在万亩茶园观光平台的石碑旁,不断有游客驻足合影。以绿为底,“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鲜红每每点亮快门定格的瞬间。

  眺望远方,默念石碑上的话,退休干部梅喜英和往来游客无异,但区别于初到者的欢欣,她的内心更多是对往事的感慨。1995年到2004年,她曾在溪龙乡乡政府工作了十年并推动建立了黄杜村第一个白茶基地,也正是在此期间,关于白茶的致富故事写下了第一篇章。

  2003年4月9日,在黄杜村白茶基地,“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肯定为一片叶子的“成长”浇灌了重要的雨露。作为当时黄杜村白茶基地负责人,梅喜英清晰地记得:“那时基地周围还没有浇筑水泥路,坑坑洼洼的。而现在的茶山,何止是道路平坦,更是一道风景了!”

  “当时基地不到17亩白茶,到2003年已经卖出18万余元!”。回忆往事,梅喜英难掩激动之情。30多年前,黄杜曾是全县200多个村里最穷的村子之一,老百姓试过种辣椒、杨梅、板栗都没有脱贫。直到1997年,黄杜在政府扶持下开始种植白茶,这才迎来了转机。

2000年溪龙乡计生协会组织采茶创收活动 图片由梅喜英提供

  从观光平台下山,途经乡政府,梅喜英说想回去看看。“以前这里的围墙上也刷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标语。”站在乡政府外,梅喜英提起,当年,她请来工人在乡政府围墙、黄杜村委边泥巴墙和黄杜村最穷的山坳里刷上这句标语。如今,最初几处标语都在村子的不断更新中消失了痕迹,但这句话点燃了当地的致富热情,更是嵌入了黄杜未来20年的发展。从1997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到2003年人均收入达到5600余元,到2021年人均收入超6万元,这片只在每年三四月显露浅色的白茶叶,成了一方百姓的致富叶。

  一颗富民为民的初心

  “钱博士么?好久不见!”远远看到一位带着方框眼镜,两鬓斑白的乡政府工作人员向门口匆匆走来,短暂诧异后,梅喜英热情地打起了招呼。

  梅喜英口中的“钱博士”名叫钱义荣,作为白茶种植技术和产业的指导人员,钱义荣在溪龙乡农业农村办公室工作了近30年,是梅喜英昔日的老同事。十几年未见,一句亲切的“钱博士”瞬间消解了陌生。

8月钱义荣与梅喜英在溪龙乡乡政府重逢后合影 浙江在线记者 翁宇君 摄

  其实钱义荣并非博士,只因茶农们遇上问题都爱向他咨询,所以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为“钱博士”“钱教授”“钱老师”。

  “连黄杜的虫子都认识我!”他一边打趣,一边不经意地扶着眼镜点开微信弹窗。“钱老师您看看我家这茶叶,黄黄的没力气,最近高温不下雨,肥料也不敢施,要紧么?”“黄的是赤叶斑病,需要先用科博打一下,同时做好施肥。”回复着微信,钱义荣匆匆赶往茶山。

  十几年来,伴随白茶跨越式发展,这样的一问一答是茶农与政府技术人员互动的缩影。钱义荣说,随着茶农增多,规模与质量成为了一道发展的必答题,黄杜通过茶农培训、母子商标管理等方式推进标准化种植,实现了区域规模化生产,茶农们也逐渐掌握了更科学的种植方法,这是黄杜白茶保持品质稳定的内在原因。“现在茶农种植理念都很新,比如小绿叶蝉,原来认为是害虫,但我们逐渐发现通过合理控制,有些季节它就可以促进增产。”

  除了技术层面引导,产业层面的布局也在点滴中滋养黄杜白茶发展与壮大。“黄杜茶产业发展目标就是富民,所以不管是政策还是资金,都不会往个别企业倾斜,这样就防止了垄断,让茶农在产业链中能有比较大的话语权。”在钱义荣看来,保持富民的初心是黄杜白茶在不断推广中保持生命力的原因,也是对“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时时牢记。

  一份助力扶贫的深情

  从贫穷走来,富起来的黄杜依旧是黄杜,富起来的黄杜又不仅是黄杜。2018年4月,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20名党员给党中央写信,汇报种植白茶致富情况,表达了捐赠1500万株白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的意愿。

  在黄杜村村委,*盛阿伟正打磨一份关于激励省外贫困地区种植白茶的“备忘录”,最近他刚从贵州和湖南出差返回。黄杜帮扶的贵州普安、沿河、雷山,四川青川、湖南古丈,几地种植生产的茶叶由浙茶集团托底收购,如何在托底之外,形成长效激励?盛阿伟反复思索着这个问题。

  “以前我们黄杜也特别穷,是靠着各级党委政府的富民政策,扶着我们走向富裕的。2018年我们看到统计数据说全国还有大约3000万贫困人口,就想用微薄之力帮助贫困地区做些事情。”看着三省五县的这份备忘录,党总支*盛阿伟说起2018年那股热忱。

  当年3月16日一大早,盛阿伟召集村委班子提议捐赠茶苗,在简短的碰面里,大家没坐下、没犹豫,话音落下的片刻便达成了一致。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家捐赠白茶种植技术和销售兜底的建议,一封签署了20个党员代表名字的信件从黄杜寄出。2021年,三省五县采摘干茶6000余斤,产值300余万元,带动2064户6661名脱贫户增收;2022年,采摘干茶14000余斤,产值超过770万元,人均增收1150余元。黄杜的茶香,飘到了许许多多贫困群众的家里。

来自三省五县的第一杯茶 图片由盛阿伟提供

 一股饮水思源的底气

  饮水思源,黄杜的故事还在不断继续。

  在黄杜村语茉茶业,老茶农贾小明闲坐躺椅,避暑纳凉。悠闲的退休生活源于“新茶农”的靠谱与给力。曾经提议捐赠白茶种植技术的返乡创业者贾伟已经接过了父亲的担子,从2018年起,参与受捐地的选址,到省外提供技术指导,捐赠几十万株茶苗……对外扶贫,新茶农有所担当;探索“白叶一号”红茶新工艺,拓展花茶、茶月饼、茶年货产品线……对内进取,新茶农修炼内力。

  “我们在输出,我们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这样才有后劲。”贾伟表示。

  如贾伟所言,黄杜后劲的确强足,一串串数字足以证明扶贫底气。从提议捐赠后,4年来,黄杜乃至安吉对三省五县的技术帮扶不曾止步,远程指导、现场培训,97批次561人次曾参与帮扶,培训困难群众2271户。

  37趟往返,超15万公里行程,这是黄杜村委*盛阿伟的出行记录;一次又一次的提问,一遍又一遍的解答,这是溪龙乡技术人员钱义荣的微信记录;父母双亲每周3次的透析,4年以来多达半数的缺席,这是黄杜村茶农、技术志愿者盛敏凡的家庭记录。

  “一开始以为是只要去一趟的简单事情,但是后来意识到让白茶在另外一个地方活下来、长得好,是很费时间和精力的,会遇到气候的影响、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种植观念的差异等一系列问题。”盛敏凡坦言,蹲点帮扶工作不易,但茶苗的成长牵动着自己,当地群众的真诚感染着自己,“开了头,就要把事情做好!”

盛敏凡接受浙江在线记者采访 浙江在线记者 翁宇君 摄

  黄杜的底气还因有强大后盾,与黄杜同在一条扶贫战线,安吉亦是力量来源。“在党的关怀、肯定与鼓舞之下,在各级政府的指导帮助下,我们始终把‘种活、种好、种出效益’贯穿在白茶帮扶工作始终,通过全生命周期技术帮扶、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以特色产业带动区域乡村振兴发展,走出一条先富带后富、共同进步之路。”安吉县发改局合作交流科科长章颖表示。

  截至目前,安吉已向三省五县捐赠茶苗2240万株,种植面积6217亩。据悉,未来三年,三省五县还将迎来3000万株茶苗落地。当“一片叶子”插上翅膀,它拥有了穿山越岭的力量,也拥有了通往富裕的机遇……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