坨11井,胜利油田的命名井

坨11井,胜利油田的命名井

首页休闲益智宝宝采油厂更新时间:2024-05-09

胜利油田坨11井是我国石油史上的第一口千吨井,也是“胜利油田”的命名井,它位于现东营市垦利县胜利村东43公里处,属济阳坳陷构造。这口井从开钻到投产,在油田开发建设的7个领域22项工作中,都创造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这口井凝结了光荣的石油会战传统和浓郁的石油文化,老一代石油人创业奉献、精细管理、锐意创新的精神,编织了诸多扣人心弦的动人故事,对油田的建设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64年夏秋,雨水频频,时至深冬季节,仍是遍地积水结冰,路上泥泞不堪。胜利村东南的坨11井附近积水汪汪,1米多高的枯苇在寒风中沙沙作响。曾打出华北油区第一口发现井——华8井的32120钻井队负责坨11井的钻探。32120钻井队职工77人,大多是部队转业军人,以能征善战闻名。此时,他们刚刚打完营9井。

13名职工组成的先遣队赶到坨11井场,首先进行安装前的准备工作。他们买来秫秸,运来苇箔,在距九户村半里远的地方扎房架,搭起了两排“秫秸檩子秫秸梁,秫秸顶子苇箔墙”的简易房。4天后,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开始正式搬家。土路松软黏滑,井场轧一次就全部翻浆,汽车开不进井场,大家靠人拉肩扛,把40多块200多公斤的井架配件和器材运进了井场,粗犷高亢的劳动号子震撼着荒原。在搬迁安装的日子里,人们的肩膀红肿了,磨破了,每天浑身是汗水、泥水,可大家的劳动热情却十分高涨。傍晚,时常有歌声飞出简易房,在旷野回荡。经过16天的艰苦奋战,当荒原落日把晚霞和兴奋挂在他们脸上的时候,艰难的搬迁安装任务全部完成。当时的钻井大队长姚福林亲自到井场组织开钻。激动人心的钻前动员会刚一结束,随着钻机的轰鸣,钻杆像一条威力无穷的旋转神棒直捣“龙宫”!

1965年1月31日,是一个在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熠熠生辉的日子。随着坨11井闸门的打开,油流像一条巨大的乌龙呼啸而出,撼动荒原,震耳欲聋,用30毫米油嘴求产日产1134吨。为此,油田《勘探》报以醒目的1号宋体发了号外,2月2日又在报眼位置刊出消息,刊发了《在大好的勘探形势下乘胜前进,再夺更大胜利》的社论,向全体会战职工报告了这一振奋人心的特大喜讯。

如果说华8井实现了华北地区找油零的突破,营2井以日产555吨的油流喷出了“九二三厂”,那么,坨11井则以日产1134吨的高产油流,拉开了详探胜利村的序幕,进而促成了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诞生。

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这是一个令年轻的祖国激动不已的发现。仅这口井一年的产量,就相当于新中国诞生时全国原油年产量的3倍。仅这口井生产两天半的产量,就相当于中国第一口油井——延1井27年原油生产的总和!

1965年2月2日,正是农历正月初一。这天,刮着六级大风,天气冷得厉害。但是,为石油勘探大好形势所鼓舞的战区职工,大清早就敲锣打鼓,高唱革命歌曲,兴高采烈、喜气洋洋地乘车驶往坨11井井场。井场采油树上高高地悬挂着*的画像,两边横挂着巨幅标语,井场周围红旗招展,彩旗飘扬,洋溢着一片节日景象。就在这里,马上要举行盛大的祝捷大会,热烈庆贺我战区出现日产千吨以上的特大高产油井。参加大会的职工们,都为能亲手给祖国的第一口特大高产油井铲一锨土而感到自豪和光荣。因此,汽车刚在井场停下,大家就跳下汽车,抄起了自带的铁锨、洋镐,不怕天气严寒,不顾地皮冻结得像石头,紧张地进行平整井场的劳动。

上午10时,祝捷大会在热烈的掌声和锣鼓声中开始。石油部副部长、会战工委副*张文彬激动地说:“打出了千吨井,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都非常高兴。千吨井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我们在这里站住了脚,就不走了,这里就叫胜利油田吧。”该井又位于胜利村附近,胜利油田因此得名。

岁月悠悠,斗转星移,半个世纪弹指一挥间,胜利油田已今非昔比。在千吨井旁放眼望去,那泥泞的井场,那野苇荒径,已不复存在,会战岁月的痕迹已无处寻觅,但环顾周围星罗棋布的油井,总觉得当年那些石油先辈的精神仍在这里,千吨井的呼啸声仍在回荡。

2005年12月13日,经会战老职工建议,局领导批准,决定为坨11井这口功勋井建立纪念碑,并作为油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而勾起了老石油们对40年前那段尘封往事的回忆。

2007年2月2日,坨11井迎来了一群年届古稀的“客人”,这群不同寻常的客人,就是曾经参加坨11井设计、钻探、试油及管理的老石油代表。他们看待坨11井的眼光中充满了慈爱,仿佛看待自己的婴儿一般。

说起与坨11井的故事,当年在采油厂采油3队担任技术员、已80岁高龄的刘广洲老人神情激昂:“当时巡井连自行车都没有,我一天都要在坨11井和各油井之间往返几十公里进行检查。刮风下雨时节,在荒凉的盐碱滩走着夜路,令人感到格外发憷。但那时没有考虑太多,一心只想着不能让油井出问题。”1965年,作为大庆支援胜利的一百多名大中专毕业生中的一分子,刘广洲来到采油3队。“不知多少次,我站在坨11井的荒地上,忍耐着厚厚棉衣都挡不住的寒冷,拿着马蹄表,掐算着时间,对值班的职工进行监督。不出意料,所有的职工都按时对油井进行维护,尽职尽责。”

曾担任井长的“老石油”余建资至今难忘1965年的那个异常的雨季。大雨已经没过了高梁穗子。大清早,余建资和工友们在院子里的积水中洗漱过后,踩着一条泥路,深一脚浅一脚地去上井,稍有不慎就会扑腾倒在路边的水中。“虽然条件艰苦,但干起工作来必须三老四严、严细认真,就是填写记录单也要把字写得工工整整,如果没按要求用仿宋字填写,就要受到处罚。”

许以景与坨11井更有缘分,因为这个“千吨井纪念碑”就是自己向局领导提议的。2005年11月12日,作为坨11井所属矿退休老矿长的许以景写信给管理局领导,提出了修建千吨井纪念碑并将其作为石油传统教育基地的建议。局领导阅后给予肯定,并指示油田宣传部、计划处和胜利采油厂研究落实。之后,宣传部、计划处先后多次与胜利采油厂有关部门一起勘察现场,最终为千吨井纪念碑安了家。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对于胜利人缅怀过去、教育后代、再创新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坨11井不仅仅是一口千吨井,而且凝聚并体现了先进、深厚的石油文化和高尚的胜利精神。在这口井上集中体现了石油工人胸怀大局、以国为重、以苦为荣、为国分忧、甘愿奉献的主人翁精神;体现了主动自觉、拼搏进取、负责有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积极开拓的创新精神;体现了认真精细、自力更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坨11井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胜利人。“40多年来,千吨井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一直激励着我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从胜利走向胜利。”千吨井的见证人、管理者,胜利采油厂原采油三队退休职工马祥明心情激动地说。

坨11井所属矿即采油厂采油三矿时任教导员刘子军表示,要带领干部职工继承和发扬“千吨井”精神,不断丰富“千吨井”文化的内涵,坚持把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与科技兴油的时代要求有效结合起来,高举打造“百年胜利”这盏明灯,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胜利采油厂采油三矿采油三队队长韩军说:“听到为千吨井立碑,我们深受鼓舞,今后将发挥每一名职工、每一台设备的潜能,为构建百年胜采、百年胜利作贡献。”

胜利采油厂采油三队技术员田晓云说:“原来一度对一些技术难度比较大的井产生畏难情绪,通过了解老前辈们在坨11井的奋斗历程,看到千吨井40年后重获青春,很受鼓舞。只要多下苦工夫学习思考,我们定能攻坚破难,从胜利走向胜利。”

“千吨井精神”是什么?就是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油而战的奉献精神。

“每当我们工作在千吨井旁,当年那油龙的呼啸声和劳动号子声,依然还在耳畔回荡,那一幕幕壮观的画面就浮现在眼前。”年轻的石油工人受千吨井精神的鼓舞,找到了前进的方向、目标和动力。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