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班角色游戏案例:《有趣的娃娃家》
一、缘起——小班幼儿娃娃家的角色扮演
在区域活动中发现夏天非常喜欢娃娃家,并且喜欢在娃娃家中扮演爸爸的角色,并且主动安排小朋友扮演其他家庭成员。经过了解,知道了夏天家发生一件喜事:夏天当哥哥了!原来,他每天都在模仿着爸爸是如何承担家庭责任的。
教师的思考:
由于孩子天真、幼稚、纯洁、活泼,各方面每一天都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小班幼儿社会交往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展,从家庭成员扩大到老师和同伴。初期幼儿们在游戏活动中都是各玩各的,并不在意同伴之间的协作,只有在户外活动的时候才会在一起追逐,奔跑,从而展开有联系的交往。在娃娃家游戏中,经过多次的游戏,幼儿与同伴共同玩的意识逐步加强,学会和同伴分享玩具,关心他人,共同解决问题等等优良品质。
二、游戏过程:“娃娃家”——角色游戏的探索实践
(一)新家庭成立了
墨墨,沐沐,萱萱一起到娃娃家(图1),贝贝第一时间拿起娃娃家里的玩具吸尘器,四处打扫起来,墨墨拿起桌上的玩具冰箱,自顾自的研究了起来,沐沐对娃佳家里的四轮小鼓产生了兴趣,当成了小汽车骑着四处滑行,萱萱第一时间奔向小厨房,开始做起了美味来(图2)。老师询问萱萱:“请问你在家里是什么角色呢?”萱萱没有想好,老师便转身询问贝贝,贝贝说:“我是妈妈(图3)。”听到贝贝给自己设定的角色,其他的小朋友也都纷纷的给自己定位了角色,墨墨说:“我是爸爸(图4)。”转念又说:“墨墨是奶奶。”沐沐说:“我是哥哥。”(假装自己开车去上班)萱萱说:“我是姐姐。”随后继续摆弄着厨房玩具。
图1娃娃家,我们来了 图2 爱做饭的姐姐和开车的哥哥
图3 勤劳的妈妈 图4 研究冰箱的爸爸
教师的思考:
3岁儿童的注意力是随意的、短暂的,喜欢重复是此年龄段儿童显著的特点。他们喜欢重复地摆弄物品,喜欢重复听同一个故事,重复做某个动作(如反复地喂娃娃吃饭)。在重复中逐渐认识物体的属性,发展语言与动作,并由此逐渐认识事物简单的关联,产生简单想象。他们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在家里模仿大人的活动,在幼儿园模仿小朋友、教师的行为。模仿的大多是一些具体,简单的外部动作,对于角色扮演的分工概念较为模糊,在老师的提醒下会将角色与身边最亲近的人联系起来,但对于角色之间的关系和关联性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幼儿都是自顾自的去体验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二)家里的小插曲——车轮坏了
贝贝充当起了妈妈的角色,开始收拾起家里,叠放小宝贝的被子,推着小车准备带宝宝外出,拖出推车发现小推车出现了故障(图5),车轮掉了一个,贝贝第一时间将目光锁定到了老师身上,老师提醒贝贝:“在家里面东西坏了会找谁修理呢?”贝贝说:“找爸爸。”随后就将推车坏掉的事情告诉了扮演爸爸的墨墨小朋友,墨墨听到诉求后,放下了手中研究的小冰箱,开始研究起小推车(图6)。这时沐沐走过来看清车轮情况后说:“车轮坏了,需要工具。”随后转身去寻找工具,听闻消息的“姐姐”萱萱和“小厨师”宸宸都围了过来。接着,“爸爸”开始想办法将车轮复位,其他家庭成员找来了各种工具,敲敲打打的“维修”起来(图7),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推车成功的修好了,小朋友们都很高兴,墨墨小朋友又拿起小冰箱研究了起来(图8)。
图5 推车坏了 图6 爸爸修理推车
图7 齐心协力找工具
图8 推车修好了!
教师的思考:
游戏中遇到小插曲后,贝贝有了一丝慌乱,在寻求帮助时老师没有直接代办解决,而是引导幼儿代入到角色中寻求帮助,而这种引导带来的结果是超出了预期的,扮演爸爸的墨墨不仅欣然接受了修理推车的请求,旁边在忙其他事的小朋友在看到同伴遇到困难以后也都很热情的加入,寻找解决的办法。如果一开始在贝贝寻求帮助的时候,老师选择了直接帮助代办,孩子们便失去了一次大胆寻求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开动小脑袋的学习机会了,在这次的游戏中相信幼儿的团结一致也让他们体会到了不一样的情感。
(三)“宝宝”抢夺战
“这是我的宝贝。”萱萱小朋友一边抢过娃娃一边说着(图9)。贝贝不愿意的哼着,但也没有强行去抢夺,萱萱将娃娃抱到沙发上,拿起小碗给宝宝喂起了食物。期间,柯柯走过来想要跟萱萱和宝宝互动,萱萱首先产生了警惕,对柯柯的靠近发出了拒绝的声音(图10),因为萱萱害怕柯柯也是来要拿走宝宝的,柯柯拿出手中的面包,表示自己只是想要给宝宝吃面包,这时萱萱才放下警惕接过柯柯手中的面包喂给宝宝,柯柯继续假装给宝宝准备食物。
图9 这是我的宝贝1 图10 这是我的宝贝2
教师的思考:
本次游戏中出现了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这属于3-4岁幼儿的年龄特点,这个年龄的孩子处于绝对“自我中心”状态,那么如何帮助幼儿摆脱这种状态呢?
1.家园共育:与家长沟通联系,摆正孩子在家中的位置,注意随机引导。我们要根据幼儿自我中心的心理特点,在日常生活中耐心持久地加以引导,如引导幼儿能将好吃的、好玩的与他人分享,让幼儿逐渐体验到除自己以外还有他人的存在。
2.树立榜样:模仿是3-4岁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行为习惯方面。我们可有意识地为幼儿树立榜样,当有的孩子听了对方的请求仍然不能把玩具给同伴玩时,成人则就以和幼儿平等的身份,去协助幼儿共同游戏的方法,如:“咱俩一起玩吧?”“你先玩,过一会儿再给我们玩。”等等,让幼儿从简单地模仿,逐渐变为自己的交往经验。与此同时,孩子负面的行为自然会得到相对应的改善。
(四)宝贝温馨提醒:喝酒不能开车哟~
夏天走过来发出了一阵很童趣的嘀咕“我不能喝酒,喝酒不能开车,开车就要请代驾”随后进进出出的开始忙碌着(图11)
图11 喝酒不能开车哟
教师的思考:
游戏中夏天的表现体现出了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在家庭的熏陶下,了解到酒驾是不对的,喝酒了需要请代驾。规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在良好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上,《纲要》社会领域指出: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规则意识,也是培养健全人格、适应社会需要人才的必要环节。夏天的温馨提醒,值得我们抓住这个契机,开展一次关于交通安全的家园共育活动。
(五)给“宝宝”的爱
贝贝、萱萱、夏天一起给宝宝唱起了摇篮曲哄睡(图12),“爸爸,家里没有奶了。”贝贝说。听到呼唤的夏天说:“那我去买。”说完就骑着“小汽车”出门了。老师问:“夏天要去哪里买奶?”“要去麦德龙买。”夏天来到“超市”选了好几样商品,坐上小汽车,返回途中询问老师宝宝可不可以喝他买的奶(图13),老师引导宝贝自己思考,宝贝若有所思后决定将所有的商品都带回家中。贝贝接过奶瓶,自己品尝后给小宝宝喂奶(图14),老师询问:“贝贝,为什么会自己先尝一下再给宝宝喝?”贝贝不好意思笑了起来,在老师的鼓励下,贝贝说:“因为我要试一下奶粉有没有过期。”(图15)
图12 一起哄宝宝了 图13 这个奶粉可以喝吗?
图14 尝尝味道图15 宝宝放心喝奶吧
教师的思考:
在这个片段中,幼儿的角色意识逐渐清晰起来,对于角色的定位和角色关联性逐步体现出来了:共同哄宝宝睡觉,在宝宝的奶喝完以后第一时间找到爸爸出门买奶,爸爸欣然接受,但中途由于没有直接购买奶粉的经验,并不清楚宝宝的奶粉应该选择什么样子的,便询问在旁记录的老师,此时老师是可以充当营业员的角色给宝贝介绍商品的,但当时教师只是想让宝贝自己解决问题,因此我觉得,幼儿游戏介入时机、介入方式都很重要,贝贝小朋友模仿妈妈喂奶时先尝一下食物以确保食物的安全性,说明此阶段的幼儿模仿能力强,主要经验来自于身边亲近和经常接触的人,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时刻关注自己的行为习惯,给孩子们做好好的榜样。
(六)哎呀!推车又坏了
宝宝推车又坏了(图16),宝贝家族又开始忙碌了起来,所有的家族成员都赶来修理宝宝推车(图17),找来了所有能找到的工具,可是这一次似乎没有上次顺利,用了很久,轮子依旧无法复位,“这有螺丝”夏天说着转身去寻找工具,此时老师引导“你们觉得哪里会有螺丝刀呢?”起初大家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并未回复老师的询问,而是继续自顾自的想办法,夏天的小嘴一直嘀咕“我有个办法”边说边不断翻转推车尝试各种方式维修,期间似乎找到了乐趣,发出阵阵开心的笑声(图18、19)。
许久,车子还是没有修好,此时老师再次提醒“大家觉得哪里会有螺丝刀呢?”沐沐说:“我的柜子里有。”萱萱说:“要去问一下保安叔叔。”紧接着自己跑了出去。“你去问一下保安叔叔,姐姐。”夏天对萱萱说。老师提议大家可以一起去,小朋友们接受了建议,一同跑向了保安室,贝贝问保安叔叔:“有没有螺丝刀?”保安叔叔耐心的询问宝贝使用原因,并且询问如何损坏,贝贝讲述大致经过,提到是萱萱推车时候损坏,萱萱立即道歉说:“对不起!保安叔叔。”保安叔叔拿起轮子开始研究了起来,随后保安叔叔跟随小朋友们一起来到娃娃家,研究起了推车损坏情况,开始了仔细的维修(图20),小朋友们开始变得安心和放松起来,时不时的过来看看,最后保安叔叔成功将推车修好。“谢谢您,保安叔叔。”萱萱小朋友大声道谢,大家又开心的玩了起来(图21)。
图16 哎呀!车轮又掉了 图17 一起来帮忙吧
图18 我有一个好办法 图19 架起来好像也不行
图20 请保安叔叔来帮忙 图21谢谢保安叔叔
教师的思考:
在此次游戏中,之前发生过的车轮事件再次发生了,小朋友根据上次的经验找来工具准备再次将推车修好,经过多次尝试后发现,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此时可以发现该年龄阶段的孩子乐于助人,所有娃娃家的小朋友在看到出现的问题以后都有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游戏的过程中小班幼儿还有一个显著进步,就是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在成人的指导下关心和帮助身边的人,他们开始能站住他人的立场上感受情境,理解他人的感情,作出安慰、关心、帮助等关切他人的行为。
在修理推车后发现这次的推车修理似乎并没有上次那么简单,幼儿们在老师的提醒下,学会接收和思考老师发出的提醒,对事物产生了联想,由于保安叔叔经常会拿工具来到班级里进行维修,孩子们想到了寻求保安叔叔的帮助,并且开始行动起来。当保安叔叔修好小推车时,萱萱第一时间表达了感谢,因为在前期的教学工作中,有关于文明礼仪的课程,说明萱萱对表达感谢的具体原因有了充分的理解。
三、教师小结: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是幼儿通往真实世界的桥梁,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游戏来改变幼儿的状态。我们班的孩子都是新生,从家庭步入幼儿园是他们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起点。为了帮助这些新生宝宝尽快适应新环境,喜欢上幼儿园,我们特意将班级环境打造的有家庭氛围,并创设了一个较大的娃娃家。
一、实现了幼儿的社会性学习与发展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所表现的内容都是自己对生活的体现。“娃娃家”是幼儿在家庭生活中的一个缩影、一个重现。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游戏,孩子们有了很大的改变。从最初的各玩各的、不懂角色分配,到后面的主动分配和协商角色,并自己设计游戏情节,孩子们的各项能力(交往能力、想象能力、分享能力、创造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角色游戏对小班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能帮助他们逐步学会:
1.自主自信——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敢于接受任务,体现健康的自我感和积极的自尊。
2.会坚持勇敢——当游戏中出现困境时,能利用坚持和勇敢逐一突破,对生活产生积极正向的态度。
3.会交往合作——学会与同伴交往,掌握交往的基本技巧和礼仪,积极地进行人际互动,从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4.会守规尽责——能理解和学会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规则,能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5.会爱园爱家——喜欢幼儿园和所在的班集体,愿意为集体服务,形成初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良好的师幼互动促进幼儿经验提升
1.游戏中,教师鼓励幼儿进行语言交流和表达,激发孩子们的表达愿望,让游戏真正成为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途径。
2.我们没有过多的指令和要求,留足时间给幼儿,让他们有时间思考自己遇到的问题,有时间实现自己的游戏目标。
3.我们放手,但没有不管,全程以观察者的身份持续陪伴幼儿游戏,当发现幼儿碰到困难时,我们以抛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