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方法论:如何避免“把天聊死”?

说话方法论:如何避免“把天聊死”?

首页休闲益智别把天聊死更新时间:2024-08-01

说话很简单,说“好”话很难。如何避免在说话的时候“把天聊死”呢?笔者为你介绍一个行之有效的“上堆下切”语言体系。

方法改变行为,方法论改变思维

1/5 方法论跟方法有什么不同

假设你有一个“话题终结者”的缺点,特别是跟女生聊天。经历了几次相亲的失败,你决心改变自己,向恋爱大师请教破冰聊天的技巧。

于是,恋爱大师告诉你一些建议,还有一整套常用话术。

你回头一试,果然有效,终于可以聊到十句了,可十句话一过,总有一句让你继续“话题终结者”的光荣称号——你又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回头继续请教,恋爱大师好像知道你会回来,这回,他没有给你更多的具体话术,而是介绍了一个叫“上堆下切”的语言体系。

首先,请比较下面两段对话中,男生两种回答的不同之处:

对话A:

男:认识一下可以吗?

女:为什么啊?

男:交个朋友嘛……

对话B:

男:认识一下可以吗?

女:为什么呀?

男:刚才在电梯旁看见你,也不知怎么的就向你走过来。说实话,我也被自己吓着了……

在对话中,对方说了一句话,你想要把话给接住,通常有两个方向:

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的对话都是脱口而出的。而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话题终结者”,是因为习惯性思维是每一句话都想“向上堆”。

女:“你做什么工作?”

男:“我做程序员。”

“总结”是上堆语言的功能之一,一秒钟,干净利落地结束话题,双方又要重新想话题,真累啊……

如果用下切模式回答这个问题:

女:“你做什么工作?”

男:“我最近在做一套程度算法,它能自动识别镜头里的男生和女生,进行不同效果的美颜滤镜,很强大的。有一回,我用两条狗做测试,结果程序识别一条是公的,一条是母的……”

一大波话题正在向你们袭来……

蔡康永在《康熙来了》一集中为了说明细节是聊天的灵魂,举了个例子:

从套话话术到“上堆下切”的理论,就是从方法到方法论的过程。理解了这个理论后,你再回头看那套话术,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就能自动生成新的话术。

当然,有些人觉得没必要,不就是个“搭讪术”吗?我就是谈个“以结婚为目标的恋爱”而言,懂点技巧就够了,要什么方法论啊?掌握这套方法论的人屈指可数,可大家不都脱单了吗?

请别着急,接下来,我就以这套“上堆下切”的语言体系,告诉你方法论比方法强大在哪儿。

2/5 上堆下切的应用之一:工作汇报的表达形式

首先,我们想一想,为什么很多男生不喜欢“下切语言”?

因为很麻烦啊,你要去想一堆话,所见所闻所感,很可能你想说的只有一句话,“累死了,莫挨老子”。而且,你的“上堆”语言,不管是评价概括、还是因果推测,又都是陈辞滥调,让人没有半点继续交流下去的*。

这种感觉 是不是很熟悉?有没有当年写作文永远都是满分60分拿42分的感觉?老师的评语是不是永远这两句:1、语言枯燥,没有表现力;2、行文散漫,中心不突出?

让我们来看一看高分作文的标准

  1. 深刻:透过现象看本质、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上堆)
  2. 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足、形象丰满、意境深远(下切)
  3. 有文采:用词贴切 、句式灵活有表现力(下切)
  4. 有创意:见解新颖(上堆)、材料新鲜(下切)、构思精巧(上堆)、想象有独到之处(下切)

作文技巧千百条,方向归根到底就是两个:“上堆”要有高度有新意,“下切”要更形象更丰富。

道理大家应该都明白了,可高考已是若干年前的往事了,现在说它还有意义吗?

意义就在“表达方法论”上。从聊天破冰到高分作文,这个“上堆下切”的方法论,建立在一个底层方法论之上,它对应的是人对语言类信息的普遍反应:要么被新鲜深刻的观点说服,要么被有画面感的语言触动。

理所当然,这个方法论适用于一切沟通,比如职场上的工作汇报上,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你的基本表达形式只有“上堆下切”两种。

假定你要向上司汇报昨天拜访客户的情况,在组织内容时,如果你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如实地向上司进行描述和说明,这就叫下切;相反,不去说过程,直接总结该客户的优劣势,陈述你的目标,表达你对该客户的判断、推测,这就叫上堆。

当然,工作汇报肯定是既有上堆也有下切,但一定是侧重于某一个表达形式。到底是以上堆为主还是下切为主,首先要看上司的领导风格。

如果上司是个关注结果而非过程的人,那么上堆表达更重要。你如果啰啰嗦嗦说一大堆,他反而觉得你缺乏逻辑。

反之,如果上司是个关注细节的人,那么下切比上堆更重要。

另外,也跟你汇报的内容有关,如果你之行只是初次拜访泛泛而谈,并没有很切实的感受,汇报的重点是提供一些信息让领导判断,那么下切更合适。

反之,如果你已经多次接触,并有了一个明确的结论,那么汇报的重点肯定是你的结论是什么?它有哪些依据支持?你的下一步建议?很明显,上堆更重要。

说到这儿,估计大家的新鲜劲儿也过了,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没听过“上堆下切”之前,我不也是这么做的吗?

好的,让我们再转到一个你以后会接触的领域看看。

3/5 上堆下切的应用之二:管理沟通风格

请大家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生活经验中,男性经常使用上堆语言,女性经常使用下切语言呢?

美国语言学家黛柏拉·泰南做过一个试验,把录音设备放在男女志愿者身上,对他们谈话的语言文本进行分析,研究男女沟通风格的差异,推出了一个观点:

女性习惯于“关系语言”,即“建立亲密关系的语言”,男性习惯于“权力语言”,即“建立支配地位的语言”。比如:

下切语言,开启吐槽模式:

女A:“上午见的客户真是奇葩,他居然……”

女B:“就是啊,我昨天也遇上一个奇葩客户,他……”

上堆语言,终结话题:

女:“上午见的客户真是奇葩,他居然……”

男:“我觉得他这样做的原因是……,如果是我,我会……”

换句话说,在开口说话之前: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两性在小时候就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男孩子被要求勇敢、好胜,女孩子被要求文静、可爱。

理解了上面两点,我们就可以把“上堆下切”的方法论延伸到管理风格领域,先来看一看两段工作中上下级之间常见的对话,体现一下它们的不同:

对话A:

员工:经理,上次老板推荐XX客户,老是约不到见面的时间,他们老总最近都很忙啊。

经理A:你要搞清楚约不到时间的真实原因是什么,这个任务很重要,务必要完成。(上堆)

员工:(汗)明白了

对话B:

员工:经理,上次老板推荐XX客户,老是约不到见面的时间,他们老总最近都很忙啊。

经理B:你联系了谁?联系了几次?联系到什么时间?(引导下属下切)

员工:我找的是小黄,Balabala……

经理B:是不是小黄没有搞清楚这件事的重要性?他是不是对我们公司不太了解?时间总是能安排出来的嘛。

员工:我已经把事情都说了,Balabala……

经理B:有些事情电话里不一定能说清楚,你是不是到他们公司去一趟,把相关资料都打印成文本,要不要请XX先跟XX沟通一下?……

对话A非常简洁,员工也没有得到具体指导,但他从另一个层面,意识到事情另有原因,应该找别的突破口;而在对话B中,员工得到了具体的指导,但这段对话,耗费了管理者相当长的时间。

具体来说,如果管理觉得对话已经可以结束了,或者想启发激励下属,他就可以用“上堆模式”去总结概括,或推测因果关系。

但在实际管理中,管理者使用“上堆语言”,常常是因为自己没想明白, 就用“这个任务很重要,务必要完成”先塘塞过去,给自己争取时间,这是一种典型的权力思维——工作放在一边,首先要保住自己的权威形象。

其实这种情况下,更好的方法是用对话B的“下切语言”,跟下属一起弄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或者他希望借此建立一些工作方法,他就可以用“下切模式”去把对话引向具体细节、感受、描述问题、就事论事等等

此外,这两种对话模式还与领导形象有关,常常用“上堆”语言沟通的上司,往往给人以权威、有力量、善于激励、善于总结、启发性强的领导形象。

而常常用“下切”模式沟通的上司,往往给人以亲和、有耐心、实事求是、注重实际的领导形象。

“上堆下切”除了内容、功能不同之外,还传递了不同的情绪。

4/5 上堆下切的应用之三:情绪管理

男女两性对这两种语言模式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开头的两段对话:

上堆语言在非亲密关系之间,会传递进攻和控制的情绪,它会让冲突感更加强烈,有时也有激发进取的效果;而下切语言相反,传递的是平等交流的情绪,可以缓和紧张对立的气氛。

电视剧编剧有一个基本的技巧,想要让冲突升级,就让角色的台词“上堆”,想要化解矛盾,就让角色的台词“下切”。

前段时间有一篇文章,讲孙扬和姚明面对挑衅不同的应对方式,其实刚好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模式产生的不同效果。

——上堆语言让冲突升级

——下切语言化解矛盾

当然,上堆语言制造冲突并不都是坏事。

2018年亚运会男篮夺冠后,观战的韩国篮协主席跟姚明握手告别时说:“你们运气真好。”面对这句可以看成开玩笑,也可以看成挑衅的话,姚明的回答是:“谢谢方教授,运气一般留给做好准备的人。”

这同样是用上堆语言制造冲突,但姚明此时的身份是中国篮协主席,对方的话并不是冲着他个人来的,自然不能像之前那样回避,这句话更像是对球员的激励。

工作中,遭到同事质疑是常有的事,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上纲上线怼回去:

我之前写过一篇《如何对付那些跟你“作对”的人?》,里面的应付同事质疑的三个方法,其中第二条“把挑战化解成补充说明”,就是用下切的方式去化解冲突:

我们都知道,从来就没有完美的商业计划,创新的一定是有风险的,效果好的通常很贵,需要完美执行的大概率会拖延工期……,任何反对都建立在正确的部分上,从本质上说,都是对你的方案的“部分肯定 部分补充”,你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四两拨千金”:

对方:这个技术方案,现场人员根本没有经验执行……

你:提醒得很有道理,这是一个很有新意的方案,我们会事先加强这方面的培训。——下切,开放肯定

对方:太贵了,预算根本不够,时间也来不及……

你:提醒得很有道理,这是一个很有高度的方案,我们可以在执行中用阶段性成果去申请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预算。——下切,具体细节

5/5 总结

你看,听过那么多方法,依然说不好一段话,因为你没有“方法论”,从具体方法到更系统的方法论,我们看到的是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人的基本行为模式,所以能举一反三。

文章太长了,最后还是总结一下“上堆下切方法论”:

  1. 在对话中,做结论,寻找动机、进行推理预测,这叫“上堆语言”;描述具体的情景、表达细腻的感受,就叫“下切语言”。
  2. 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的对话都是脱口而出的,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话题终结者”,是因为习惯性思维是每一句话都想“向上堆”。
  3. 汇报工作和写作文一样,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上堆”要更有新意,“下切”要更形象生动。
  4. 在管理中,经常用“上堆”语言沟通,往往给人以权威、有力量、善于激励、善于总结、启发性强的领导形象;用“下切”模式沟通,往往给人以亲和、有耐心、实事求是、注重实际的领导形象。
  5. 在情绪传递上,上堆语言有激发进取的效果;而下切语言可以缓和紧张对立的气氛。

方法改变行为,告诉你怎么“好好说话”,而方法论改变思维,让你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

作者:人神共奋,公众号: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

来源:

本文由 @人神共奋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