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德军四驾马车里,到底是隆美尔古德里安的指挥艺术高超,还是曼施坦因莫德尔的打法聪明,一直是关注二战人们的闲谈话题。实际上,如果非要分出个一二出来,古德里安和莫德尔属于保守派,以保存实力为要领;而隆美尔和曼施坦因却偏向于激进,尤其是擅长打运动战,他们各有千秋不相上下。而人们之所以对曼施坦因情有独钟,还是因为他所制定的各项作战方案符合人们的冒险心理,获得的战场效果也与人们所期望的结局差不多;但对德军统帅部来讲,曼施坦因的运动战却不是他们想要的,在曼施坦因接任南线指挥权后,输赢是次要的,保住阵地资源反而才是战场上的关键。
01技术战胜重量是曼施坦因核心思想,但运动战打多了德军保障困难。曼施坦因的战略战术从根本上讲是没有错的,德军统帅部也认可,不然也不可能派他在关键时刻去南线增援并接替南线指挥权。但曼施坦因与德军统帅部的几次意见不和,都是因为对战场形势的判断出现分歧,不是要人要坦克,就是以辞职为要挟。他的做法让上司很不愉快,试想在前线重点方向有这么一个刺儿头带兵,哪个当家的会安心放得下呢?
由于曼施坦因的作战理念与德军统帅部的想法并不合拍,所以在一些局部战场上,曼施坦因可以放手一搏,比方说克里米亚半岛作战,他指挥第11集团军游刃有余,就是在德军划定的框框里任他发挥;但在德军需要的更大作战方向上,曼施坦因想发挥战术优势并不合适。顿河集团军群的救援行动失败,保卢斯第6集团军的被围歼,从一定程度上讲,曼施坦因使用的战术是有责任的。
而从德军后勤保障和供给补充来讲,曼施坦因在前线打运动战越多,需要的作战物资和兵力补充也就越多,这点对捉襟见肘的脆弱保障系统是个大难题。德军之所以要曼施坦因坚守乌克兰和第涅伯河流域,也是因为那里有德军需要的作战补给,丢了罗斯托夫或者丢了哈尔科夫,运动战打得再好也是无益的。
从这个层面讲,尽管曼施坦因在奇袭西欧的镰刀计划获得成功,尽管他在克里米亚获得胜利战场封帅,但他的技术战胜重量思想在东线更大的战场并不合适。从1942年就开始的保障困难难题一直在困扰德军高层,他们需要的是能守住防线还能就地取材的指挥人才,却对曼施坦因的打运动战兴趣不大,原因就是不要人不要补给,你可以随便打,否则一切免谈,恰恰曼施坦因不像隆美尔,他的计划总是做得很大,需要的兵力和作战物资也是德军满足不了的。
02运动战有长处,保守打法也有优点,堡垒行动莫德尔比曼施坦因聪明。从战后总结的角度分析,曼施坦因力举进攻库尔斯克突出部就是一锅夹生饭,如果没有他和蔡茨勒的推波助澜,德军在东线不会输得那么快,起码装甲实力会得到比较稳定的保证。
实际上,曼施坦因在东线指挥作战获得成功的打法就两场作战,一场是1941年9月到1942年7月的克里米亚半岛作战,这是他赢得上下认可的成名之作;一场是1943年3月份的哈尔科夫反击战,这场作战让他扬名立万,获得伟大统帅的称号。
但哈尔科夫反击战,从曼施坦因本人的总结和战场的形势来分析,并没有文字夸大的那么出彩,因为当时的战场形势摆在那里,如果说苏军输得那么惨,也不会退守到库尔斯克突出部等着曼施坦因来进攻,而且一等就是4个月。从战术上来讲,这场作战就是苏军太心急了,没有使用占有优势的坦克集团军对曼施坦因实施包抄,让德军有了可趁之机。而从战役过程来看,就是哈尔科夫城的一得一失,仅此而已,苏军退守突出部,曼施坦因也没有继续追击,说明他自身也损失较大。
但在随后的作战指挥上,从勒热夫方向撤退南下的莫德尔集团就跟曼施坦因好有一拼了,一方面第9集团军是中央集团军群的主力,他来到库尔斯克北部,不仅承担着进攻突出部苏军的任务,还要承担中线防御任务,所以莫德尔更多的是把精力放在中线,况且他是防御大师,对堡垒行动的主动进攻并不感兴趣。
可以说,莫德尔在堡垒行动中屡次阻碍了德军提前展开进攻,先是说北线集团没准备好,后来又派侦察机发现朱可夫早就做好了防御准备。实际上,莫德尔和古德里安想的都一样,1943年的东线作战形势已经对德军不利,防守才是最好的进攻。但曼施坦因不一样,他的长处就是寻找战机打运动战,他专门到统帅部游说的目的,就是怕失去这么好的战机,实际上,德军统帅部当时最困难的大问题,是拿什么给曼施坦因发动坦克大战。
从这个层面看,1943年初,曼施坦因打赢哈尔科夫反击战之前,德军在东线仅有495辆坦克可投入作战,后来还是调用了党卫军装甲师增援,加上古德里安升任装甲兵总监,才使曼施坦因获得了一定数量的坦克补充,不然,哈尔科夫反击战曼施坦因是很难成功的。但库尔斯克坦克决战却不同,曼施坦因不仅将东线新补充的装甲力量拼光了,还让战场形势急转直下,连第涅伯河防线都危机四伏,展开堡垒行动的意义何在呢?所以,尽管莫德尔在堡垒行动中作战指挥受到质疑,但并不影响他接连晋升,这是在东线作战中比较罕见的,一个接连打败仗的将领还能不断高升,就是在他手中还有一支雄厚的作战力量,这是莫德尔明哲保身的资本。
03曼施坦因是战术奇才,结局却难如人意,他本人也有委屈。人们喜欢曼施坦因,是因为他总是在关键时刻脱颖而出,当德军进攻西欧计划泄露以后,他的镰刀计划作为替补得到重视;巴巴罗萨行动展开后,他指挥第56装甲军化装成苏军占领西德维纳河大桥,为进攻列宁格勒开辟了通道。
但曼施坦因始终没有自己的部队,在他手上没有一支部队归他指挥了一年以上,1941年9月到克里米亚指挥第11集团军,但在1942年7月就被肢解了,他带着11集团军司令部到北线再到中线,11月20日又被任命组建顿河集团军群救援保卢斯,给他的部队都是从各个集团军群拆分出来的,直到担任南方集团军群指挥官,他手下也没有一支部队是他从头带到尾的。
所以人们会发现,在曼施坦因的回忆录中,好多地方他都把责任推给了上级,有时甚至有怀才不遇的想法,把回忆录名字叫《失去的胜利》也是对战争失利的心有不甘。不过,有人也质疑,如果不解除曼施坦因的指挥权,让他到西线指挥会怎么样?他的聪明才智会对在西线登陆的盟军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虽然这只是个假设,但如果曼施坦因在西线指挥,他的运动战相比东线可能收获要大一些,起码盟军的机动能力太强,在运动战面前肯定也要吃些苦头的。
从上面分析看出,曼施坦因虽然有个聪明的脑袋,但他却没占有一个有利的岗位,他在前线当指挥员,心里想的却是总参谋部的事,这样的结局被提前解除职务也不冤。而唯命是从以保守防御为要义的莫德尔反而打完了二战全程,不得不说命运也给曼施坦因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