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千一(富书专栏作者)
不少人回想起儿时的心酸经历,想必都有共通的一条:别人家孩子。就像前段时间,综艺节目《少年说》里一位女孩站在高台上对母亲所喊出的:
“有一个人,他十项全能,他什么都好,他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可你自己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不看一下!”一样。
总觉得不管自己做得怎么样,在爸妈眼里,永远都比不上别人家小孩。
一度希望自己快快长大,远远甩离开这个讨厌的小孩。可未曾想,兜兜转转下来,才发现即便为人父母,也仍逃不掉“别人家小孩”所带来的困扰。
35岁的杭州妈妈程璐便是,在和长久不见的朋友聚会回来后,想到朋友的儿子比自己儿子小一岁,读幼儿园小班,竟认识快1000个汉字,上4个英语培训班,看得懂英文绘本……
“和别人家孩子一比,落差太大,我好崩溃。”程璐终于还是没忍住,躲在房间里失声痛哭了起来。
程露妈妈的心情相信大多家长都曾感同身受过。
受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家庭重心也随之下移,家长们给了孩子更多关爱的同时,也对孩子投射了更多期许。
在“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出名要趁早,恨铁不成钢”等争胜的心理影响下,焦虑也就成了必然。
据“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数据显示:87%左右的家长承认自己有过焦虑情绪,其中近20%有中度焦虑,近7%有严重焦虑。
一旦孩子表现得不好,或是比别人差,便意味着父母的失职,教育的失败。殊不知,焦虑会传染,这样的想法对孩子来说,是毒药。
01
父母的心态决定孩子的状态
雅基·马森在《可爱的诅咒》中写到:
幼年时期,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与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我们是一直被爱的,被认可的,就会逐渐形成“自己是可爱的”认知。 但若是我们得到的总是否定,或者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得到些许肯定,我们就会以为“我”本身是不可爱的认知,并且“我”一旦停止努力,得到的爱也会随之消失。
这也是为什么,长期生活在善意的期待和鼓励的氛围中的小孩大都性格开朗,积极向上。而一直被否定,被打压的孩子,要么性格暴躁,要么小心翼翼、自卑畏怯的原因。
和同事小艾聊天的时候,察觉到她永远都在附和别人,不管对方说什么她总是急急忙忙点头称对,即便眉头皱到了一块,也不会提出任何异议。
在一次交谈中得知,在她年幼的时候,父母总抱怨她很笨,样样不如别人。导致她一直很自卑,就算自己有不同的观点,也会潜意识地认为自己是错的而否定掉,不敢坚持。
许多时候,父母的质疑或许只是无心之举,是自己不经意间的脱口而出,可在孩子的世界里,是对自己能力一次又一次的否定。
曾经遭遇过的打击,就像利刃刻过的树干,就算过去多年,也无法将它抚平。
02
别担心,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时区
网络上有首很火的小诗:
有人22岁就毕业了,但等了5年才找到好工作;有人25岁就当上CEO,却在50岁去世,也有人迟到50岁才当上CEO,然后活到90岁。
世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时区,身边有些人看似走在你的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的后面,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有各自的步程。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很多人都在无处安放的焦虑中煎熬。可人生毕竟路漫漫,孩子的成才与否,在抵达终点之前又岂能轻易下定论?
就像这首诗里所写,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时区”,有的孩子成熟早,有的孩子开窍晚,有的孩子沉迷书海,有的孩子喜欢绘画,有的孩子热衷运动……
拥有无限可能的他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小星球,沿着人生的运行轨迹起伏交杂,又何必着急他们是否冲锋在前头?
作为父母,更应该做的是守护在孩子身边,确保孩子不会迷失在无尽的航道,而非过度干涉。
在这一点上,杨绛先生的父亲可谓是很好的典范,在教育子女上,他推崇顺其自然,从来不给他们施加学术上的压力。
杨绛父亲杨荫杭
当时,杨绛在学校时成绩并不突出,上高中还弄不懂平仄声,着急地问父亲怎么办?父亲却满不在乎地说:“不必急,到时候就自然懂了。”结果后来,杨绛真的会分辨四声了。
有天晚上,父亲故意考她某个字是第几声,有的杨绛答对了,父亲很高兴,有的回答错了,父亲也不生气,而是谆谆善诱。
杨家全家福
反而使女儿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也为她之后的文学道路创立了最初的契机。
每个孩子的成长规律和速度都不一样,请尽管去相信孩子是优秀的,只要地球不停止运转,每个孩子该有的精彩,都不会缺席。
03
鞭策孩子成长不如先成为他的榜样
网络上曾流行这样一个段子:终日沉迷打麻将的父亲命令一旁玩耍的儿子赶紧去学习,并告诫孩子:老爸我不成才,以后就指望你光宗耀祖了。
儿子听完,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还是先玩,光宗耀祖的事就交给我的儿子吧。
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说明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最为直接且关键的作用。
许多家长喜欢以自我弥补的名义,将自身的野心与期望全都叠加在孩子身上,故而一旦孩子达不到他们心中所想,便开始责备孩子不够努力。
可作为父母,扪心自问,自己又是否真的做好了?
知乎上曾有人提问道,该怎样劝说我的孩子去阅读而不是玩各种电子设备呢?众多回答中,点赞数最高的答案只有寥寥几句话:“孩子们不听我们的,他们模仿我们。”
所谓教育,就是父母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孩子这颗小幼苗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想让孩子多读书,那么父母先要有好的阅读习惯;想让孩子拥有好的自制力,那么父母就不能每天抱着手机。
一旦孩子的成长出现问题,父母最先要做的,是把视线放到自己身上,对自身先做全面的分析,而非一味责怪孩子。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而父母则是孩子的启蒙教师,以身作则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的影响,远比你所想象更加深远。
与其担忧孩子不能成为自己的骄傲,不如反思怎样才能成为孩子的偶像。
在《请回答1988》里,德善爸曾说过,我们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
可我们却比孩子更早的经历童年,也比孩子更加清楚地明白别人家孩子给我们带来的伤害。
当家长因为别人家孩子而讽刺、责怪自己孩子的时候,请想想如果孩子在你眼中都不算作骄傲,那么他又该如何鼓起勇气去勇敢面对人生中的种种责难。
之所以焦虑,究其根源在于自身对某件事情的无法掌控而引发的无力感。
正因如此,才更应该放平心态,理解并尊重自己孩子的成长速度。与此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树立长远的育儿观念。
只有不断增强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够真正摆脱焦虑,放下执念。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