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没有说过“茴香豆的‘茴’字有四样写法”

孔乙己没有说过“茴香豆的‘茴’字有四样写法”

首页休闲益智不羞方块战士更新时间:2024-05-09

“茴香豆的‘茴’字有四样写法”,这句用来讽刺酸腐文人的惯用语,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其典出自鲁迅小说《孔乙己》。

如,纪德裕《汉字拾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中就这样写道:“鲁迅小说里的孔乙己要教酒店小伙计认识茴香豆的‘茴’的四种写法”,并在其书第111页中把“茴”字的四种写法一一列出(具体字形见下图)。

“茴”字的四种写法(后三种为臆造)

其实,这不仅是对鲁迅小说《孔乙己》的严重误读,更是对汉字的肆意篡改和破坏。在小说原文中,孔乙己并没有说过“茴香豆的‘茴’字有四样写法”,而且后三个臆造的“茴”字,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压根儿就没有存在过。

那么,茴香豆的“茴”字到底有几样写法呢?茴香豆又是怎样一种吃食,让孔乙己如此念念不忘呢?

念书的时候,读《孔乙己》,读了好几遍,读到脑袋生疼也没读懂这篇课文到底说了个甚意思。唯一记住的,是鲁迅老家浙江绍兴的“茴香豆”,既然孔乙己每次喝酒都离不开它,想必应该是一种极美味的吃食。至于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每次默写生字的时候老师从来不考,便没挂在心上。

茴香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概是那些以胡编乱造、抄袭搬运为己任的自媒体账号泛滥成灾之后吧,很多人在网上振振有词,坚持认为孔乙己说过“茴香豆的‘茴’字有四样写法”,甚至还替孔乙己东拉西扯、生拼硬凑出十多个子虚乌有的“茴”字的异写来。

臆造的“茴”字

孔乙己虽然迂腐懒散,毛病一大堆,也没有多少学问,到死连半个秀才都没捞到,但他毕竟读过书,至于四书五经学到家了没有,咱不敢说,想必《三百千千弟子规》是烂熟于心的,而且《康熙字典》也没少翻,他肯定知道,从古到今,茴香豆的“茴”字始终只有一种写法。

某自媒体账号截图

孔乙己是一个虚构的文学形象,是鲁迅笔下塑造出来的人物。鲁迅先生饱读诗书,学富五车,自然也不会犯那种无中生有的低级错误。

你看,鲁迅在《孔乙己》中是这样写的:“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初中课本中的《孔乙己》

又,“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初中课本中的《孔乙己》

文中,当孔乙己得知咸亨酒店小伙计懂得“茴”字的写法,便无法再追问茴香豆的“茴”字如何写。为了挽回面子,同时也为了不失尴尬,孔乙己话锋一转,顺着小伙计的话,说“来回”的“回”字有四样写法,但小伙计对此毫无兴趣,孔乙己只得作罢。

那么,“来回”的“回”字又有哪四样写法呢?

“回”字的四样写法,小说中,孔乙己“刚用指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却见小伙计毫不热心,且“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心里颇为失落,“便又叹了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倒是教材编撰者们挺热心的,也不管孩子们想不想学,更不管孩子们耐烦不耐烦,径直在课文下面用小字作了详细注释:“‘回’字的四种写法为:‘回’‘囬’‘囘’‘□’。第四种写法极少见。”

“回字的四种写法”

这第四种写法,电脑里打不出来,它是一个方框,里面有个“目”字。想必是古人用毛笔写字时,由于书写习惯的缘故,把第二种写法,即“囬”字里面的那个偏旁写成了“目”。

其实,孔乙己说得并不全,如果再迂腐一些,再抖搂抖搂书袋子,我们就会发现,“回”字的字形不止四种。

明朝有个人叫孙丕显,祖籍山东省滕县,万历年贡生,官至光禄寺署丞。明朝的光禄寺,据《明史》记载,其主要职责是“祭享、宴劳、酒醴、膳羞,辨其名数,会其出入,量其丰约”,即负责御膳、内外各衙门人员饭食、各项筵宴、祭祀供荐物料等事宜,相当于今天的中央机关后勤中心。

明代孙丕显《廿体千字文》中“回”字的7种字体

供职于光禄寺的职官有,正官:卿、少卿、寺丞;首领官:典薄、录事;属官:署正、署丞、监事。孙丕显就在这个“后勤中心”里面任“署丞”,官儿不是很大。

孙署丞虽然一天到晚尽跟吃吃喝喝打交道,但他绝不是酒囊饭袋之徒。他善诗词,懂音律,才华横溢,著作颇丰。

孙丕显写了一本书,叫《廿体千字文》。他将南朝周兴嗣《千字文》中的每一个字单独拿出来,又将这些字的各种异体写法罗列出来,每字计有二十种字体,包括鸟虫书、九叠文、异体古文等罕见写法,所以叫《廿体千字文》

“回”字奇石

当然,并不是所有文字都是20体,有很多字都不足20体,最少的只有6体。比如“回”字,孙丕显在其书中只列出7体。

但是,在《康熙字典》中,“回”字的写法就不少于十种。

《康熙字典》中的“回”字,虽然写法众多,义项也不少,但无一例外,都是从“回转”这一基本义中衍生出来的。

“回”为象形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回,转也。从口,中象回转形。”清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解释说:“外为大囗,内为小口,皆回转之形也。如天体在外左旋,日月五星在内右旋是也。”

“回”字的字源演变

“回”字的甲骨文,是一根回旋环绕的线条,不封口,像水流漩涡形。金文和古文基本相同,篆文整齐化,且封上了口,隶变后楷书写作“回”,这是“洄”的初文。

孔子有一位高徒,叫颜回,字子渊,这个“渊”就是漩涡,跟“回”的本义“洄”,即“水流曲折环绕”相表里。

“回”字后引申指迂回、曲折。如,唐代杜枚《阿房宫赋》中的“廊腰缦回”,宋代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峰回路转”,此义后写作“迴”,异体作“廻、逥”。

《康熙字典》中的“回”字条

又引申为回避、返回等义,如《前汉·王温舒传》中的“即有避回”,唐代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回车叱牛牵向北”。

此外,“回”字还有其他一些常见用法,比如“答复”(回信)、“谢绝,推辞不见”(回绝)、“改变”(回心转意),还可以用作量词,用于动作行为,指事件的次数,比如“一回生,两回熟”。还可以用于小说等,相当于“章节”,比如“且听下回分解”。

“回”字成为了引申义专用之后,其最初的意思,即漩涡之义,便另加义符“氵”,写作“洄”来表示,如《诗经·蒹葭》中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回”字的各种异写

“迴”字,小篆和隶书都未见,《说文》亦未收录,说明是一个后起字。“廻”为“迴”的俗字,它们的义项及用法,与“回”基本相同。

在典籍文献中,“迴、廻”这两个字出现的用例是比较多的。比如《楚辞·离*》:“迴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史记·邹阳传》:“邑号朝歌而墨子廻车。”

在古代汉语中,“回”字还有一个义项尤为特别,即“奸邪”,这又是从何说起呢?

在当今书面语言中,有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叫“回护”,其义为“袒护”“庇护”。

如,叶圣陶小说《这也是一个人》:“隔几天,她父亲来了,是她公公叫他来的……但是她仗着主母的回护,没有跟她父亲同走。”

又,郭沫若剧作《卓文君》第二景:“厅之前面、右翼、背面右三分之二,均有广廊回护。”

古代典籍

在古代汉语中,“回护”一词的用例则更俯拾皆是。如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六:“古人是则曰是,非则曰非,明白正直,曾何回护。”

元代杨梓《豫让吞炭》第一折:“你倒来替他回护,触恼我心。”

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札·非民风》:“上下不相回护,甲第不相朋党。”

清代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倘若大人再要回护他三人,将来一定两败俱伤,于大人反为无益。”

古代典籍

除此之外,“回”字另有一种贬义的用法,即“惑乱”“奸邪”。

如,《左传·昭公三十一年》记君子之言曰:“是故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其中“不为利回”,即不为利而行奸邪之事。

《晏子春秋》记晏子谏齐侯之言曰:“若德回乱,民将流亡,祝史之为,无能补也。”其中“回乱”,就是“邪乱”的意思。

回,引申为“庇护”“袒护”,这个比较好理解,一大一小两个圆圈,这不就是多重保护嘛。但是,“回”与“惑乱”“奸邪”何干?令人费解。

古代典籍

《说文》曰:“回者,邪也,曲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曲”往往是与“丑恶”“奸邪”“不正派”联系在一起的。《诗经·小雅》就这样说:“淑人君子,其德不回。”是说,正人君子,他们的德行都是正直且无邪的。

在今天,我们仍然把“曲”视为丑行劣迹,比如“歪曲事实”“曲意奉承”,还有“曲心矫肚”,即心地阴险,一肚子坏水儿。

从这种文化背景出发来观察“回”字的贬义用法,违和感即刻就化为乌有。“回”字“曲折回环”之本义,正是与“正直”完全相对立的范畴,将它与“奸邪”相联系,也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回过头,再来说说茴香豆的“茴”字。

“茴”字,《说文》无载,表明这个字出现得比较晚,大概是在茴香这种植物传入中国之后,才被人们制造出来。

茴香

茴香,原产于欧洲地中海地区。考诸典籍,“茴香”一词的最早用例,似出现在魏晋名士嵇康写的《怀香赋序》中:“余以太簇之月,登于历山之阳,仰眺崇冈,俯察幽坂。乃睹怀香,生蒙楚之间。曾见斯草植于广厦之庭,或被帝王之囿。”

嵇康提及的“怀香”,在古代也叫作蘹(huái,音怀)香,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茴香”。

茴香的籽实

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曾引北宋苏颂的话:“蘹香,北人呼为茴香,声相近也。”意思是说,因为“蘹、茴”二字读音相近,所以当时的北方人就把“蘹香”说成“茴香”了。

茴香,最初也叫“回香”,是因为古人觉得,它具有使香味回归的作用,也就是能够把失去的香气找回来。后来在“回”字的脑袋上加一个草字头,表明它是一种植物。

收录于《四库全书》中的《千金方》影印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就这样说:“茴香菜,味苦辛,微寒涩,无毒,主霍乱,辟热,除口气。臭肉和水煮下,少许即无臭气,故曰茴香,酱臭末中亦香。”

由此可见,茴香大概是在魏晋前后传入中国的。这个字从产生的那一天起,直到今日,无论是音义,还是字形,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

《康熙字典》中的“茴”字条

其形,清代《康熙字典》记为“茴”,仅此一种写法。其音,唐代《唐韵》注曰:“户恢切,音回。”其义,南朝梁顾野王《玉篇》释曰:“茴香,草名。”

茴香的籽实和茎叶都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尤其是籽实,细小狭长,异香扑鼻,不仅可以入馔,还可以入药。

关于茴香的药用,始见于唐朝政府颁行的国家药典《唐本草》:“茴香善主一切诸气,为温中散寒、立行诸气之要品。”

八角茴香,即大料

这里顺便说一句,还有一种香料,也叫茴香,其籽实形如八角,故名“八角茴香”,就是我们常说的“大料”,炒菜煮肉炖排骨,总要扔一两个进去。

为了与八角茴香相区别,人们就把那种籽实很小的茴香,叫“小茴香”。

孔乙己爱吃的茴香豆,是用蚕豆做成的。蚕豆,在江浙一带又叫“佛豆”“罗汉豆”,每到仲春时节,新鲜蚕豆一上市,江南人家的餐桌上必定少不了它。

浙江绍兴 咸亨酒店

蒜香蚕豆、油氽豆瓣、清炒蚕豆、蚕豆炒饭、蒜苗炒豆瓣、苋菜烧豆瓣、咸菜炒蚕豆、咸菜豆瓣汤、山笋炒蚕豆芽……一样蚕豆能吃出百种滋味来。

烧茴香豆,则必须用干透了的老蚕豆。先将干蚕豆在水中浸上一夜,捞出沥干,然后放入大铁锅并加适量的水,煮约15分钟。待蚕豆皮破,周缘皱凸,中间凹陷,即可加入茴香、桂皮、食盐、酱油、沙姜等调料,再用小火慢煮。待水分基本煮干,香味也就浸入豆中了。

山笋炒蚕豆芽

烧茴香豆,一般要用小茴香。据说也有人用八角茴香来煮,那味道可能就有些特别了,好多人是吃不惯的。

茴香豆,只是一样普普通通的市井小吃,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且嚼在嘴里糙糙茬茬的,并不太好吃。

烧茴香豆

但就是这样一种民间闲食,靠着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茴香豆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外地人来绍兴旅游,第一个想到的吃食,必定是茴香豆。不吃茴香豆,就等于没有来绍兴。

茴香豆,这种江南小吃,也因了孔乙己的缘故,被赋予极其厚重的文化内涵,这句将错就错的“茴香豆的‘茴’字有四样写法”,成了穷酸、迂腐文人的象征,甚至被打上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牺牲品”的烙印,让众多不谙世事的中学生愈发不谙世事。

茴香豆

懵懂无知只怪年少,当年读《孔乙己》,只读出茴香豆的咸淡来。如今两鬓斑白,再读《孔乙己》,却读出了人生的苦涩,禁不住悲从心来,落了泪。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空有凌云志,却不为社会所接纳;胸怀良善心,却被世人嘲笑、欺凌和侮辱。在这个如此凉薄的人世间,我们哪一个不是孔乙己呢?

舞剧《孔乙己》

我们在尘埃里开花,尘埃却在我们的头上落成了一座座大山。不管如何努力,弯腰抑或昂首,流泪抑或淌汗,最终也不过是为了成为一个在最底层拼命挣扎的苦人。(张文平)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