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 孔子作《春秋》 使乱臣贼子惧(孔子为鲁国司寇为什么后来被免职)

为什么说 孔子作《春秋》 使乱臣贼子惧(孔子为鲁国司寇为什么后来被免职)

首页休闲益智拆除建筑物更新时间:2025-05-18

为什么说 孔子作《春秋》 使乱臣贼子惧,孔子为鲁国司寇为什么后来被免职


孔子对鲁国史书做了笔削。经孔子笔削后的《春秋》被赋予其春秋大义。是儒家六经之一。其主旨是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

《春秋》极其简略,这类似于我们历史教科书中的书面文字。而历史老师讲课口述的内容,肯定比教科书更加丰富。与此类似,孔子讲《春秋》时的书面文字,就是经。口头文字,就是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和儒家大师吴起又对孔子讲《春秋》时口述的内容加以编辑整理,成书《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春秋》用语十分严谨,这就是“春秋笔法”和“微言大义。”

《桓公十五年》记载:“天王使家父来求车。”此为贬天子——非礼也;诸侯不贡车服,天子不求私财。

《隐公元年》记载的“郑伯克段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此为退诸侯,讨大夫。

再以弑君为例:“公子归生弑其君夷”,“卫州吁弑其君完。”书弑君者之名,是言臣之罪;“宋人弑其君杵臼”,“莒人弑其君密州”,书不言弑君者之名,是言君无道也。孟子的无道之君,人人得而诛之的观点正是源于此。

甚至国君思念嫁与他国的女儿,与女儿见上一面,都要被贬斥——“公会杞伯姬于姚,非事也。天子非展义不巡守,诸侯非民事不举。”

孔子之言的君君、臣臣,在《春秋》中被完美的体现。首先,以君道的标准约束君主。然后,再以臣道的标准约束群臣。就其以礼法把权力关进牢笼。今日谓之——宪政。


《春秋左氏传》是由孔子做经。左丘明、吴起做传的具有民主、法治、宪政思想的儒家经典。

鄙人从2004年起,研读诸子百家十余载,读过的典籍我都做详尽的读书笔记。其中,《左传》是我耗时最长的:每天读六个小时,读了五个月。共读了三遍,写了十几篇读书札记。

大家可以关注我,点击我的文章查看《左传》札记。

小可认为,这是孟子借孔子之名,为自己的儒家思想增加筹码,因为孟子尚德,借用这一句来渲染或者放大“仁德”的力量。

这句话的本义不难理解,就是孔子编制(了)《春秋》(的行为),让那些乱臣贼子产生恐惧。

我们在许多文献中可以看到所谓的“春秋笔法”,这句话的常规理解就是“类似孔子编写《春秋》时所采取的文案表达特色”,这个特色就是看似公平,公正,客观描写,实际上是一字定褒贬。正如《左传》中所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也就后人所说“‘严于一字’者,取诸春秋也。”按现代语言来表达,就是四个字。

微言大义!

比如常见的“弑”,“克”、“诛”

弑,就是以下*上,以臣*君,总之潜台词就是这是一个不忠之人。

克,就是战胜,打败之意,最出名的就是“郑伯克段于焉”,段不守弟弟的品德,想压制兄长。兄长也不好好教育弟弟,反而起了*心。因此正常情况下应当用“奔”,可是却用了“克”就是此意。

哪怕是打仗,也应当是“征”或者“伐”这样的字眼,因为书上说得极为清楚“奉辞伐罪曰征。”用“征”就是代表着正义打败邪恶,即正义之师,道德之师。“凡师有钟鼓曰伐”,“伐”就诸侯之间的公平公开的战争。也可以形容成为自己与敌人之间的战争。

还有“讨”,讨是天子专用的词汇,专门指上面的君主宣布下面的有罪行之后,进行军事打击。还有“不宣而战谓之侵”、“乘人不备谓之袭”

诛,就更简单了。不教而*谓之诛。

所谓的春秋,就是用一个字把乱臣贼子的真实目的和想法以及行为赤祼祼地扒给世人看。

说穿了就是,春秋会把真相还原给世人。

关键的问题是,乱贼臣子真的会“惧”么?如果害怕史书的无情和公正,那么世界上是不是不会再有那么多乱臣贼子了?可实际上每朝每代的乱臣贼子都不比春秋时期少。而且主体也不止是臣子,皇帝也不见得有多么体面和正义。

谁会惧呢?

所以,这一句话根本不成立,完全是儒生的YY和自我欺骗。

如今社会,法律这么健全,道德那么齐备,网络那么发达,可是丑陋和丑恶一点都不少,反而胜过历朝历代。

明明知道自己的恶行可能会被揭露出来,可是谁行善了。

乱臣贼子惧?

SHIT!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