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以非文字的方式记录了历史的变迁,而作为服饰制作者的裁缝,也在时光流转中,留下了他们动人的身影,时代的变迁带来了更多可供选择的美丽服饰,批量化的流水线生产,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已经将裁缝挤进了历史的深巷,恍然回首,老裁缝的身影正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
高邑县兴华路上,一间十几平米的老裁缝铺里,悬挂着各种成品衣和布料,缝纫机、工作台占据了店铺半个空间,这位画样打版、飞针走线,手法娴熟的裁缝就是李聚国,人生中近四十年的时间,李聚国就是踩着缝纫机的踏板走过去的。
每个时代流行的服装都不一样,七十年代时兴男性穿中山装,女性穿小翻领衬衫,八十年代开始流行喇叭裤,迷你裙,毛料昵大衣,那时候做一件毛料的昵大衣过年,简直就跟现在大商场里买上万元的大衣一样贵气,到了九十年代,流行西装,裁缝铺更是忙的不可开交,回忆起当年店里红火的生意,李师傅侃侃而谈。
裁缝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最初指裁剪、缝制衣服,是个动词,后来指代以制作或拆改衣服为职业的人。说起自己几十年的“裁缝”经历,李师傅是满满的自豪和兴奋。
李师傅说,自己17岁就跟着母亲学做衣服,一做就是四十多年,从最初的西装到现在的保暖旗袍,李师傅也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在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成衣品类。手艺日益娴熟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年龄的增大,但为了使自己的手艺不会失传,李师傅现在准备把手艺传给他女儿,让女儿用自己的手艺继续为更多的顾客服务。
如果你也有故事想说,
可以在底部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