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就在家给他补习,每天晚上学到11点。但孩子经常说:“我不想活了!”这让我很心疼。我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但现实中学业压力很大,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二,孩子上补习班仅仅是为了跟得上。郑州妈妈王娟,四十多岁,有两个孩子,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初中。王娟说,我的孩子都在学校补习,我也不想让他们上校外的补习班。但是现在教育竞争这么激烈,孩子们都要上重点高中,我也不得不让他们去补习。但我觉得,孩子们去补习班并不是为了超越别人,而是为了跟得上。如果不去补习班,孩子就会落后。三,补习班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郑州妈妈张丽,三十多岁,有一个儿子,上初中。张丽说,我是不赞成孩子上补习班的。我觉得这样反而会让孩子更疲惫,更焦虑。孩子上补习班只是暂时的应对之策,根本问题还是在于学校教育的问题。我们应该要求学校改进教学质量,让孩子在学校就能够学到足够的知识,而不是在补习班里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我们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把孩子的未来寄托在上重点高中或者考研上,而是要让孩子们学会快乐学习,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文化、有情感的人。总之,是否让孩子上补习班,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如果孩子学习成绩较差,需要额外的帮助和指导,那么可以考虑让孩子上补习班。但是,补习班并不能替代学校教育,家长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让孩子们在学校就能够学到足够的知识,并且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如今,随着补习班的消失,家长们为了确保孩子的学业进步,不得不寻找其他方法来帮助他们补课。我也是其中之一,每天都不得不推掉加班和应酬,早早回家给孩子补课。起初,孩子因为没有养成习惯而难以接受,我们母子俩经常因此吵闹,我大声斥责他,他则哭着把作业做完。
有一次,我6岁的儿子实在受不了了,竟然说出“我不想活了!”这句话让全家人震惊不已,姥姥责怪了我一顿,但我明白不能半途而废,必须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这些日子的努力,孩子慢慢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放学回来会主动写作业,遇到问题也会主动向我请教,只有完成作业后才会去玩耍。同样,还有一位郑州的妈妈张琴,为了给女儿补课,她选择辞去工作,专门在家给孩子当补习老师。她的女儿上小学三年级,老师告诉她孩子的成绩有所下滑,需要家长多陪陪。然而,她找不到补习班,丈夫又工作繁忙,家里的老人也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
在无奈之下,张琴决定将自己的工作辞掉,全职照顾孩子的学习。她认为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给孩子补习功课,二是自己可以接送孩子,不再给双方老人添麻烦,三是可以为家庭添丁,生下二胎后继续做家庭老师。当然,这样的选择前提是丈夫的收入足够养家,家庭的经济基础稳固。如果丈夫的收入无法维持家庭开支,那就会陷入困境。除了辞职全职担任家庭补习老师外,还有一些家长选择了请补习老师上门辅导的方式来帮助孩子补课。郑州的妈妈刘真就是其中之一。她的儿子上初二,这个阶段是关键时刻,也是孩子青春期的叛逆期,他们很容易在这个阶段掉链子。
无法找到补习班的情况下,刘真决定雇佣一位家教老师来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每天放学后,孩子会在家里接受一小时的辅导,而星期天则是全天的辅导时间。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的成绩慢慢开始提高起来。如今,补习班已经转入了“地下”,许多补习老师摇身一变,成为了钟点工,直接到学生家里进行补习。这样的方式不仅赚钱更多,而且更加安全可靠。总的来说,面对补习班的消失,家长们为了确保孩子的学业进步,不得不采取各种方式来给孩子补课。一些家长选择辞去工作全职担任家庭补习老师,一些家长则选择请补习老师上门辅导。
这些努力和付出,都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让他们能够顺利度过学习的关键时刻。从这位补习老师的角度出发,他所提供的服务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家长的期望。家长们希望孩子能够在学业上取得成功,而这位老师所提供的高强度补习正是为此服务的。然而,这种做法的本质却是在加重孩子的负担,使他们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家长们也应该认识到,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在于学业成绩,更在于他们的个性、情感和社交能力等方面。教育“卷”的主要原因并非在于学生本身,而是在于家长的期望和追求。
家长们过度地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负担,甚至可能导致学习疲劳和心理问题。正如文中所指出的,教育应该是一种培养,而非单纯地灌输知识和技能。家长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自由,让他们有时间去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在相应的领域得到发展。当然,教育改革不是简单的呼吁和口号,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政府应该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更加注重教育的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教育的关注和支持,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机会,让他们能够在多元化的环境中自由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们也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以科学的教育理念来引导孩子的学习发展。家长们应该摆脱“卷”的思维,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的未来不仅仅是在于学业成绩的优异,更在于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