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晓欢/文
3月20日上午九点,春分,阳光暖柔。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一病区走廊内,张仲宁主任既意外又高兴地接过了一面锦旗。
“前不久住院那位96岁的老太太,换了个髋关节,术后第二天就能走两步,这是家人特意来给主任送的锦旗。”病区知情者的揭密,让几位好奇的患者恍然大悟!
意外摔伤,骨颈骨折
2024年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96岁的老太太一个没注意,一下摔倒了,这一摔可麻烦了,直接骨颈骨折。
这么大年龄了,能手术吗?手术的话找哪位专家能得到最好救治?家人一时犯了难,赶紧召集大家庭成员商量。其中一位家人当即明确表态:“咱去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找骨一病区的张仲宁主任。”
原来,两年前,他同事家88岁的老人髋部骨折,就是在张仲宁主任这里顺利手术,术后恢复也特别好。
事不宜迟,家人当即将老太太送进了该病区。
张仲宁接诊后发现,老太太不仅年龄大,体型瘦小,而且心率偏低,每分钟只有40次左右;血压较高,收缩压最高能到191mmHg。
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老太太存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彩超则显示,还有严重的肺动脉高压。
这意味着,如果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围手术期出现低血压休克、心跳骤停等并发症的几率很高,毕竟,降压的话怕心率再持续下降;增加心率的话,血压无疑会进一步上升,非常矛盾,也导致手术风险太大。
可如果采用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很可能会出现坠积性肺炎、下肢静脉血栓、褥疮等并发症,不仅会降低老太太的生活质量,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张仲宁的眉头紧锁了起来。
克难攻坚,顺利手术
“尽管手术吧!我们相信医院,相信咱的医护团队!”医患沟通谈话后,患者家属坚定地表示。
患方的理解和信任,让张仲宁医生团队充满干劲。骨科一病区立即召集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董静、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周正、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副主任医师刘德君等相关专家进行术前会诊讨论,最终为这名96岁老人精心制定了手术及麻醉方案:考虑患者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内科安装临时起搏器,控制心率于60次/分;麻醉科准备实施椎管内麻醉方案;骨科手术方案拟定为人工股骨头置换。
经过一天的充分准备,第二天即开始手术。麻醉医师团队应用包括脑电监测及无创血压监测在内的多种手段,持续监测患者的重要脏器功能,特别是在股骨髓腔扩髓、骨水泥植入等关键手术节点,提前采取措施,保证血压和氧饱和度的稳定。
凭借精湛的手术技巧和默契的配合,骨科团队仅仅用了30分钟就顺利完成了从切开皮肤到假体植入的全过程。术中出血量很少,经过评估后,认为无需为患者输血。手术结束后,患者安全返回病房。
术后第2天,老太太就在医生护士的指导下站起来,并使用助行器下地行走。随后,在骨科一病区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护理下,老太太顺利度过了围手术期难关。
目前,老太太的情况在一天天好转,这样的恢复速度在高龄老人中十分少见。尽管老太太还在康复期,出门不方便,但她心心念着要给张仲宁送锦旗,于是便安排自己的家人代劳。
对老太太的心情,家人也是十分理解,这是老人就医路上第一次送锦旗,她老人家实在是找不到更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激与信任了。
于是,这就出现了文中开头的一幕。
对此,张仲宁直言,以往,老人的髋部骨折常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因为这个部位的骨折会导致长期卧床,导致身体机能迅速减退,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并导致死亡。这一次对96岁高龄患者的成功救治,背后是多学科团队共同的努力的结果。
据了解,近5年来,该院骨科已为逾20名,90岁以上长寿患者实施类似手术。
“人口老龄化时代已来临,这要求我们要继续积累和总结经验,让高龄不再成为相关手术的禁忌。”张仲宁表示:“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临床经验的积累,不少高龄髋部患者完全可以进行手术。通过手术减轻或消除痛苦,重新让老人获得有尊严、有质量的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