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鲁和丁萌萌在海外看到苏凌芳电影展映的消息
青梅竹马时的一块高粱饴
最爱的女人却嫁给了兄弟
成了国际明星的苏凌芳
当歌女时的苏凌芳
海报
羊城晚报记者 李丽
《顽主》《过把瘾》《一声叹息》《私人订制》《看上去很美》《编辑部的故事》《阳光灿烂的日子》……王朔的作品曾经风光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的小荧屏和大银幕。本月,王朔又推出了一部电影新作——由他担任第一编剧的《不老奇事》。
这位过去三十年里最具大众影响力的作家兼编剧,却未能凭新作在当代年轻观众中赢得共鸣。影片在11月5日上映,上周六曾冲破1000万元票房大关,但其余日子的票房基本在200万元至700万元之间徘徊。至本周五《扬名立万》《梅艳芳》两部新片抢占大量排片,口碑平平的《不老奇事》只勉强收获了过3000万票房。
从票房和反响看,63岁的编剧王朔尚能饭否,答案似乎已经相当明显。但若因此将《不老奇事》归为烂片,又似乎冤枉了王朔。就如豆瓣网友“酒歌”所言:“这个电影后劲很大,不建议35岁以下的童鞋观看,它更适合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
念念不忘,不过青梅竹马
豆瓣6.2分、猫眼8.6分、淘票票8.6分,《不老奇事》在王朔的履历里确实有些拿不出手。要知道,上世纪九十年代他的作品类似《编辑部的故事》《过把瘾》,都是豆瓣9分起步。即使2010年后他跟冯小刚合作的《非诚勿扰2》《私人订制》分别只有6.5和5.8的得分,但人们更愿意把它们理解为“恰饭片”,并不认为那能代表王朔的水平。
《不老奇事》不同,虽然细节不乏戏谑感,但它明显已是王朔近年作品中气质较为严肃的一部。从头到尾的男主自白,伴随着一个男人看似荒诞实则伤感迷茫的一生。故事主要讲述了男主角郭小鲁和两个女人的纠缠:一位是青梅竹马苏凌芳,但因际遇的不同,她跟男主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方向;一位则是后来的红颜知己丁萌萌,她的理想和人生轨迹跟男主更接近,但却输在了男主对苏凌芳的念念不忘。
这很容易让人猜想,影片是否加入了王朔自己的情爱观。尤其是两个女性角色都有着“北京大妞”的特性——表面看似大大咧咧甚至浑不吝,其实外冷内热,在男主需要的时候更是义字当头。譬如片中郭小鲁要出国,有人问苏凌芳:“不去送送?”她冷冷回答:“他好的时候,我不用在。”
值得一提的是,王珞丹扮演的苏凌芳是一名“北漂”,她从寄居的农村亲戚家跑到北京后,独自在演艺圈“讨生活”,从在舞厅卖唱一路攀升至国际明星的地位。这过程中,两人的另一位发小当上了导演,并跟苏凌芳成了一对在公众面前恩爱、私下却“各玩各”的“协议夫妻”。片中该导演敝帚自珍地把自己没人看的作品称为“作者电影”,身边人立刻戳穿:“别装了,烂片就是烂片。”此外,已经过气的苏凌芳在聚会里偶遇自己的导演老公搂着年轻女艺人出现,却能淡定地上前跟老公拥抱,还能面无波澜地询问年轻女艺人:“我叫了碗馄饨,你要不要?”这些关乎娱乐圈内幕的细节,有观众认为或也来自王朔对该圈的熟悉和了解。
导演徐超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聊到王朔:“有一次我们一群人一起聊天,朔爷问我们什么是爱情,大家都说了一圈以后,他最后说,失去了才知道什么是爱情。”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青春、纯洁和爱情的一去不复返,的确是王朔创作《不老奇事》的中心思想之一。
说的是“不老”,谈的是死亡
但爱情绝不是《不老奇事》的全部。事实上,这部电影更像是63岁的王朔对人生尤其是生死大事的一次正儿八经的思考。“世界终将终结,时间也是有限的。”“父母就是挡在我们和生死之间的那道墙。但现在,那道墙倒了。”“什么是永远?离别才是真正的永远。”“我觉得我就像在公共汽车站等末班车,丁老已经坐上车了,我还在等下一辆。”那些王朔最擅长的金句式台词在片中不时戳中观众的心。
王朔的剧本最擅长机智的对话,但《不老奇事》里少了那些贫嘴,更多的是“点到即止”。譬如郭小鲁的医学恩师丁老临终之际,郭小鲁在梦境里见到了端坐在马桶上看报纸的他。郭小鲁说:“丁老,我有点怕,好怕你们都一个一个离开。”丁老笑眯眯地说:“别怕,好好研究。”郭小鲁问:“研究出来,你们就不用离开了吗?”丁老笑着摇头:“就不会怕了。”
在电影的后半段,不老和永生成了影片的主线剧情。郭小鲁出国研究干细胞,丁萌萌直接跳过动物实验的阶段给自己注射干细胞导致患癌去世。最后郭小鲁也效仿丁萌萌的做法,而这一次,实验成功了。不老的郭小鲁回到了国内,与已经半老的苏凌芳再相逢,两人心底都深知彼此已渐行渐远。但一次车祸让他们的命运发生了转轨——郭小鲁成了植物人,离婚后的苏凌芳日日照顾他,终于等到有一天他的醒来。片末,郭小鲁依然不老,而身边的苏凌芳已经记不得他是谁,只记得手中的糖依然是自己爱吃的味道。
豆瓣网友“盛开的杏花”用“死亡穿越者写给我的一封信”来形容《不老奇事》:“片子中密密麻麻的细节在告诉观众,这是一个讲述死亡的故事。如果你已经看完了片子,那你一定会看到一个热爱运动的丁院长,谢顶的头上有一顶假发。王老虽然住在太平间隔壁,但是他的床上贴满了美女照片。已经身患癌症的萌萌在生日狂欢。一直到老都喜欢吃糖的苏凌芳……他们都在用着自己的方式拒绝死亡,对抗死亡。”
苏凌芳从小到老爱吃的糖是高粱饴,这种带有明显时代印记的零食或许会唤起“60后”和“70后”的童年回忆,但不太容易让更年轻的观众感怀。同样的,带有轻科幻色彩的影片后半段,或许会令中年观众为其荒诞中暗藏的悲怆击节赞叹,却也可能让年轻观众感到莫名其妙。豆瓣观众“想去浪”说出了不少打一星观众的心声:“看完电影后脑瓜子嗡嗡的,脑仁儿也有点疼,还持续了好一会儿才稍微缓过来……这爱情我是看不懂了,不老的主题也没弄明白,拜拜了您嘞,退票!”
玩“轻科幻”,容易掉“坑”
《不老奇事》,若用其英文片名《The Curious Tale of Mr.Guo》直译,其实是《郭先生奇事》。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大卫·芬奇执导的《本杰明·巴顿奇事》。不过,尽管两者都以时间和不老为题,但两者的剧情却几乎毫无相似之处。事实上,相比直接被分类为爱情奇幻剧情片的《本杰明·巴顿奇事》,《不老奇事》只是在剧情中加入了少量科幻元素,以达到将原有命题在规定情境下推往极致的目的。但这也成了不少观众的吐槽点:科幻得太过随意。
例如,郭小鲁之所以能成为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干细胞研究专家,只因为他小时候得了一种病,导致他的视觉神经反应比一般人更快。因此,他读书快,动手能力也强,轻轻松松就在成为顶尖专家的道路上一路“开挂”。比他的个人成功更儿戏的还有他研究干细胞的目的——因为苏凌芳曾经抱怨过自己老得快。而干细胞研究本身,从头到尾实验室里不过三两人,研究人员做人体实验就跟在医院挂点滴似的随意,什么技术逻辑或伦理问题全不在该片讨论之列。
举重若轻或是王朔剧本的特色,但在感受不到其幽默感的观众看来,这样的“超现实”就容易变成“超气人”。2019年董润年自编自导的影片《被光抓走的人》也经历过跟《不老奇事》类似的质疑。该片的豆瓣页面写道:“据说该片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董润年的一个脑洞:如果有一道神秘的光把一部分人抓走,社会的平静与法则被打破,我们该怎么办?在导演的脑洞中,光代表什么?为什么人会被光抓走?谁会被光抓走?留下来的人要怎么办?这一系列疑问未来都需要在片中得到解答。”但事实上,“一部分人被光抓走”只是影片的一个前提设定,整部作品更多的还是在探讨婚姻和生活。有人说喜欢这个概念,因为它“用烟火气的质感把一个形而上的哲学问题拉到平易近人的高度”,也有人直接骂这片是“对婚姻爱情一知半解就妄图通过看似厉害实则浅白的科幻设定瞎显摆”。
在商业市场上,科幻元素很容易引发观众的强烈兴趣。但这也是双刃剑,当观众走进影院,却发现这不过是一部“轻科幻片”“软科幻片”,甚至将之界定为“假科幻片”,期待就变成失望。《不老奇事》的票房在首周末后直线下落便是一个证明。这个坑,就连王朔也没能避开。
【观众评论】
“很王朔”? “太怪了”?
鎏走失在:远远超出预期,非常喜欢!我喜欢这部电影两个点,一个是厚重感,一个是超现实,超现实的尺度拿捏得恰到好处,而厚重感我觉得主要来自于超长的时间跨度和海量的素材和细节,看得出来确实拍得非常用心。
Lalio:很王朔。关于生死探讨的部分真的让人鼻酸。好电影,希望有更多人能看到。
土嗨八贤王:影片试图用具体的时间,来落实影片的真实感,但实际上每个角色都被拍得如同空中楼阁。王珞丹在清纯和风尘间游弋,导演以为自己拍的是社会,实则拍的是分裂。于是到影片结尾,干脆借着干细胞的概念,直接冲到超现实的高度了。什么不老奇事,根本就是叙事全线崩盘之后,作者依旧对自己那点文人式纯情的自恋罢了。
孔府小鱼:太怪了,前后简直是两部电影,本来是个年代感爱情故事,然后变成了干细胞广告,这种转换之突然,已经达到让人看不懂但大为震撼的地步。
西楼尘:你是火车里运送的危险品,是标本上被偷走的骨骼,是寄出却收不到的回信,是流转回手里的高粱饴。有人比外科医生不能伤到的手更重要,有人比实验室里不能缺少的糖稀有。若年少不曾听到对面小提琴鸣奏,不曾在阑尾处被他缝线,怎会活着有了墓碑,死了只余空冢,怎会眼速变慢,永生不老,终身承受这别离之苦。 (评论摘自豆瓣)
来源: 羊城晚报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