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与激情》:超级英雄的艰难转型,工业电影与作者电影的博弈

《速度与激情》:超级英雄的艰难转型,工业电影与作者电影的博弈

首页休闲益智超级英雄赛车更新时间:2024-05-01
引言

作为《速度与激情》这一经典赛车电影IP的衍生作品,《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在暑期档中的表现和成绩无疑令人眼前一亮,上映后已经获得了近13亿人民币的票房佳绩,足以证明其有望适应新的创作环境与观众期待,延续这一系列的辉煌和口碑。

类型化情节结构与角色设定下的电影工业

在结构主义的理论体系中,结构指的是“系统内部的整套关系,这套关系既可用抽象逻辑形式予以概括,也能在系统运作中得到象征性的体现”。

在以此种理论为指导的艺术批评实践中,作品里的每一单元都不能被孤立地理解,而是需要在彼此的关系网络中共同塑造整体的意义——正与电影这种综合性视听艺术互为镜像。在删繁就简地剥除了附加内容之后,形式主义批评更揭示出了商业电影的成功与困境。

作为个中翘楚,好莱坞电影从筹备、拍摄到发行都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而成熟的结构系统,《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的各个环节正是这一系统的具体图解:

由《速度与激情》系列故事的缔造者克里斯·摩根编剧,新秀导演大卫·雷奇延续《死侍2》的新型超级英雄风格,

巨石强森和杰森·斯坦森两个肌肉猛男加上凡妮莎·柯比美女特工的搭档组合,爆破、追车等充满暴力美学的动作场景,均为这部电影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这一套系统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市场考验后几乎成为电影创作的不二法门。

工业制作对于电影创作的干预最突出地体现在类型化的叙事模式和扁平人物的塑造上,虽然限制了电影想象性的艺术创新,但也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电影整体品质和商业表现的稳定发挥。

较之丰富的细节,故事的梗概往往更能从结构主义的角度凸显情节系统的主干和关键环节。《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的故事正是“好人克服种种困难击败坏人,正义得以胜利”这一古老叙事母题的现代演绎。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可能出现旁枝错节和个性化的变异,但是正如同其他为观众所熟悉的好莱坞影片一般,英雄式的主人公不可能失败,他们终会在千钧一发之际力挽狂澜。

甚至在电影中令观众屏住呼吸的紧张镜头都是经过了娴熟的设计加工后所采取的叙事策略。

比如在电影的最后决战时刻,哈蒂只有30分钟的时间拆除剧毒的生化武器,而就在倒计时一分一秒将要归零之际,她机智地化险为夷。

原因显而易见,工业制作的模式是为观众所量身定做的,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发现了好的戏剧“不应该表现好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不应表现坏人由败逆之境转入顺达之境”,这两种情节构合都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但是在主角从逆境转向顺境的承上启下中,创作者也不能不添加一些合理的挫折和千钧一发的情节突转以反衬任务的艰巨与英雄品格的伟岸———尽可能全面地迎合接受者普遍的心理趋向正是好莱坞影片的立身之本。

电影主题与镜头语言的深度开采

若从镜头语言、配乐剪辑等电影综合工艺层面考察这部《速度与激情》的支线作品,可以看得出导演的野心勃勃:霍布斯和肖出场时的分屏镜头令人想起《梦之安魂曲》中的著名片段;而片尾也似乎是有意无意地向《七武士》致敬;

甚至霍布斯拉飞机、萨摩亚的正邪决战都能令观众轻易联想到来自《美国队长3》和《黑豹》的经典动作设计。

在试图融合超级英雄类型片风格进入这一黄金赛车系列电影的过程中,大卫·雷奇似乎也做出了脱离观感顺畅、表意肤浅的爆米花电影的种种探索:

在吸收作家电影的长处的基础上,以此部电影为代表的好莱坞大片选择在电影主题和镜头语言上进行深度开采———无论其探索结果成功与否,这仍然是符合未来商业影片发展方向的有益尝试。

首先在镜头语言的表达上,《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显现出了不俗的掌控能力。对于以动作场景占据绝大部分篇幅的电影来说,如何处理战斗场面是区别高下的关键标准。

大卫·雷奇别出心裁之处正是让人物的动作成为无声的叙述,每一幕火爆的打斗场景都并非可有可无,都在无形中诠释着人物的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萨摩亚决战中,摄影与剪辑两相配合,将乔亚与卢克兄弟、哈蒂与德卡兄妹的厮*场景拼接在一起,显得人物之间默契无间,紧密地呼应了破碎的亲情再度完整,以团结共克时艰的电影线索。

阿斯特吕克在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创作实践中最先总结出了作者电影发展的趋向:“在相继成为游艺场的杂耍、与通俗戏剧相似的娱乐或记录时代风貌的手段之后,电影逐渐成为一种语言。

所谓语言,就是一种形式,一个艺术家能够通过和借助这种形式准确表达自己无论多么抽象的思想,表达萦绕心头的观念,正如散文或小说的做法。”

作者电影专注于在表面的叙事下寻找抽象思想的深度,而意义的匮乏正是好莱坞商业电影广为批评家所诟病的短板。

《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的主题乍看只是正邪两方对生化武器进行争夺;然而深究之下人类主体性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由此引发的幸福与自由的对立渐渐浮现,成为电影的隐性命题。

以布雷克斯顿为代表的反派阵营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令布雷克斯顿起死回生,并利用基因改造使其成为一名绝对完美的战士,一度将霍布斯和肖逼入绝境。在布雷克斯顿的眼中,未来世界的主宰是半机器—半人类的组合。

由科技主导,人类应该主动完成自身的二次进化,哪怕这种进化以人性的部分牺牲为代价。布雷克斯顿没有想到的一点却是,在让渡了主体性和生存自由来换取更加“完美”与“合理”的躯体后,“人是什么?”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已经存疑。

人已经不再是人,而成为受机器控制的工具;布雷克斯顿已经不再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他只是电脑指令的武器而已。

正如在电影的最后,布雷克斯顿由于任务失败而被处罚堕入悬崖,这证明了人类的幸福并不建立在绝对合理性的基础之上,它只能在争取主体自由的过程中得到根本的诠释。

从他者到主流

《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的走向从上映至目前为止的评价来看(豆瓣评分6.4分/IMDb评分6.8分/烂番茄指数67%,数据截至2019年9月8日),《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或许并不能成为观众心中的系列经典,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所做出的创作尝试是徒劳无功的。

以商业表现为主导的电影工业与以导演创作为核心的作者电影之间的博弈从好莱坞诞生之日起就从未停歇。

二者此消彼长的竞争动力使得电影创作一再超越了商业和艺术的隔离带,先锋性成为大众审美的风向标,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艺术自觉的观众,也在无形之中为这个好莱坞黄金系列注入了新的活力。

《速度与激情》的成功离不开在题目里就包含着的这样一组平行的概念:速度(fast)和激情(furi-ous),不光是先进特效和动作镜头所表现的美国亚文化语境中的地下赛车令人心驰神往、欲罢不能。

更重要的是在此表层叙事下所隐含的情感张力:兄弟之情、男女之情和血脉亲情都围绕着飞车党和边缘群体的生存空间而展开。

《速度与激情》花费18年所塑造的正是这样一个完全异于日常生活但是又令观众感到无比亲切的世界,虽然他们的故事发生在深夜街头的洛杉矶,但是布莱恩如何以一个中产阶级白人男性的身份与少数族裔和边缘文化产生共鸣。

以及在这个过程里他所面对的公职与私情的艰难抉择都是具有艺术真实的创作动力,使得这个系列电影从感官刺激与暴力美学的简单拼接开始,深入对于他者文化的观看与接受之中。

但是随着大众媒介和公共话语的变化,往日的他者已经成为新兴的主流,属于多米尼克们的异质文化也成为好莱坞电影人趋之若鹜的创作资源。《速度与激情》系列对于这一潮流的变化功不可没;

但讽刺的是,这也在某种层面上解构了其自身赖以生存的根基。在《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中所出现的转型和改变由此看来意义非凡。与旧作挖掘单一的赛车元素相比,今夏的这部电影是特工影片、超英电影、动作电影与赛车电影的混血产物。

多米尼克与布莱恩退场后,肖和霍布斯渐渐成长为新的英雄主角,他们不再是社会底层的飞车族,两人国家特工的身份从一开始就宣告了地下赛车的终结,肖体面潇洒、香车美人的出场方式更是令人想起英国特工的代表007。

结语

《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敏锐地抓住了超级英雄电影转型的信号。崇高的英雄主义题材落幕后,是如同死侍、毒液一般的反英雄角色开始探索肉体凡身的极限。这类人物不再是不可接近的高大全形象,而是满身缺点、有哭有笑的,在拯救人类的同时也不忘插科打诨的小人物。

但是,在移植超级英雄的同时,对于类型定位的混乱、强行糅合多种并不兼容的元素也造成了文戏过多、剧情拖沓的动作电影的致命伤。这也为未来的《速度与激情》主线创作敲响了警钟:放弃挖掘独特的创作资源而盲目追随市场走向只能取得暂时的胜利,而无法保有长久的生命。

参考文献

①赵一凡,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252.

②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97.

③亚·阿斯特吕克.摄影机———自来水笔,新先锋派的诞生[J].刘云舟,译.世界电影,1987(06):22-26.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