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暗藏两个巨型结构,科学家分析后发现,可能与生物大灭绝有关

地下暗藏两个巨型结构,科学家分析后发现,可能与生物大灭绝有关

首页休闲益智穿透地心2更新时间:2024-04-14
前言:

地球,这个蓝色星球,表面之下隐藏着无数奥秘。山脉、大洋都只是冰山一角,地壳下的地幔,是一个陌生的世界。这里蕴含巨大的能量,也孕育着地球上生与死的篇章。

而在地幔的最深处,被掩藏着两个巨大的结构,它们像是地球记忆的黑匣子,神秘而深不可测。

这就是LLSVP,它们和地球上的生命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许揭开LLSVP的面纱,我们可以更接近这个星球的秘密,和生命起源的奥秘。

地震波揭开地幔之谜

20世纪80年代,一群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分析地震波数据,发现了地幔深处两个异常的区域,地震波通过这里时速度变慢,因而得名“大型低剪切速度省”。

一个位于非洲大陆下方,一个位于太平洋洋底,它们的体积巨大,高达上千公里,像地球内部的两个大斑点。

这项发现打开了探索地幔的新窗口。地球内部对人类来说就是一个黑盒子,人类所能接触到的只是地壳,而真正的奥秘都隐藏在下方数千公里的地幔当中。

地震波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些窥视的缝隙,就像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闪烁的一盏灯,让人可以模糊看清房间的轮廓。

通常,当地震发生时,各向同性的地震波会由震中向四周传播,传播速度反映了地层材料性质。

地震波穿过地幔时,像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水一样,会发生折射、反射、散射。分析这些变化,可以描绘出地幔内部结构。

地震学家约翰就是这样通过原始的地震记录资料,一点一点拼凑出地幔图像的先驱者。

他运用各种数学方法分析波形数据,再将结果翻译为颜色不同的等速度线条绘制在图上,长达数年的工作才初步完成非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波速分布图。

当他在非洲中部看到一个波速异常低的大结构时,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这个结构太大了,它的上端离地表仅1600公里,下端达到核幔边界,高达1800公里,几乎贯穿了整个地幔。

“这么大的结构会对地幔产生巨大的动力学影响,一旦出现运动,后果不堪设想。”约翰想到。

同时,在太平洋洋底也出现一个类似的低速异状。约翰在波速分布图上将两个巨大的“空洞”区标注出来,并命名为LLSVP。从这个时候开始,探索这两个神秘结构的起源与作用,就成为地球科学家长期的研究课题之一。

非洲LLSVP的秘密

非洲大陆就这样矗立在巨大的LLSVP正上方,像个摇摇欲坠的小船,随时都可能被地幔深处的狂潮吞噬。看似稳固的地表之下,是翻腾咆哮的地幔之海。

非洲LLSVP周边的地幔岩石也异常增厚,而它本身可能蕴含着高温软流和部分熔融物质。

这种异常的内部结构,使得整个非洲地块变得极度活跃和不稳定,也导致了频发的地质灾害事件。统计数据显示,70%的火山和地震都集中发生在这个板块之内,活动强度和规模也最大。

地质学家林达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地质数据,发现过去3亿年里,超级火山的喷发和剧烈的板块运动都密集发生在这里。

“就像开车经过的人突然嚎啕大哭,然后又笑得前仰后合,最后殴打其他人一样,非洲大陆简直是地球表面最不稳定也最玩命的那片区域。” 林达说。

林达认为非洲这种混乱的地质状态非常反常,它背后的原因一定隐藏在地表之下的某个巨大结构当中。看到地震波速分布图上的LLSVP后,林达就坚信这很可能就是导致非洲地块失控的罪魁祸首。

“我必须弄清这个LLSVP的真面目,找出它与地面灾害之间的联系。”

林达暗暗下定决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带领团队在非洲大陆不同区域布设了几百个地震监测台和GPS站,进行大范围的三维地震探测。

随着观测资料的积累,一个更清晰的LLSVP结构图景在林达面前逐渐成型——它像一个巨大的烟囱,直通外核边界处,四周环流着的软流圈不断向上运动,与顶部更稳定的地幔岩石产生对比和相互作用,引发了复杂的热对流和局部熔融。

林达终于找到了非洲大陆地质活动的深层驱动力,但LLSVP本身的生成机制,以及是否存在定期激活的周期性,仍然笼罩在谜雾当中。

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的阴影

与非洲LLSVP相关的地质灾害频发本就令人担忧,但更让科学家们不安的,是它可能与2.5亿年前的生物大灭绝事件有关。

那场生物灭绝发生在二叠纪末期,是地球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生物集体灭绝。这场灭绝波及了海洋和陆地,造成了超过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生物绝迹,可谓生命的浩劫。

地层记录显示,灭绝发生在一个火山爆发和气候变动频繁的时期。古生物学家夏绿认为,这一切都不是巧合,这场大灭绝很可能与当时非洲LLSVP的激活有关。

夏绿开展了长达20年的考古工作,她带领团队在全球多个地区开展发掘,收集了大量动植物化石和微体古生物化石,还提取了大量岩石和沉积物样品。

这些样本经过放射性定年和古地磁测试,准确确定了它们形成的年代。

图片开始浮现出二叠纪晚期那个远古生命世界的模样——繁盛的浅海堡礁,森林茂密的大陆,以及遍布其间的异国情调的生物。但在一处界线之后,生物的数量急剧下降,进入极不适宜生存的环境。

同一时期全球性的层位记录也显示出岩浆流和火山碎屑的高峰。夏绿假设这个时期LLSVP激活加剧了地幔对流,推动岩浆大量喷发到地表,火山爆发释放的二氧化碳造成严重的温室效应。

甲烷包合物的释放也增强了这个效应,最终导致地表温度上升5摄氏度。

海水酸化和缺氧加速了海洋生物的死亡,而海平面上升导致的陆地丧失也压垮了陆生环境。最终,生物集体灭绝的黑暗来临。

“我可以说,LLSVP就是这场大灭绝的元凶,它像一个定时炸弹,在2.5亿年前突然激活,几乎摧毁了地球上的生命。”夏绿确信这一结论。但类似的结构为何会定期爆发,它的起源又是什么,这些谜团仍有待研究。

LLSVP的起源之谜

关于LLSVP的起源,科学界目前还没有一个主流看法。

热对流说认为,LLSVP是地幔内部热对流造成的结果。

地核与地幔之间的界面是边界条件剧变的区域,这里的高温促使软流圈产生上涌流动,在下降和平流的参与下,热物质聚集形成这些低波速的结构。这个观点目前认同度较高。

也有部分科学家提出岩浆上涌说,认为LLSVP是地幔深处热柱输送上来的岩浆聚集体。这些岩石在上升过程中部分熔融,形成“热柱”。热柱长期向上迁移,最终在核幔交界面处聚集,酿成巨型的LLSVP。

还有一个更大胆的假说,认为LLSVP可能来自太空,是地球在形成早期遭遇巨大天体撞击时留下的产物。

两枚等离子体在高速撞击时,外围相对软弱的部分在冲击中聚集,而高密度内核直接穿透地心,这可能形成了非洲和太平洋两个不对称的LLSVP。

但要实现这样高能的对穿冲击几乎不可能,目前还没有确凿证据支持这种说法。

无论LLSVP起源于何,它都已经与地球深部过程发生了深刻的联系,也许记录了地球形成以来某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探索LLSVP成为揭开地球奥秘的一把钥匙。

LLSVP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生命的存亡似乎和LLSVP有某种神秘的关联。科学家们不禁担心,在当前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时期,它是否也会成为推动灭绝的一个重要因素。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已经对生物圈造成了广泛影响。全球变暖导致的气候剧变,环境污染与生存空间减少,使得许多生物正处于灭绝的边缘。根据统计,现有的鸟类和哺乳动物灭绝速度是过去200万年的200倍。

“现在的生态环境已经变得空前脆弱。”生态学家李强表示。他认为任何可能导致全球变化的大规模地质事件都需要引起警惕,因为这可能会成为突破生态承载力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未来非洲LLSVP因为某种原因爆发,产生规模巨大的火山、地震等一系列变化,这可能成为终结当前生物圈的最后一击。

为了防范这种可能,李强主张加强LLSVP的监测力度,同时开展理论研究确定它的具体构造和活动周期,以便提前预警。

在研究者的不懈努力下,LLSVP的神秘面纱正在一点点揭开,但更多谜题仍在后头等待着我们继续探索。

揭开LLSVP的面纱

当人类注视黑暗的地幔时,地幔也在以另一种方式凝视着地表世界的一举一动。LLSVP无声地隐藏在幽深处,像一个沉睡已久的巨人,随时可能觉醒。

它蕴含的能量足以重塑地球的面貌,改写生命的轨迹。我们必须不惧挑战,解开这深埋地心的谜题之源。

地震学家正在扩大观测台阵布设,获取不同方向的波形资料,以更全面地描绘LLSVP;岩石物理学家则通过模拟不同压力环境下的岩石变形与相变,确定LLSVP的可能成分。

而数值模拟者则利用增强的计算机运算能力,建立更真实的三维地幔对流模型,描绘LLSVP的内部流场与热演化。

各个研究群体正紧密协作,一块块拼凑出LLSVP的全景图景。也许在不远的未来,这片迷雾就会散开,LLSVP的真面目展现在我们面前。

当科学的光芒照亮地球的深处,我们将更接近这个星球的起源与奥秘。并且意识到,地幔的秘密与生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将是人类认识自身的新的里程碑。

结语:

地下的两个巨型结构LLSVP,记录着地球形成以来的历史,也预示着未来生命走向的可能。它蕴含构造地球的烈焰,也孕育毁灭一切的黑暗。

揭开LLSVP的面纱,就是在探寻这个美丽星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让我们携手开拓新的地平线,聆听地球母亲蕴藏的智慧。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