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学术界的《老友记》,透视了文科教育的艰难处境|读刊

这部学术界的《老友记》,透视了文科教育的艰难处境|读刊

首页休闲益智成语宫斗记更新时间:2024-04-26

Netflix网剧《英文系主任》(The Chair)在八月底开播,这部剧很快成为了欧美文化圈九月以来一直热议的话题,不仅受到影迷关注,甚至还有大学、研究机构特地为此举行了线上研讨会。一部描绘高校文科教师的职场剧,为何能引发欧美学术圈和文化圈的大讨论?

美剧《英文系主任》海报。

与此同时,《英文系主任》也在国内引发了不少文科教师和研究生的关注。近年来,青年教师“非升即走”的境遇、大学公司化、考核指标KPI化、文科边缘化等问题,也让许多青年教师在这部剧中感同身受。本期读刊,我们从《英文系主任》谈起,一窥美国高等教育的种种问题和文科教师的艰难处境。

引发学术圈热议的“出圈”网剧

《英文系主任》是一部描绘大学文科教师的职场剧。吴珊卓主演的韩裔英文系教授金智允成为了彭布罗克学院(一所虚构的小常春藤大学)历史上首位女性英文系主任。在上任后,她被系里的一系列危机搞得焦头烂额——文科经费缩减、生源流失、教师内斗、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封*文化、工作与母职的冲突、文化冲突……整部剧犹如一锅大杂烩,编剧将高校在媒体中屡屡曝光出来的各种现象以及美国社会的情绪“爆点”,以一种非常讽刺的方式写入剧情中。这也使得该剧成为了反映美国高等教育生态的一面镜子,引发了北美学术圈的热议。

许多大学媒体对这部剧做出了评论。《布朗大学每日公报》(The Brown Daily Herald)的评论人塞西莉娅·巴伦认为,《英文系主任》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其定位极其精准,其成功满足了文科研究生、高校教师、文化媒体人和知识分子这个细分市场的需求。这是一部学术界的《老友记》,因为那些人物就像老师们身边所熟悉的人一样。《英文系主任》揭示了很多复杂的问题,但并没有给观众提供解决方案。

美剧《英文系主任》在烂番茄网站引起的热议。

的确,这是一部非常罕见的网剧。过去,美国有无数描绘律师、医生、警察、消防员、记者、金融从业者和IT从业者的职场剧,但并没有多少职场剧的主角是大学教师——尤其是人文学科的教师。这是很多高校文科教师在网上分享自己看这部剧的感想的原因——他们终于能在荧屏前“看见”自己了!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英文系教师Mai-Linh Hong表示,“作为一名亚裔女性英语系教师,这部剧既搞笑又令人不安,这部剧仿佛就在偷看我的大脑,简直是一部专门为我定制的黑色喜剧。”对于准备做文科学术的研究生来说,这部剧让他们仿佛看见未来,因而极具代入感,比如,豆瓣网友“Blavatsky”评论说,“课上只有三个人的中世纪文学老太是我的未来吗……”

当然,影视剧毕竟是虚构的,有些老师也指出该剧对学术界有所误解的地方,比如,罗格斯大学卡姆登分校英文系的Lisa Zeidner教授调侃道,其实如今美国有73%的高校老师是合同制的,他们没有终身教职。所以,每次当系主任在校园里散步的时候,都会有非终身教职的老师气喘吁吁地跟着系主任,恳求多开一门课。因为他们开一门课平均能拿2500美元,他们一个学期至少需要开五门课来满足较低的生活质量。而在剧中,彭布罗克学院英文系的大部分老师都有终身教职。有关非终身教职的教师的惨状并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这部剧到底描绘了什么,让其能成为美国文化圈和学术界的爆款网剧?

文科教育的危机,挥之不去的阴影

在《英文系主任》的第一集开头中,金智允当上了彭布罗克学院的英文系主任。在“老白男”占着巨大优势的英文系,金智允能坐上这个位置并不容易。当她开心地玩着带有粗口俚语的系主任名牌时,她的椅子忽然散架了——这里玩了剧名The Chair(椅子、系主任)的双关梗,这也意味着她的系主任之路并不顺利。

金智允一上任就得处理英文系的烂摊子——院系生源减少了30%、学生选课人数节节下降、英文系的预算被大幅削减。若留不住学生,彭布罗克学院英文系是否还能继续存在都会成为问题。校方希望让那些拿着最高工资、拥有终身教职却没多少学生选课的教授退休,以减少开支。但想做“老好人”的金智允反驳了这个提议。校方为了劝退这些拿着终身教职的教授,甚至将一位女教授的办公室搬到脏乱差的地下室里。

美剧《英文系主任》剧照,图为主角金智允。

人文教育危机成为了《英文系主任》所有剧情演进的源动力。这部剧将日常见诸美国报端的人文教育危机搬上了台面。在美国,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人文学科的危机重新降临。剧中文科生源减少、选课人数下降、文科院系的财政危机是不争的事实。据《大西洋月刊》的报道,如今人文学科毕业生占全部毕业生的比例降到了美国近四十年来的最低点。同时,取得哲学、历史学、语言和英语这四大人文学科学位的总人数在近20年来首次跌破了10万人。

伴随学生减少而至的是学校的*潮。近年来,美国私立的文理学院出现财政赤字和*潮的新闻不绝于耳。据美国教育部预测,美国私立大学的合并和*案例将在未来几年里快速增长,去年已有25%的私立大学出现了财政赤字。其中,许多奉行博雅教育的文理学院和艺术学院首当其冲。这也使得许多学校削减文科院系的经费,裁减文科院系的老师,甚至关闭某些文科。《英文系主任》里的彭布罗克学院就是一所“小常春藤”级别的顶尖私立文理学院。美国私立文理学院的财政危机就是这个故事发生的大背景。

人文学科的课堂改革奏效吗?

在《英文系主任》中,为了挽回英文系的颓势,金智允担起了改革的重责,希望能扶大厦之将倾——她看好一位年轻的黑人女教师雅茨——她是美国顶级期刊《美国现代语言学学会会刊》的年度论文奖获得者,并善于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研究美国文学。此外,她的上课风格极受学生喜欢,比如,她允许学生用嘻哈改编《白鲸》的方式来上课。因为她的课堂独具魅力,加上她符合进步左翼的“政治正确”,金智允决定推举这位女教师以获得终身教职。一方面,这样能吸引更多学生继续选英文系的课;另一方面,在文学研究的研究方法上,金智允希望能在系里引入文化研究的批判视角,平衡一下系里那些“老白男”教授们相对“保守”(他们更推崇哈罗德·布鲁姆式的文学正典)的学术氛围。

这是否是缓解人文教育危机的课堂改革?雅茨的课程和研究方向的确体现了许多美国高等教育界人士的改革建议。美国东北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本杰明·施密特在《大西洋月刊》中认为,英文和历史作为人文学科核心专业的现象正在消失,他将希望寄托于正在崛起的文化研究,因为文化研究能给学生提供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在9月3日的《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中,美国国家人文中心(National Humanities Center)主席罗伯特·D. 纽曼(Robert D. Newman)撰文认为,面对人文学科的危机,许多右翼人士将人文学科打上精英主义的标签——认为人文学科本身毫无经济价值,本该成为有钱人学习的学科。为此,纽曼呼吁,人文学科只有迎合时代的需求,才能安全地保存深刻的东西。跨学科教学是人文学科的未来,通过将人文学科引入到各个实用学科里,带领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才能彰显人文学科的价值。同样在《高等教育内部参考》中,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历史教授史蒂夫·明茨直接给出了应对人文学科危机的具体建议:为学生提供如何生活的指南;在实用的学科中引入人文学科的关怀;批判性的人文学科;强调跨文化的研究视角。

美剧《英文系主任》剧照,图为黑人女教师雅茨。

在《高等教育纪事报》中,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比较文学和亚洲研究教授埃里克·哈约特(Eric Hayot)写道,人文学科的市场营销是有问题的。除了性别研究和种族研究外,人文学科的课程名称本身不再吸引人。而且,绝大多数课程是围绕着专业化的学科需要来组织的,大多数本科生根本不会也不想成为文科教授。埃里克·哈约特提出的改革建议是——将现有课程组合成模块,每一个主题模块中都包括来自各种人文社科的知识。通过跨学科的视角,老师们能更好地带领学生思考某一领域的系列问题。

总的来说,了解学生的需求、文化研究的立场、进行专题化和跨学科教学是人文学科重新吸引学生上课的一条路。在《英文系主任》中,像雅茨开设的“性爱与文学”如此吸睛的专题课程似乎是一种答案——这跟做文化媒体有所相似——在议题上,选择进步左翼关注的议题,为此老师要准确把握受众的关注点,然后糅合各种学科的知识和视角,并在讲授形式上将知识打包得尽量“可口”,再送到受众面前。雅茨几乎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这也让系里相对保守死板的“老白男”教授艾略特十分妒忌她的受欢迎程度。为了增加艾略特的学生数量,不让他被学校辞退,金智允将艾略特和雅茨的课程合并了起来。但这直接触发了艾略特与雅茨的矛盾。而且,艾略特是终身教职评议委员会的主席,他决定公报私仇,阻碍这位黑人女教师获得终身教职。

“大学公司化”是文科危机的根本原因

在《英文系主任》里,雅茨与艾略特的矛盾可以被看成两种立场的矛盾——保守和进步、男性与女性、老一代与新一代、白人与黑人、守护文学正典与政治立场先行。但是,这种矛盾不该上升到职称评级这样本该保持公正的程序中。豆瓣用户“把噗”评论道,这部剧展现出,文人的清高只不过是一种传说,为了教职、福利、地位等利益,文人之间搞小团体、拉帮结派,加上自尊心很强的倾向——反而会让斗争变得非常激烈。这种说法没有错,尤其在资源相对减少的情况下,争夺利益的人事斗争会变得愈加激烈。

美剧《英文系主任》剧照,图为艾略特教授。

这个问题最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的公司化。我们对文人“清高”想象以及学者“象牙塔”里追求学术理想的纯粹“学术共同体”的美好想象都建立在学术界未被商业逻辑“殖民”的前提之下。在大学公司化后,学术界似乎与职场变得越来越相似。“非升即走”的聘用制不断增加、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不断加码……在美国,大学的公司化恰恰也是“无用”的文科衰落的重要原因。

《英文系主任》能按照职场剧的套路进行拍摄,也是因为大学本身不再是纯洁的“象牙塔”,而变成了你争我斗的“职场”。《英文系主任》很好地展现出大学公司化对文科教育所造成的伤害——比如,想裁去有终身教职的老教授们。在剧中,老教授们说,他们当年之所以从事学术,是因为当教授是罕见的年纪越大越受到尊敬的职业,裁员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晴空霹雳。而且,校方为了吸引流量,还罔顾教学质量和学校声誉,打算聘请明星、畅销书作者来当老师。在绩效逻辑面前,文科的教育质量变成了可以牺牲的选项。

《泰晤士高等教育》有一篇文章呼吁,在看过《英文系主任》之后,我们更应该关注剧中忽视的非终身教职教师的境况。根据《学者内部参考》(Insidescholar)的报道,在1969年,美国大约有78%的教职员工是有终身教职的,但如今,学校为了压缩成本,大部分教师都是没有终身教职的。这意味着他们缺少社会安全网,这会让许多教师产生巨大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情绪。此外,《对话》杂志的一篇评论表示,该剧没有很好地展现出大学中的阶级不平等。而且,高校的晋升体制对女性、有色人种和出身工人阶级的学者都非常不利。

在剧中,身为合同工的黑人女教师雅茨实际上非常市场化——为了找更好的教职,她在顶级期刊发论文;她深谙学生的心理需求,让课程变得更吸引人。传统的知识分子可能不会赞同雅茨的课程改革,而会认为她过于迎合学生,不是一种正确的讲授方式。老教授Joan特别不喜欢看学生在教师评价网上对她的评价(这就像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一样),当她看到有学生对她提出了恶评,她还通过黑客找到了恶评她的学生,并训斥了一顿,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到底是老教授们不思进取,与时代脱节,还是高等教育体制本身存在的问题?

美剧《英文系主任》剧照,图为焚烧学生评价的女教授Joan。

总而言之,纯粹的“学术共同体”的想象在大学公司化的脚步下已然破灭。在《慢教授》中,作者玛吉·伯格和芭芭拉·西伯认为,大学校园越来越像购物中心。大学公司化的工具主义价值观,不仅让老师们把时间当作工具,而且导致了老师们把彼此也当作工具。因此,同事们变得越来越难以相处——因为他们是职场中的竞争者——这时,纯粹的“学术共同体”就开始解体了。在这种激烈竞争的内部氛围下,大学教师们不仅变得更加孤独,“宫斗”还会以各种面貌展现出来。其中,在终身教职评审和职称晋升的决定中,各种形式的歧视也变得屡见不鲜。

“封*文化”的问题在哪里?

《英文系主任》所引发的讨论不局限于美国高等教育,这部剧还带出了许多美国社会左右两翼“文化战争”中的重要议题——女性在职场中的困境、“封*文化”的影响。学术界作为美国“文化战争”的前沿阵地,这些矛盾被激烈地展现了出来。在剧情主线外,《英文系主任》还描绘了金智允作为一名女教授,在养育女儿的母职和职业生活之间的艰难平衡。对于金智允来说,学校内的事物一团乱麻,她与养女的关系也变得岌岌可危。这恰恰是许多女学者切身的生活烦恼。而且,这部剧还描绘了职场上的性别歧视——女教授Joan曾抱怨,她年轻时的工资远不如男性教职工的工资;伦茨教授的妻子生完孩子之后,在获得终身教职之前就辞职了,因为她不得不留在家做晚饭……

此外,金智允还与另一位老师比尔产生了暧昧关系。比尔曾经是一位极受欢迎的老师,学生们都非常爱戴他,但一场变故夺走了他妻子的性命,从此之后,他一蹶不振、浑浑噩噩。在一次课堂中,比尔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做了纳粹敬礼的手势,有学生录下来并放到网上进行恶搞,这让比尔成为了校园公敌。学生们游行抗议,要将“纳粹分子”比尔(比尔当然不是“纳粹分子”)驱逐出校园,最终酿成了公关灾难。

美剧《英文系主任》剧照,图为教师比尔面临学生抗议。

这部分剧情其实恰恰反映出美国社会正在流行的“封*文化”所带来的问题。高校作为“文化战争”的前沿阵地,也是“封*文化”重灾区。在现实生活中,美国高校的确存在着类似的荒诞事件。去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的Greg Patton教授在给学生上传播学课程时,教授各种文化中“填充词”的用法时说:“文化不同,口头禅也会不同,这是基于你的母语。就像常见的英文词“that,that,that”,在中国就会说‘那个,那个,那个。’”因为中文里的“那个”听起来很像歧视非裔美国人的词语,Greg Patton遭到学生抗议被学校停职。

这种“封*文化”也延续到了课堂内容里,学生用当代的“政治正确”重新审视历史正典中的人物。《英文系主任》里有一幕却引发了很多人的争议。艾略特在台上讲《白鲸》文本的时候,台下有学生说,梅尔维尔是家暴男。艾略特简单解释了几句便继续讲课。这时,黑人女教授雅茨站起来说,到时候我给大家讲他家暴的那部分。这部分剧情触及了美国社会的敏感点——我们能因为梅尔维尔是家暴男,就否定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和贡献吗?因为梅尔维尔对美国文学的贡献很大,我们就能无视他的家暴行径吗?

在美国年轻人重新审视历史,推倒哥伦布、南方联盟将军雕塑的浪潮之下,《英文系主任》以比尔这条线反思着美国社会“政治正确”的尺度。这也是这部剧能获得文化圈关注的原因之一,恰如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非裔美国人的教师Imani Perry认为,《英文系主任》的成功之处不在于它传递了什么坚实的信息或立场,而在于它的政治模糊性。Perry还评论道,在学校里教师遇到左翼思想警察举报的频率,跟右翼学生去监视左翼教授的言论的频率一样高。《英文系主任》没有简单地去制造二元对立,而是让大家进行反思。激进的封*文化是不是另一种束缚?我们该如何看待“政治正确”?这或许是这部剧给美国社会所提出的问题。

参考链接:

https://www.browndailyherald.com/2021/09/07/chair-netflixs-love-story-disguise/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blog/weve-seen-chair-now-its-time-adjunct

https://insidescholar.org/the-rise-of-adjunct-faculty/

https://www.vice.com/en/article/qj85bb/we-asked-actual-academics-to-review-new-netflix-show-the-chair

https://www.chronicle.com/article/the-humanities-as-we-know-them-are-doomed-now-what/

https://www.insidehighered.com/blogs/higher-ed-gamma/reimagining-humanities-21st-century

https://www.insidehighered.com/views/2021/09/03/how-humanities-can-flourish-future-opinion

https://preview.houstonchronicle.com/movies-tv/netflix-s-the-chair-with-sandra-oh-is-a-16398803

https://www.chronicle.com/article/the-chair-episode-1-im-surprised-by-how-much-works

https://www.chronicle.com/article/the-humanities-have-a-marketing-problem

https://www.chronicle.com/article/whats-the-best-way-to-do-public-humanities-ask-a-philosopher

https://www.chronicle.com/search?q=humanity#nt=navsearch,https://theconversation.com/new-netflix-drama-the-chair-is-honest-and-funny-but-it-still-romanticises-modern-university-life-166655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21/08/30/sandra-ohs-masterly-performance-of-empathy-in-the-chair

https://screenrant.com/chair-pembroke-university-true-story-real-explained/

https://theconversation.com/new-netflix-drama-the-chair-is-honest-and-funny-but-it-still-romanticises-modern-university-life-166655

撰文 | 徐悦东

编辑 | 李永博 青青子

校对 | 王心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