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石油炼化过程中,各二次加工装置的原料通常都会经中间储罐暂存、缓冲,再由泵送至装置加工。根据储存介质的不同性质,储罐的材质、结构、形状等也会有不同。按照SH/T 3007-2014《石油化工储运系统罐区设计规范》的要求,渣油、蜡油、加氢重油、催化油浆等重油储罐通常为常压拱顶罐,部分储罐可设置氮气密封和呼吸阀,但不是强制性的。
在生产运行过程中,由于生产工况的变化、操作和管理的失误、自然环境的突变等因素,容易造成储罐超压、超温,严重时会引发介质泄漏和火灾爆炸事故。其中,超压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事故类型。
某石油炼化企业自2017年以来,先后发生11起重油储罐超压事件,4次发生罐顶撕裂,其中2020年夏季发生的一起某加氢重油罐(渣油加氢后的重油,作为催化裂化原料)超压撕裂的事故具有典型性。本文对该罐超压原因进行分析,并对重油储罐的设计和操作进行探讨,提出应注意的事项。
储罐概况
加氢重油储罐是4.8Mt/a催化裂化装置的原料罐,储存介质为上游4.0Mt/a固定床渣油加氢装置送出的加氢后重油,于2017年9月投入使用。加氢重油罐的结构形式为立式拱顶常压罐,罐顶设氮封和呼吸阀,储罐的相关参数见表1。
事故经过
事故当晚00:25,同时进行收油、付油的加氢重油罐244-T-06的顶部压力由1.422kPa开始上升,顶部呼吸阀明显可见蒸汽冒出。00:54,操作人员进行处置,将该罐的收油阀关闭,5min后,罐顶压力满量程,超过4.2kPa。01:29,东侧罐顶与罐壁焊接处撕裂、大量水蒸气喷出,罐顶压力开始回落。
事故前后罐顶压力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罐体温度和液位趋势如图2所示。
因压力表量程只有4.2kPa,罐体撕裂时的准确压力值无法得知,对图1中压力曲线的快速上升段作延长线,延长至罐撕裂的时间点01:29,再横向与纵坐标对齐,推测罐体撕裂时的压力值为11kPa。从图2可见,事故发生前后,罐内液位和温度缓慢下降但未大幅波动。
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重油储罐的压力升高,原因一般只能是以下几种:
①呼吸阀故障或堵塞;
②罐内串入蒸汽、氮气或其他气体介质;
③罐的进料组分变化,轻组分逸出;
④液态水在罐内快速汽化,也称“突沸”。
该罐超压撕裂后,第一时间对储罐的呼吸阀和量油孔等附件、进料线的关联管线和介质、消防泡沫管线、加热蒸汽管线、顶部氮封阀门和管线进行排查,未发现明显异常,排除了上述原因①和②。
又对上游装置的操作参数、产品的化验分析数据和可能互串的关联介质进行排查,也未发现明显异常,排除上述原因③。
从图2中事故前后罐内介质的温度逐步下降也可看出,水汽化吸收热量,因此可以基本确定,罐超压的原因是液态水汽化。
重油储罐内发生液态水“突沸”,只能有两种情况:
一是罐底聚集液态水,在罐内介质温度升高到其临界值后,水快速汽化;
二是来料中夹带液态水,进罐后压力突降,同时触及罐内高温介质发生快速汽化。
01
罐底存水分析
该罐发生事故前,一直处于边收油边付油的“活罐”状态,罐底温度长期稳定在132~133℃。再计算事故前罐底压力:
计算可得,罐底压力为213.62kPa。查饱和水蒸汽表可知,此压力下水的沸点为121℃。从理论上来看,事故前罐底不可能存在液态水。另外从图2中事故发生前后罐液位没有发生突变和波动可知,不存在罐底水汽化突沸的情况。因此,可以排除罐底聚集液态水的可能性。
02
来料带水分析
①水含量分析
该罐接收的物料是加氢后的重油,自上游渣油加氢装置分馏塔底抽出,分馏塔底长期注入一股汽提蒸汽,蒸汽的设计压力为0.45MPa,设计温度为220℃,流量为7.8t/h。因汽提蒸汽的连续注入,加氢重油也是必然含水的,设计的加氢重油水含量为147kg/h,质量分数为0.037%。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系统问题,蒸汽温度一直处于155℃左右的较低值,且在事故发生前,因环境气温升高装置停用了部分伴热,装置的蒸汽耗量下降,导致蒸汽压力和温度进一步下降,汽提蒸汽的温度最低时甚至降低至120℃,这就导致部分饱和态蒸汽进入塔底并携带至加氢重油,从而使加氢重油的水含量升高。表2是事故前后加氢重油的水含量分析。
从表2可知,事故前加氢重油的水含量最高时已达0.18%,是设计值的5倍还多。
事故发生前,装置内的加氢重油每隔一周分析一次水含量,而进罐界区处不分析。事故发生后,对进罐的界区处重油进行连续采样。从表2可知,加氢重油在进罐前的水含量显著高于装置内,说明在管输的过程中,重油中的水发生了富集。
在发现界区重油的水含量高达1.01%后,迅速改至低液位罐收油,并打开收油罐的量油孔加强泄压,后续观察未发现异常。
②管路介质的流动状态
加氢重油送出装置的界区压力为0.95MPa,温度为135℃;重油进罐前的界区压力为0.55MPa。查饱和水蒸汽表,135℃时蒸汽临界压力为0.313MPa,故重油在输送过程中,水都是以液态形式存在的。再考虑管路中介质的流型,由雷诺数计算公式倒推流速:
管径d=0.35m,介质密度ρ=921kg/m3,运动黏度(135℃)v=12.5mm2/s,其中动力黏度μ=ρv。经计算可得,当加氢重油至罐区的质量流量小于317t/h时,管路中的介质就会呈比较稳定的层流状态。事故发生前两个月,出于降本增效考虑,将一部分加氢重油改直接供料,罐区流量从410t/h降低至220t/h左右并一直维持,即管内重油长期处于稳定层流状态,这就为液态水析出和沉集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管道设计与布置
分析加氢重油从装置到罐区的管道设计和现场布置,为了节省空间,从装置到罐区沿途的11个膨胀节全部设计成垂直抬高的U形弯,而非水平弯。由于密度差和重力作用,液态水会在U形弯的底部沉聚和富集,膨胀节的U形弯和液态水聚集示意图如图3所示。
当第一个U形弯低点的液态水不断积累时,油水界面与底部管内壁的距离逐步增加,其边界层速度也在增加。当速度达到一定值、其动能大于势能和摩擦阻力后,边界层处的部分明水就被重油携带至第二个U形弯,这就使得本来已经有部分水积累的第二个U形弯低点处的水量进一步增加,并很快被重油带至第三个U形弯。如此连锁反应,在经过多个U形弯后逐步汇集成为一股较大量明水,这股明水直接进入储罐,在压力快速降低的同时又接触到130℃的热油,从而发生大量汽化,最终导致储罐超压撕裂。
设计、操作应注意事项
该储罐超压撕裂事故的直接原因为:上游装置汽提蒸汽温度降低导致加氢重油的水含量升高,输送流量降低之后在U形管路的低点形成了液态水的富集,最终较大量的液态水进入储罐汽化导致超压撕裂。基于该事故的原因,再结合该公司其他超压事故的分析,从设计、操作和维护等方面进行探讨,可采取优化措施避免重油储罐出现超压事故。
01
合理设计、配置罐顶呼吸阀
储罐的设计中,除了考虑正常的工艺需求外,还应考虑异常工况下所需的排气量和吸气量,重点应考虑极端天气、介质变化等异常情况下的工况,在投资成本不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可适当多设置几台呼吸阀,从而保证储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正常呼吸、确保安全运行。
02
优化罐体保温
该案例中的重油储罐罐体保温材料是80mm硅酸铝,但顶部只是喷涂保温涂料,在暴雨、台风、冬季夜晚低温等极端天气情况下,罐内顶部的水蒸气冷凝落入高温油品中,再发生汽化突沸,此时的氮封也因储罐压力降低而大量补入,这就有可能导致超压。因此,高温重油罐可以设计为全罐体均采用硅酸铝包裹保温的形式。
03
优化储罐热电偶设置
储罐的热电偶通常只设置一只,安装高度距罐底0.5~1.5m不等,这种情况下测量温度并不能准确反映罐底介质的真实温度。根据现场手动测温的对比,罐底部最低温度与热电偶显示的温度差可达10~15℃,尤其是在进料口对侧远端的罐底处,温度与热电偶显示的温差能达到20℃以上,这就使得罐底处存水的概率大幅增加,从而增加突沸超压的风险。因此,可以在储罐的不同方位、不同高度增设热电偶,从而更全面、准确反映罐内介质的真实温度。
04
强化变更管理、提前预判和评估风险
操作参数的改变,短期内可能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但经过积累就有可能引发事故。该案例中,渣油加氢装置汽提蒸汽温度降低、装置送至罐区流量降低,都是在事故发生前2个月左右发生的,但经过一定时间才诱发了事故。要全方位对工艺参数变更后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05
优化操作避免事故
精细化的管理和不断优化的日常操作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事故,提高储罐的安全运行水平:
一是适当提高储罐的操作温度,避开罐底存水的临界温度区域;
二是定期检查加热盘管、避免泄漏后蒸汽串入储罐;
三是对关联管线和介质进行盲板隔离、杜绝轻组分和气体串入;
四是定期检查消防泡沫阀门和管线、避免消防水泄漏进入储罐;
五是尽量活罐操作,长期不使用的罐尽量保持低液位,在重新进油时一定要缓慢接收;
六是管线检修、吹扫后重新投用,必须要脱水干净,有条件的还要甩一定量的油头后再引油进罐。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