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用语日新月异,分类看待精准规范

网络用语日新月异,分类看待精准规范

首页休闲益智成语么么答更新时间:2024-04-26

自接入互联网以来,汉语网络语言也产生独具风格的表达形式,特别是大量的“不规范用语”不仅为学界所关注,也受到了社会及管理部门的关切。最近我们对近三年网络用语作了一定规模的抽样调查,共得到不规范用例645个。经过分析,对网络用语的类型、功能等获得了许多新认识,对它们的规范也有了新看法和建议。

网络用语中的不规范既有属于普通语病的,如“有事电我”“住他们早日凯旋!”等,但更多的是因特定目的而采用的形式变异词句,如1314(一生一世)、造(知道)、好哒(好的)等等。前者有53例,占8%,该类“普通违规”属无意而用的硬伤,为规范对象。另外一大类可看作“特殊违规”,有592例,占92%。

分析发现,“特殊违规”类网络用语在功能上可以看作两种:一种是侧重于内容创新的词句,如内卷、懂王、我酸了等等。这类网语有101个,占特殊违规例的17%。它们可以看作对日常词语的补充,可以接受甚至鼓励。另一种则是侧重于形式新异的词语,共有491个,占83%。该类违规数量大,形式多样,是最被关注、批评也最多的对象。根据功能,它们可划为下面三小类:其中多数是纯粹追求形式新异以求娱乐的,如886、YYDS等等,炫技成分居多。还有一些是故意卖萌逗乐的,如么么哒、小公举、我好怕怕等。显然,该类词语可看作年轻网民的语言游戏,有特定的语境匹配,不妨宽容对待。这类数量不少,有251个,占特殊违规的42%。

还有相当数量是为了规避某种限制而使用的社会类规避用语,有特定的语境支持,可视作特定修辞手段,多数会随着生态改变而发生变化。一些平台如新浪微博、哔哩哔哩等也曾出台办法,提倡不使用错别字、同音词等手段的网语,效果有待观察。另有就是社会文明类规避词语,如戾词脏话及其变异形式。在一些网聊、回帖甚至时文中也可见到。毫无疑问它们是不应该使用的,无论是前网络时代,还是互联网上,都属规范对象(除非特定需要而引用)。 新华社曾公布的“禁用词”就将它们定性为“不文明词语”。这类词语共有181个,约占特殊违规的31%。

在特殊违规用语中,还有一种特别值得关注,即在一些商业平台上的聊天、直播等活动中出现的规避性用语,引起平台内甚至社会的关注。如w(万)、py(便宜)、浮力(福利)、麦货(卖货)等等。该类有59个,占特殊违规的10%。

为了维持网络环境的规范、清朗,有的平台先后出台了一些改进规定。如抖音在今年7月两次发布《抖音关于创作规范表达的说明》,专门对平台上高频使用的违规词语进行了梳理,以《平台倡议规范用语》的形式发布了两个词表,将“规范用语”和“变体表达”作对比,共列举了100个词语作案例说明。该平台还推出新举措,测试新功能“发文助手”,使得网民在实际交流中能得到相对及时并有针对性的提示和处理。调查表明,这些措施初见成效,该类形式有所降低。从专业角度看,这类违规形式的功利效应会逐渐衰减,很可能转化为一种更多娱乐性质的变异表达。当然,对有色情及暴力等违法性质的用例也要及时处理,如QQ安全中心在今年8月发布《QQ小世界净化社区生态打击公示》,陆续在这个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对明显或严重的予以封号。

总体看来,近期网络语言文字应用上的违规现象类型多,功能强,既有互联网本身的硬件软件的支持,与汉语言文字自身潜质也有关,更反映了年轻网民为主体的冲浪者的智慧、审美趣味等。毫无疑问,普通违规是应该避免的。特殊违规用例绝大多数作为修辞现象,可灵活看待:形意俱佳的新词应该鼓励;侧重情趣娱乐的新异形式不妨宽容以待,它们也有自己特定的适用对象和环境;不文明词语应该最大程度地不用;社会规避用例可随着社会生态而变化,纯商业性规避随着平台规则的明晰,用例正逐渐减少,有娱乐性加强的趋势,但对有违公序良俗的违规也应该及时规范和处理,以确保网络空间文明、健康。(池昌海,系浙江省语言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

来源: 光明网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