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机关文稿千万小心这11个“坑”,否则就会犯不应该的低级错误

撰写机关文稿千万小心这11个“坑”,否则就会犯不应该的低级错误

首页休闲益智成语小剑剑2更新时间:2024-07-30

​好的公文是深邃思想与精美语言的统一。语言是一切写作的基础。公文语言是公文写作的基础,能否完整准确地表达制文意图,进而充分发挥公文的特有作用,除观点正确、结构的合理、材料的恰当等,还很大程度取决与它的表现形式---公文语言。

一句公文语言,无论是语法修辞行的问题,还是风格色彩方面的毛病,都会使文件的内容难以圆满表达,甚至会带来不良后果。大家知道,语言结构的规则虽然不完全等于形成逻辑,但所表达的内容却要符合形式逻辑的要求。公文讲述的道理,应从各个角度都无懈可击,才有说服力,也好贯彻执行。写作中,需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一、概念要准确

概念不准确,所要表达的内容就会必然不清晰,甚至会造成混乱。概念不准确反映了作者思考问题不够严密。因此,下笔前要仔细推敲所用“概念”。

⒈概念交叉。例如:“利用海水,节约清水”。“海水”是以水存在的地方分类,“清水”是以水的清浊程度来分类。“清水”不等于“淡水”,“海水”也可以是清的,而“淡水”也不全是清的,河水也有浊的。这里仅几个字就出现了概念交叉的毛病。

再如:“动员青年、团员、妇女和老人……”“团员”不是“青年”吗?“青年”中没有“妇女”吗?“妇女”不可以是“团员”吗?而“老人”就只是“男人”吗?这样使用概念实在叫人无法区分。

⒉概念不清。例如:“现将常委作如下分工:……常委李XX专门抓机关党的建设,不作分工。”“抓机关党的建设”已经是给李XX分配工作,怎么说“不作分工”呢?“分工”又是指的什么呢?很难让人清楚。

⒊概念包容。例如:“向在场的各级领导和全体干部战士表示亲切的问候。”“在场的全体干部战士”不包括“在场的各级领导”吗?“各级领导”不过是领导干部,领导干部也是干部,当然包括在“全体干部”之内了。

再如:“动员全站干部战士搞好营区的植树绿化。”“绿化”包括了“植树”,如果要植树,不种花草,可删去“绿化”;如果又植树又种花草,可删去“植树”。如果又植树又种花草,但强调植树。可写成“要搞好……绿化,特别是植树。”

二、措词要恰当

语言难,最根本的就是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妥帖恰当、用得其所。这实际是讲驾驭语言的能力。实际上,语言的准确并不难,凡符合事物本来面目的语言,就是准确的语言。用文章进行交际或交流思想,必须首先学习准确地、简练地、晓畅地使用语言,使自己的文章不但写得对,人家看得懂,而且要写得好,人家愿意看。

读了下面几段文字,我们会有何感想?

①“严禁触摸电线,5万伏电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写于某电厂门口)

②“热烈欢迎人大代表来我校明察暗访”(写于某校标语)

③“不要乱动”(写于某专家疗养院楼道控电盒)

④“闲人免进”(写于许多办公室门上)

例句①:人都死了,还法办谁?例句②:人大代表又不是贼人,何必要“明察暗访”?例句③:让专家们“不要乱动”,未免太失礼貌。例句④:哪些人是“闲人”?你的办公室就那么神圣?一副官僚作风,高高在上。

如果改动一下:①可改为“5万伏高压,触者致命”;②中的“明察暗访”可改为“视察”;③可改为“有电,危险!有事请拨(某电话)”;④可改为“有事请进”(潜台词是没有事就不要进来)。同样的告知效果,人们看后心情要好得多。这些,说到底是用词准确问题。

社会用词如此,撰写公文应更为严格。任何语言,只有在准确的基础上,才能谈简练、生动。而准确的语言不仅取决于思想内容的正确与否,还取决于选词是否妥当,造句是否符合大家说话的共同习惯。

用词恰当,还需要对字意、词意准确把握。比如,“热烈欢迎将士们凯旋归来”这句话,初看似乎没有问题,但仔细分析有明显问题:凯,是胜利的意思;旋,就是归来;凯旋,就是胜利归来;“凯旋归来”,就是“归来归来”,当然有问题。应改为“热烈欢迎将士们凯旋”。

撰写机关公文,要大量用到各方面的军语,军语有许多专用词语,每个词语都有特定含义,在使用时,我们应准确把握其含义之后再用,否则在文章中就会发生不必要的歧义甚至错误。

三、指谓要明了

从哪一方面展开论述,就要始终从这一方面去说,不能中途变了方向,开始这么说,后来又那么说,让人不知到底在说什么,越看越糊涂。常见问题有以下三种:

⒈主动变被动。例如:“凡个人、单位安装卫星接收天线,应按本规定办理申请、审查、批准手续。”“个人、单位安装卫星接收天线”,只能办申请手续。“审查、批准手续”则不是“安装”的人或单位的事了,而是有权审批的机关。一句话中就使被动变主动了,怎能叫人不糊涂。

再如:“对少数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严重以权谋私、损公肥私及其他违法乱纪问题,在整党中必须查清核实,退出非法所得”则应该是被“查清”的,中途换了一个主动者,应改为“追回非法所得”。

⒉对象被改变。例如:“上述考生参加全国统一招生,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考生”参加的应该是“考试”,怎么变成了“招生”?“录取”是学校的事,也不是考生能办到的。一句话中表述的对象变了两次。

⒊指向正相反。例如:“提高商品价格一倍,再作六折出售,转嫁群众负担,牟取非法利润。”高价出售商品怎么能“转嫁群众负担”?恰恰相反,将负担转嫁群众了。

四、前后要统一

前边说的与后边说的不一致,甚至正相反。文件的意思表达极不准确,执行者也就束手无策。

⒈前后不一。例如:“受灾地区居民所需的食品,基本上保证了供应。”“保证了”就是完全做到了。而“基本上”则是大部分做到了,到底是“基本上”还是“保证了”?

再如:“绝大多数连队都按规定时间完成了任务,没有一个连队超过规定的时间。”既然“没有一个连队超过规定的时间”,那就是所有连队都按规定时间完成了任务,而不是绝大多数。

⒉相互否定。例如:“对于虽不是破坏经济的罪犯,但确实扰乱市场管理,已经触犯刑律者,……”前面说“不是… …罪犯”,后边又说“已经触犯刑律”,不是罪犯,就是没有触犯刑律,若已经触犯刑律,就是罪犯,前边否定后边,后边否定前边,到底是什么无法确定。

五、概括要严谨

表述的内容不能归纳或概括在作者提出的概念之中,就会出现语言的上逻辑错误。

⒈不够贴切。例如:“官兵创造了多种学习科技知识的方式:书本上学、网络上学、实践中学……”“创造”当然是新出现的了,可是“书本上学”是不能算“创造”的,自有“书本”以来,人们就在采取“书本上学”的方式了,用“创造”来概括这样的方式是不贴切的。

⒉包含不尽。例如:“当前高原官兵生活存在一些问题:部分连队的饮用水条件较差;一些单位仍有公款吃喝现象。”“部分连队的饮用水条件较差”是高原官兵生活存在的问题。但“公款吃喝”怎么能算官兵生活存在的问题呢?它超出了这个概念的范围。

六、表达要周密

文字表达必须周密,如果有漏洞或有毛病,就不能使道理立住脚,也不能说服人。先看看下面的例子:

⒈漏洞。例如:“新配备的干部具有大学以上的文化程度,以加速实现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大学以上的文化程度”可以促进“知识化”,或者也能促进“专业化”,但与“年轻化”没有必然联系,与“革命化”就更难扯得上。

⒉离题。例如:“对党员的组织处理,要依据有关规定,严格按照组织手续和法律程序进行。”“对党员的组织处理”,为什么还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呢?如果党员触犯法律,就不是“对党员的组织处理”的事情了。

⒊不通。例如:“维护和改善生态平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维护”“生态平衡”是对的,可“改善”“生态平衡”就讲不通了。既然“平衡”了,为什么还要去“改善”,难道是想使它不平衡?再如:“我们要下决心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是没问题的,但“向实践学习”就不通了。自己操作就是实践,总不能说向自己学习吧?作者意思是说在“实践中学习”。

⒋不符。例如:“农业生产已从百年不遇洪水的严重摧残下逐步得到恢复,并有了大的发展。”“从……的摧残下”怎会“得到恢复……发展”呢?“恢复”和“发展”不是“从摧残下”,而是“从……摧残下摆脱出来后”。

周密,还体现对语法的把握上。语法,就是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等。语法是对语言的一种规定,它既反映着语言结构的规律性,也是对人类千百年来语言运用的科学总结。

语法严密,主要是要把话讲完整,符合语法要求。如果留心,在公文中经常会有一些断句残句或搭配不当的句子。比如,像“采取… …方法”,“运用… …战法”这样的基本结构,经常把后面的宾语忘掉,尽管读者也能“猜”出作者的意图,但这是一种很不好的行文习惯。有时,可能是作者根本没有这方面的常识或意识。

带语法病的句子,在公文中还经常发现很多,比如,“围绕‘能力建设’为主题”。这个意境有两种表述方法:一个是“围绕… …主题”;一个是“以… …为主题”。原文中的“为”字,应当改为“这个”或“这一”,句子就通顺了。这些问题,主要是作者语法意识不强或语法知识不扎实。

有些同志讲,语法是在自然语言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用汉字写文章,写后读起来通顺就算符合了语法,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问题是,有的文章明明很多地方不符合语法要求,或缺少成分,或搭配不当,但作者个人读起来却感到很“通顺”。这多半是不去或不会用语法常识去检查句子。

诚然,不懂语法也能把话讲通,但这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耳濡目染自然形成的,而在语法运用上却是不自觉的。即使说对了,不知对在哪里;说错了,或不能发觉,或不知错在哪里,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一种“感觉”。

应当说,在多数情况下,通顺与合乎语法要求是一致的。仔细分析可发现,不通顺的文章基本都有语法错误,而有语法错误的句子,肯定是不通顺的。倘若我们有一个好的思想,但反映思想的公文却病句连篇,那岂不糟蹋了一个闪光的思想?

消灭语法错误,关键要按语法要求下功夫修改。当我们组织句子或修改文章时,对有疑问的句子,一定要自觉地用语法这把尺子去比照一下。比如,一个句子,主、谓、宾搭配是否得当?句子成分是否齐全?定语、状语运用是否恰当?补语是否缺失?一个很长的句子,是否缺少某一语法成分?一个多重复句,各分句组织得是否完整?关联词使用得是否准确?各句子不同成分的用词是否搭配?等等。

这方面的规则,一般语法书上都讲得很明确,如果没有把握去鉴别这些问题,应当去看一看这方面的书籍。缺少这一课的,一定要补上,真正学会自己诊断文章的用词和句子,把不自觉变成自觉,把感觉变成理性,使自己能自觉地、有意识地把话说好,把句子组织得规范而有条理。要养成一种习惯:当我们把单词组成句子的时候,要时刻接受语法的支配和约束;当写完一篇文章的时候,在认真推究一下句子的正误,感到找不出问题时再呈送

七、用语要规范

首先,要使用规范字词。在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同义异形词,使用时要引起注意。这也是一种修养。国家语言文学委员要求,正式出版物统一使用首选词形。这一点,有些同志不太注意,很容易出现不规范的现象,我们应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修养。

其次,要使用规范的语言。语言科学性的实质是它的准确性。中国的词汇非常丰富,有的词同义词很多,在文学作品里,特意使用一些老百姓的口头语言,或使用一些比喻等修辞手段,有时可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但写公文一般应选用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这一点与文学作品有很大不同。公文用语是一门很严谨的科学,写公文首先要准确使用军语,不注意这一点,提出的概念或对策策略,读者就把握不住。

例1:关于近战的一段表述:

“所谓近战,就是拉住敌人的裤腰带打”… …“各攻击部队展开后,要发扬勇猛顽强的战斗精神,敢于‘拉住敌人的裤腰带’,快速将敌置于死地……”

“拉住敌人的裤腰带”,不仅过于口语化,更重要的是,读者很难把握它的科学含义。两支交战的部队,哪里是敌人的“裤腰带”?作战时知道什么程度就算“拉住敌人的裤腰带”了?没有一个确切的含义,因而也就不可能准确回答近战的方法。

在这篇文章里,这个充其量只能形容或鼓动一种精神,但不能用于表达行动方式。在*部队的军事公文中还经常看到“击脑”、“挖眼”、“制躯”、“断血”之类的文字,看上去不是在研究作战,而是在开屠宰场。

例2:“打敌大型舰艇编队”的策略一文,三个小题是:

①往瞎里打……

②往瘸里打……

③往死里打……

几个“往… …里打”,观点很直白,也很有气势,但过于通俗了。在战争中,敌人的“瞎”和“瘸”也不好把握。最主要的是,对你这个“瞎”和“瘸”,全军没有统一的定义,怎么学习你这个战法? 怎么把握你这个作战目标?

类似这样的语言,在一些不太严格的场合是可以用的,甚至还可能会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但在建议性或指示性的公文里,应当慎重或不用。

例3:对机动发射方法的陈述:

机动发射是指利用类似导弹发射架之类的发射装置从各种机动平台上发射。

“类似… …之类的”表述,虽不影响表意,但过于随意,应当进一步锤炼。

其三,要正确使用缩略语。撰写公文,不免要用到一些缩略语,比如军事训练中的“三化训练”(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训练)。但使用缩略语一定要注意范围。有些缩略语在全国、全军或整个行业中是通用的,甚至上了文件、辞书或教科书,这样的缩略语是可以直接使用的,如“三打三防”、“新‘三打三防’”等。

但有的缩略只是在小范围使用,或只是本单位甚至是在一个材料中。作者自己归纳的缩略语,一般就不能用在正式出版物上,甚至超出同性范围的其他文字材料也不能随便使用,否则,别人不知你讲什么。比如下面这段训练改革的文字:

(二)在“严格、正规、系统、扎实、过硬”上做文章,不断深化训练改革力度。一是在业务指导上,要以正规化训练为牵引,统一训练实施程度、手段和方法,大力提高施训人员的组训水平。二是在组织领导上,要依据法规和制度抓组训、抓指导、抓管理。三是在组织实施上,要以个人训练为突破口,通过组织好教学法集训,加强官兵“三能”、“四新”训练… …“加大‘查’的力度”,主要是坚持‘五查五统一’,及时发现训练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意见… …”

不长一段话,一共用了8个缩略语,不是本单位的人,谁知道你讲的是什么?如果为了表述的方便确需使用新的缩略语,应当在使用之前把缩略语所代表的完整含义交代清楚,并特别注明所使用的缩略语,这个缩略语方可在下文中使用。

八、文字要精练

精,一个是组句用词简约,一个是表述没有“水分”。总的说,就是从一段文字到一篇论文,要能捞出“干货”,能看出一个个掷地有声的思想观点。

组句用词简约往往是一种文字工夫。可以说,精炼是文字运用的最高境界。精炼需要功底,学习写公文,要多揣摩一些好文章,多加强自己的文字修养,久而久之达到老成精炼、意境高远的境界。

明确、准确、精炼,是逐步递进的三种语言境界。在组织语言时,有时明确了、准确了,但并不一定很精炼。比如,“我们打击敌人”这句话,是一个最基本的主、谓、宾结构,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有“我们对敌人进行打击”、“敌人被我们打击”、“我们进行对敌人的打击”等多种表达形式,而正常叙述时,只有“我们打击敌人”这种表达既明确,又准确,还精炼。

明代冯梦龙在其《书犬马事》一文中,曾记述过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遣词造句的一段趣事:

“欧阳公在翰林时,常与同院出游。又奔马毙犬,公曰:‘试书其一事。’一曰:‘有犬卧于道,逸马蹄而*之。’一曰:‘有马逸于街,卧犬遭之而毙。’公曰:‘使子修史,万卷未已也。’曰:‘内翰如何?’公曰:‘逸马*犬于道。’相与一笑。”

欧阳修(公)讲出的“逸马*犬于道”这几个字,把马的形态、动作、加害的对象、地点都交代得很明白、很准确,用字很精准,多一字则赘,少一字则残。这则有趣的故事,形象地表现了欧阳修言简意赅的文风与写作上的炉火纯青的工夫──用字最少,表义很丰。

表述没有“水分”,就是尽量用最少的词语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即追求文章的信息量而不是文字量。要使公文有信息量,重要的是正确认识公文中“信息”的真正含义。

一篇公文中,不是写上去的文字都是信息。从常规意义说,信息是人们不知道的消息。文章的信息量,简单说就是新材料、新智慧、新思想、新文字的拥有量。信息量大的文章,别人读后会有收获感,会觉得很新颖,一句一意、一层一意、一段一意,言之有物,落地有声,言简意赅,废话很少而不是人所共知的材料堆积。

我们应当追求公文更大的信息量而不是单纯看文字量。比如,清代一个文人做过一首闲诗,有一句是“关门闭户掩柴菲”,这句话信息量就很小:“关门”、“闭户”和“掩柴菲”,都是“关门”,说了半天就是个“关门”的信息。

我们写一篇公文,文字量总是有限的,写作时应当在用词组句上尽可能简约,说明问题既可,让有限的文字去承载更多的信息。

九、论述要流畅

公文与文学作品语言特点虽然大相径庭,但在论述上适当讲究一下音韵,关照一下文句的整齐美,比如,在一个句群、意群和几个段落词,或者做小标题时,注意一下句型选择、语句搭配、字词选用、语意关联、意境呼应等,文章节奏就会更加明快,这有助于增强公文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提升文章品味。下面两段文字节奏感就比较好。

一段出自《对信息化条件下战场电磁频谱管理的几点思考》的调查文章:

四是要着力改善管理手段。频谱管理手段是组织实施管理、提高管理能力的重要基础。要根据战场电磁频谱管理实际,着眼可能的发展,正确处理需求与可能、速度与质量、现实与发展的关系,系统设计、分步实施,区分轻重、突出重点,边建边用、建管并举,建立机固(机动与固定监测系统---作者注)结合、重点覆盖和频谱监测系统,基本形成集资源调配、干扰排查和电磁兼容分析于一体的频管系统,解决管理力量不足、手段不多、效率不高、机制不畅以及数据不全等问题,逐步实现由人工管理向自动化、智能化管理转变。

再如,一段出自抓训练落实的研究论文中的文字:

要在抓落实见成效上下工夫。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从实际、实效和实战出发,不提无益于战斗力发展的口号,不出影响战斗力建设的点子,不搞干扰战斗力形成的活动,不摆阻碍战斗力提高的花架子。

第一段,从“正确处理”之后,文字很简练表意很实,句子组织、词语打配合节奏韵律都很好,把本来很专业化的问题,用通俗流畅的文字交代得很清楚。这样的语言值得借鉴。第二段,连续用了四个“不”,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比较明确地阐明了扭转训练中形式主义的决心和措施,既流畅又不空洞,

流畅,还表现在用词自然方面。流畅的文字,肯定是文字自然“流”出,而不是生硬“挤”出或“垒”上去。写公文是如做不到这一点,轻则晦涩,如果有意玩味文字,还会对论述造成破坏。有一则讽刺喜欢卖弄文字者的笑话:

古代一穷秀才,到外面读了几年书,学完回到老家,晚上睡在土坑上,突然感到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遂决定起来驱赶一下。于是就对妻子说:“贤妻,速燃玉灯,为夫被毒虫所袭也。”第一个晚上想对妻子展示一下文采。妻子是农村妇女,听不懂丈夫说的话,让丈夫再说一遍。丈夫继续说:“为夫被毒虫所袭。”妻子还是听不懂。这时,臭虫又咬了一口,丈夫急了,再不咬文嚼字了,高声喊道:“老子被臭虫咬死了,快点灯”!这一下妻子听懂了,在点灯的同时说了一句话:“搞了半天就让点一下油灯,我以为出什么事了。”

故事是讽刺讲话故弄玄虚反而吃苦的,联系到公文写作中,就是要注意:千万不能可以去追求这种所谓的“文采”,一定要从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入手,让语言真正为表达思想服务,让思想推着语言走。

有些论文,作者基本没有自己的思想,单单读起来也比较顺畅,仔细研读,这种论文基本使用一些自己认为很通顺的材料拼起来的,只有阅读上的流畅,没有自己的思想亮点,这样的文章是没有灵魂的文章,文字再靓也没有味道。特别是有些空话、套话,往往都很流畅,但没有自己的见解。

比如在写总结报告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开头:“在基地党委、首长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基地机关的科学指导和热情帮助下,在全站官兵的共同努力下,在某领导的亲自指挥下……”这不但造成了公文的冗长,也降低了公文的使用效力。这样的语言“没错但也没用”,就会让人反感。

十、行文要稳健

行文稳健,就是成竹在胸,丝丝入扣,每讲一句话,都要言之有物、剑剑中的,不打擦边球,不虚用漂浮的文词,不能像写抒情散文那样。这样的句子看起来很华丽,但带给读者的思想信息往往却很小,甚至给人一种以虚幻的、肤浅的感觉。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优胜劣汰”作为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科学准则,在地球生命演绎过程中得以充分证明,并为人们所感受。但在人类波澜壮阔的战争历史中,由于战争本身的特殊性,使得“优胜劣汰”这一战争规律屡屡为“以劣胜优”这一逆定律所打破。也正是由于这两条逆否定律的相互转换,为人类战争史谱写了绚丽多彩的光辉篇章。当人类战争发展到信息战争的时候,这两条逆否定律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又有了新的发展。

这段文字看上去很“花”,但没有把要讲的东西清清楚楚地归纳出来。除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优胜劣汰”不是战争定律;至于“波澜壮阔”、“绚丽多彩”、“光辉篇章”、“逆定律”、“逆否定律”等,对于论述观点更没有什么关系。

“以劣优胜”的准确含义是“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只是指装备的优劣,不是指军队整体的优劣。因此“优胜劣汰”与“以劣胜优”也不构成逆否定律,这暴露了知识上的缺陷。

最后一句看上去好像是要讲“发展”,但两个“定律”“互相转换”和发展有什么必然联系?显然,这样的文字无助于准确表达文章的思想。

十一、格式要标准

第一次以国家标准颁布执行的《军队机关公文格式》(以下简称新《格式》)于2006年1月1日在全军团以上机关开始施行。撰写公文时,有关要素一定要符合新《格式》规定。需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有三种常见错误:

⒈层次序号使用不当。公文正文最多设四层小标题:第一层用“一”、“二”、“三”……;第二层用“(一)”、“(二)”、“(三)”……;第三层用“⒈”、“⒉”、“⒊”……;第四层用“⑴”、“⑵”、“⑶”……。分别依次顺序编排,第一层用黑体,第二层用楷体,用三、四层用仿宋体,层次序号不能随意跳跃使用。

序号及之后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则兼示例):

一、汉字大写序号后面用顿号

(一)括弧大写序号后面不用其他点号

1.阿拉伯数字序号后面用齐底线黑点

⑴括弧阿拉伯数字序号后不用其他点号

第一,第次序号后面用逗号(第次序号引领的标题一般不单独成段,后面直接跟正文)。

第二,……

⒉段旨句后标点失范。这类错误一般表现为本应无标点却有标点,或者本应有标点却无标点。规范的用法应当视具体情况而定:

⑴公文题目中间使用顿号“、”或逗号“,”时,标点符号不应出现,而用空格代替。如:《抓好风气建设 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联合封锁 外围聚歼 分区制敌》。

⑵正文中独立成行的标题后面不用标点,如果并非单列一行而是阐述紧随其后,则应在标题后面标注句号。

请看下面的示例。独立成行的标题后面不用标点:

一、强化观念重人才

未来信息化战争不分地域时空,高素质人才将逐渐成为未来局部战争中战斗力地主导因素,XX部队也必须着眼未来战争强化人才观念……

标题后面紧随阐述要标注句号:

一、强化观念重人才。未来信息化战争不分地域时空,高素质人才将逐渐成为未来局部战争中战斗力地主导因素,XX部队也必须着眼未来战争强化人才观念……

⒊公文结语位置有误。公文一般都有结语,如“特此通知”、“特此报告”、“请予审批”、“妥否,请批示”等等,我们常常看到它们紧随正文主体出现,没有提行,这是不规范的用法,按照新格式规定,这些结语应在公文主体之后提行另起。

以上讲述了公文写作中应把握的基本准则,列举了大量的常见错误,这些都是我们机关参谋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文字基本功。我们在公文写作过程中必须仔细推敲,千斟万酌,才能写出高质量的公文,准确圆满地表达制文意图以利于贯彻执行。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