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中的不少阅读篇目是某本书中的节选,课下注释中常有这样的说明:有删改,题目是编者加的等。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抓住题目的变化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使他们走向文本的更深处。
九年级上册的《孤独之旅》一文,节选自《草房子》一书的第八章,题目是《红门(二)》。“红门”,是杜小康家家境最厚实的一个标志物,在这一章中,曹文轩主要写的是杜小康家家境的“一落千丈”。
课文节选部分的内容,写的是杜小康在家境“跌落到另一番境地”之后,跟随父亲到300里外的大芦荡去放鸭的经历。曹文轩给这段文字另拟题为“孤独之旅”,是非常精准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题目,我首先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重点感知杜小康放鸭途中的“孤独”。
在陌生的环境中,在人烟稀少的大芦荡,孤独感是必然的。但这种孤独感,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漠的。
在感知了杜小康的孤独之后,我引导学生在小说的相关语段中去捕捉他的心理历程。杜小康由先前的“茫然和恐惧”,而变得“不会再突然地恐慌起来”。
根据杜小康心理上的这一变化,我设计了这样一项教学活动:把“孤独之旅”这一题目改换一下,还可以说成是杜小康的“______之旅”呢?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成长”这个词。而“少年成长”正是这个小说单元的主题,也是学生在中学时代要面对的一项最为重要的人生课题。
《孤独之旅》一文中有一个过渡段,是第35段:“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这句话引出了小说的高潮情节:暴风雨中找鸭子。这一情节,也更好地体现了杜小康的成长。
在引导学生洞察体现杜小康成长的一个个细节之后,我要求学生在前面“成长之旅”这一题目的基础上,再进行拟题,将杜小康成长的具体因素加进去。
为了更聚焦他们的思维,我给他们做了一个示例:在暴风雨中成长。要求他们另找一个合适的词来替换“暴风雨”。学生给出了如下词语:磨难、逆境、挫折等。
这个提炼的过程,就使得学生对于杜小康,对于成长,有了更明晰的认识和解读。
从整本小说《草房子》中的原题“红门”,到曹文轩所拟的“孤独之旅”,再到课堂上生成的“成长之旅”、“在暴风雨中成长”等,我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入地走进了人物。
在这四个题目渐次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时候,再次纵观全文,学生还是比较倾向于“孤独之旅”。
这个题目揭示了杜小康在这一旅程中的心理感受,他的成长,促进他成长的最关键因素等,都蕴含在具体的情节中,比直白地显示在题目里更加耐人寻味。而且题目中的“孤独”,又是一个多么能撩拨起读者情感的一个词,也定下了小说的感情基调。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我们洞察文本的一扇窗口。节选文的原题,选入课本时的题目,还有学习课文时学生根据具体情节新拟的题目,学生在进行提炼、深入理解和比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走向了文本的深处。
文章作者:芝兰,原名孙改芝。省级骨干教师、市级名师工作室导师。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