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着儿子去摩旅4
吃过午饭,我们父子俩带了点水跟水果就开着我的UY出发了。今天我们去温州泽雅景区看制纸。去泽雅,我选择了从青田小口进,过麻宅跟五凤垟,最后到泽雅这条山路。
从小口到麻宅全是上坡的山路,路程为五公里。也就十来分钟的事情。当路的左手边看到成片的毛竹林时,我对儿子说:“儿子,看到毛竹了,那么我们离村子就近了。”他反问道:“为什么呢?”“因为,毛竹都是人们种的呀,后来它们就自己大量的生长,笋生竹,竹生笋就有了这么多的竹子了,最后都成竹海了呀。”“哦,原来是这样呀。”如今的麻宅村比起十多年前的样子不知道漂亮多少。村口中间的那两棵雌雄红豆杉依然在,雌树上还结了大量的红色果子。树高,所以摘不到,要是能摘到,我定会摘几粒给儿子偿偿。公路左手边有条小溪,现在是枯水期,溪里面水量很少。溪边上有几个年青人在那里烧烤,听口音是温州人,我估计他们是从泽雅那边过来的,他们走的路线刚好与我相反。
过了麻宅再爬四公里的山路就到温州的五风垟乡,它跟青田交界属丘陵盆地地貌,村子里现在新房盖得很多,都是那种别墅型的,但多数都大门紧闭。村内很少看到人,见几只鸡鸭在稻田内觅食。
从五风垟乡到泽雅的公路是柏油路,路上车辆时常有见,以电车居多。村子稀稀落落分布在道路两侧,以下坎为多。路过一个只有五六户人家的村子时,看见一户人家院外有二棵柿子树顶上挂满了红柿子,树顶上的柿子在蓝天映衬下特别显红。院内全是散落一地的农具跟家庭日用品,应是好久没打理了吧。我拿手机在拍照时,屋内出来一位农家妇人,约70多岁,脸上被紫外线照得通红,红中也掺着些黑斑。见我俩来看柿子,于是很是热情地打开院门让我们进去。进去后才发现,原来院内比我在外头看到的更凌乱些。院内唯一干净且整齐的是几片簟上晒着的番薯枣。我说道:“这些番薯枣真漂亮,肯定很好吃吧”她回答道:“我家的番薯枣是无公害的,每根都很甜,卖二十元一斤。”我一听价格不便宜,就没有再接着问下去。其实我喜爱的是他们家高高挂着的柿子,也许是她看出了我的心思,便从屋内拿出二个熟透的大柿子,递到我手上说道:“这二个给你们”我不客气的接过大柿子,连忙说道:“哦,真是太谢谢你了。”剥开薄皮,咬下一口,糯甜之感充斥着味觉,嘴里满是饮食后的幸福感。我儿子吃了几口,他感觉不对他口味,又还把衣襟部弄脏。索性就将吃剩下的给了我,我喜欢吃甜,更喜欢柿子的味道,几大口吮吸之后,整个柿子变得干瘪。随手扔到院外的田地里。引来几只放山鸡来争食。
我吃完柿子后才发现,嘴边,手上全是柿子的汁液,洗净后跟这位热心的老妇人道别。看了柿子树,也吃了大红柿子就该去泽雅了。其实,这次去泽雅玩,我没有做足功课,因为以前去过一次,那是十多年前的事情。记忆里还有些对泽雅的印象,那里有好吃的煎豆腐,那里有漂流,当然最为关键的是那里有制纸的作坊。
摩托车顺着山路一直往下,也没有开导航,我们就糊里糊涂地到了一个很商业化的地方,这个地方当时也没有看叫什么村,后来才在地图上知道,这个村叫石桥村,算是泽雅景区里较为热闹的一个商业区吧。沿路摆着当地农村土货,有南瓜,有菜干,也有柚子跟红美人(桔子)……商业区游人如织,来游玩的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有些是骑摩托车来的,有些是骑着公路车的,更有甚者是徒步走进来的,但大部分是开车过来的。后疫情时代,大家对出游的方式发现了很大的改变,就今年来讲,公路车的销售比去年猛增了300%之多。绿色、低碳之风正在年轻人当中兴起。这是好事。
下车问才知道,制纸的地方离这里还有些路程,在泽雅水库大坝右手边进去的几个村子里。因时间已是下午14:30后了,于是我们没有太多的休息时间,只是转了一小圈后又上路了。当开到一个叫横垟村的地方时,看到小溪边有一排的小屋,每个小屋内都有二个容积相当的大水池,水池中间有隔墙隔开。只见有间小屋内有个妇人正用竹帘在捞水制纸。
停好摩托车,向小屋走去。只见妇人弯着腰,娴熟地将竹帘在混浊的池里朝自身方向捞起混水,水随帘子滴沥而下,等水沥完之后,她又将竹帘往正前方伸到池里,再将帘子里的水沥完后,最后伸出左手,拿池上的一根小黄竹垫在帘下。一气呵成,没有丝毫停顿。每制一张纸那根小黄竹就要来去一回,那根小黄竹经她手早已经包上岁月的浆水。
竹帘在她手上一来一去之间,帘上面已有一层薄薄的纸浆。她还得将帘上的纸浆倒扣在右手边已经叠好的一大头纸浆上。层层叠叠,她右手边的纸浆已有1米多高,这是她今天一天的劳动成果,也是她今天一天的收入。叠在那里的纸软塌塌、湿漉漉,其实它们还不能称得上纸。听她讲,我们现在看到的“纸”的含水量很多,还得将水分压去,压好后用刀切割,再进行分纸,最后将其晾晒。这样一张纸才算做好。泽雅的纸,不是我们所见的办公以及学习用纸,这里的纸叫屏纸,是用来折金元宝用在白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