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或是香港的优秀枪战片中,文革前十七年老的战斗片中,对于作为重要道具的枪,那是玩的特别的精练老道,看上去不由你不赞佩其敬业精神。但我国今天的情况却正相反,改开以来绝大多数影视中,那些油头粉面的戏子们,却似乎对枪特别的不屑,别说精熟了,甚至连最最基本的常识都不懂。就说这毛瑟手枪的使用吧,就存在着太多太明显的错误。
毛瑟手枪,在中国叫盒子炮、驳壳枪等,只要是反映旧中国的影视,你是没法不表现它的,因为它对于旧中国的战场来说,就和左轮对于西部开发一样,太普遍太普遍了。这么说吧,不管是德国造,还是西班牙造,百分之七八十都卖给了中国,还不说中国自己仿造的了。换句话,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也好、民团也好,什么枪都缺,唯独不缺的就是盒子炮。
既然民国军事史上,盒子炮占居了重要一角,那么在反映这段历史的影视中,自然也更加占居了重要的一角,所以对于盒子炮如何使用,便有必要进行一番科普了。
毛瑟手枪本来枪身就长于其他手枪,其作枪套使用的木盒子还有一个作用,即结合到枪尾作枪托抵肩。这样结合后的毛瑟手枪,就很像一支卡宾枪了,如果是M712型快慢机手枪,再装上20发的弹夹的话,全枪就更像一支冲锋枪了。
图001 结合木制枪盒作枪托后的毛瑟手枪
中国引进毛瑟手枪,在正规军队中,就是将其当作卡宾枪使用的,因而其射击教范也颇多按步枪射击要领给予规范。
比如据枪,教范规定:“枪在上把(装于木盒之一端)时,其据枪法,无论在何种姿势,其要领均与步枪同,所要求者,身体须稳固自然,枪宜确实着肩。”
比如瞄准,教范规定:“手枪瞄准之要领与步枪同,无论上把与否,射手须将枪向上下及左右瞄准,以瞄准线指向瞄准点,使准门之上部水平,而适中之,准星位于照门之中央。”
比如击发,教范规定:“手枪之击发与步枪同,其要领则在沉着静气,眼心指之一致,其动作以食指中节先扣第一段,迨导瞄准线于瞄准点时,则停止呼吸,徐徐扣引第二段,以行击发。”
在正规军队中,毛瑟手枪都是要结合上木制枪盒使用的,如图:
图002 淞沪抗战时守卫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使用的毛瑟手枪
图003 坚持敌后的新四军使用的毛瑟手枪
老的优秀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中,在描写打入匪窟的杨子荣借座山雕用演习试探时,使用大肚匣子向扮作小分队的土匪射击,有这样的描写:“他把大肚匣子上上了把,点射两发,把快慢机一拨,嘟……一梭子,子弹雨点似的落在几个黑影周围,翻起几点雪尘。”
作者曲波是一名老兵,熟知各种武器的使用,他这段描写,便是毛瑟手枪正确的使用方法。不过在这段描写中,“点射”二字与今天的军语意思不同,他这里所说的点射,不是今天我军军语中的点射。今天我军军语中的点射,指的就是连发,而小说中所说的点射,则是单发射击的意思。
盒子炮是抗战的敌后军民最喜爱也是用的很多的武器。因在敌后那样的环境中作战,为便于隐藏,枪手们多数并不携带那硕大的木头盒子,没有木头盒子作枪托抵肩,按射击教范来说,这时的盒子炮使用就和其他手枪没两样了。
如果按教范说,如果在别的国家,也就真的没两样,但在中国又不同,中国人是将毛瑟手枪玩出神了的国家,许多行伍军人、游击队员、绿林豪杰,根本不看准星表尺,而全凭手感,就能扬手打断电话线,打落空中飞鸟,就如同古代武林侠客们打弹弓、射箭一般。老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右手的盒子炮没有准星,那是有意将准星锉掉了,为什么?一来方便于抽枪,因为游击队员不带木头盒子,枪往往就插在腰带上,没有准星,抽枪更方便;二来也显示枪手的自信,那意思我不用表尺准星,照样说打你右眼不打你左眼。这还真的不是吹的,民初豫西绿林豪杰王天纵给追剿他的官军叫板,说你敢把你的马鞭子举起来,对方刚刚举起马鞭子,王天纵用驳壳枪甩手一枪,那官军的马鞭子应声而断,从而吓退了官军。中原大战后,西北军将领刘树森战败后撤,遇叛军挡路,意图缴枪,刘说哪个敢挡道?说罢用驳壳枪扬手一枪,天空一只倒霉的飞鸟应声坠地,就此吓退了叛军。
以上说的是如何用驳壳枪打单发,若用其连发,按教范规定,那必定要结合上木制的盒套做枪托抵肩射击的,这就和用冲锋枪全无二致,但若没有木头盒子当枪托抵肩时,可怎么办呢?
因为大概年代久远的原因,我们极少能够在影视中看到毛瑟手枪连发射击的,只有根据优秀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新拍的电影《飞虎队》中例外,那里面的二十四响驳壳枪动辄连发,只可惜持枪的姿势是不对的。《飞虎队》中打毛瑟手枪,都不用木头盒子抵肩,只是单手握持,将枪身竖直了,就象我们平常射击教学中打半自动手枪那样打连发,这是与史实不符也是与冲锋手枪的发射特点相悖的。受后坐力的作用,手枪射击时,枪管会有一个向上的跳动,而且这跳动的力很大,单手是很难控制得住的,毛瑟手枪也不例外。如果是半自动射击,每射击一次重复瞄准一次,那么这跳动也没什么大的影响,但要是实施连发就不行了。打连发时,如果按《飞虎队》中那样的打法,那么除第一发外,其余的子弹都将越来越高地打到天上,这也正是外国人不愿意使用毛瑟手枪,特别是不愿意用其进行连发射击的主要原因。中国人使用毛瑟手枪进行连发射击时,如果不结合木头盒子抵肩的话,单手持枪时,是将枪身翻转90度,水平放置,这样连发射击的枪弹,就会借着枪管沿枪身轴线的上跳,很自然地成一个扇面横扫出去。因为长期这样的射击,以至于用惯了毛瑟手枪的枪手们,在进行半自动射击时,也往往采取同样的姿势。这种将枪身翻转90度的打法,在毛瑟手枪大红大紫的年代,是任何一个使用过此枪的人都掌握的一个最最基本的要领。但这种射击法,却从任何的射击教范上都找不到,是国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的一个奇迹。无怪那些老外们惊呼:这么一个伤透了脑筋也没有解决的难题,被中国人轻轻地动了一下手腕,就解决了。
图004 《双枪李向阳》中的李向阳拿枪的姿势,这戏子显然是没拿过枪的
在这点上,仍然是文革前的老电影比较忠实于历史,也与当年的战术动作相一致。比如《南岛风云》中由仲星火饰演的张强这一角色,在掩护炊事员抢粮这场戏中,就曾使用二十响与敌对战。该片对毛瑟手枪使用上的处理是,在远距离上,是将木制的盒套配接于枪把上,卧姿,抵肩,左手握住弹匣,行短点射;当敌人逼近时,则一边向后撤,一边单手持枪并将枪身放平向敌横扫。导演处理的妥贴,演员表演的精练,每看到此,对老影人的敬业精神便生起一种由衷的敬佩。
图005 老电影《南岛风云》剧照,老艺术家仲星火饰演的游击队员用二十响驳壳枪抵肩射击
新电影《飞虎队》中,还有一处不合要求的地方,即动不动就连发,且实施长点射,就跟打重机枪似的。这其实是不合适的。民国时期关于毛瑟手枪的射击教范中明确规定:“手枪之瞄准困难,命中难期精准。故非在最近距离及对浓密之目标,不行连续射击,故通常用单放或点放。”这已经说的十分清楚,因为毛瑟手枪是冲锋手枪,不是微型冲锋枪,和后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主要是作为手枪设计的,一般情况下都是用作半自动射击的,只有在少数极端特殊情况下,比如近距离的遭遇战、室内突袭等场合才实施连发射击。其实,就是冲锋枪,这种长点射的射击方式也不是经常使用的。当然,作为娱乐观众的影视节目,这样打好看,刺激。
说到这想起一部外国片《逃亡雅典娜》。片中男主角将一支毛瑟手枪递给一个对打仗并不在行的魔术师,并对他说,“一枪一枪的打,别象电影中那样哒哒哒、哒哒哒的。”从这句台词中,可以看出人家的敬业和对枪械使用的精通,再联想到我们国内相关的影视,心中不知什么滋味。
驳壳枪在影视中最不忍目睹的、也是最常见的错误,是片中角色手持毛瑟手枪,近距离地对着敌人的脑袋大喊“再动我就开枪了”。可你再看那特写镜头中的盒子炮,大机头(机锤)关闭着,小机头(保险机)也关闭着,这就让人实在无语了。
毛瑟手枪的击发方式为击锤回转式,是必须要打开机锤(旧中国称击铁、大机头)才可以待击的,这是一年级小男孩也都懂得的道理,可今天这些扮演军人的明星们……我真的是服了!不仅是演员,包括摄影、导演在内,都混蛋到一块去了。因为只要他们稍稍地对枪有那么一丁丁点的兴趣,或者只要他们对拍枪战片有那么一丁丁点的敬业,也不会犯下如此错误的。
图005 看他们手中的驳壳枪,有一个能打得响吗?
毛瑟手枪已经退役几十年,今天的导演呀演员呀军事顾问呀什么的,不知道该枪这种独特的射击方式也可以原谅;至于该不该打连发都要打连发的处理方式,为了好看,也是个理由;可你拿枪比划着,却连大小机头都不打开,作为一部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来说,就实在讲不通了。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