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蕴藏冬夏
院线电影的时长一般都在 90 分钟-180 分钟之间,新媒体环境下受传播平台与受众的观影习惯的影响,微电影的时长远不及院线电影,如前文所述,微电影的时长一般在 30 分钟左右。时长缩短的同时也减少了影片的叙事时间,由于篇幅的原因,微电影想要完整的讲述故事,其镜头语言必须精炼。
微电影从其诞生之日起,基本就与影院大屏幕“绝缘”了,微电影的所有特性都是为了适应新媒体的传播环境而出现的,镜头景别的选择与青春题材微电影的播放终端、受众的观影习惯有着紧密的关系,不同于在影院“大银幕”传播的电影,微电影通常是在手机或平板电脑这类小屏幕上进行传播,与电影用大景别镜头转场,交代环境、展现人物关系和人物状态不同,作为在小银幕上传播的视听艺术,微电影在视觉的呈现上为了更好地适应小屏幕,在有限的时长里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多侧重于选取中近特这些小景别镜头。
由上表可以得知,青春题材微电影较少使用远景和全景这样的大景别镜头,镜头景别的选取上多以小景别为主。毕业作品《若漪的夏天》时长 25 分钟,镜头数量为248 个,其中特写镜头 62 个,占比 25%,近景镜头 78 个,占比 31.4%,中景镜头 76个,占比 30.6%,远景和全景镜头共 32 个,只占全片总时长的 13%,而中景镜头、近景镜头和特写镜头数量加起来占全片总时长的 87%,可见在镜头景别的选取上多以中近特等小景别为主。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着重选取小景别镜头来展现人物情绪和心理活动,比如在若漪鼓起勇气对阿湛表白的一场戏中,用近景镜头展现若漪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以此来表现她表白前内心的焦躁与不安。
表白前在房间来回步同时,用特写镜头表现若漪表白时和表白被拒后从手中掉落的手机将若漪表白前的紧张忐忑与表白被拒绝后的伤心与绝望展现的淋漓尽致。
经典的青春题材微电影《老男孩》里,中景镜头数量占比 23%,近景占比 44%,特写占比 16%,而远景和全景镜头的数量加起来只占到全片的 17%,作为最初的青春微电影,其在创作上也注重微观视阙叙事故事的方法,将小景别镜头与“小银幕”巧妙结合在一起。
小景别镜头的运用,拉近了观众与片中人物的距离,使观众能够清晰地感知到剧中人物情绪的变化,也能够在有限地空间里合理的交代环境,呈现视觉丰富画面的同时,讲述吸引观众的精彩故事。
音乐音响烘托气氛影视作品当中的声音可分为人声、音乐和音响这三类。"人声和音乐由字面意思就可以得知其含义,而音响就是影视艺术里除人声和音乐之外所有声音元素的统称。音响是视听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响的出现不仅仅是重复画面里物体所发出的声音,更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手段,它既是影视作品里对视听环境的还原,更是影视创作者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音响有强化情绪的作用,森林里的鸟鸣和小溪流水的声音可以让人感受到林间的宁静;黑夜里独自走在路上身后的脚步声会让人们焦虑、不安、恐惧。这些我们平时常听到的声音加入到影视作品里,能将原本没什么起伏的情绪放大,让观众察觉到情绪的变化。同时音响还具有营造真实氛围、突破时空束缚、参与叙事的作用。
听到汽车的鸣笛声,我们会立刻想到嘈杂的街道:听到呐喊助威的声音,我们会立刻想到正在进比赛的体育场馆;听到打雷的声音,我们会立刻想到下雨。基于人的感知经验,影片里音响的加入可以让观众来判断故事发生的环境与背景,特定的音响结合特定的时空环境,能够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与作品融为一体。
青春题材微电影《田埂上的梦》讲述了一个生长在广西南宁小山村里的孩子卓君追逐舞蹈梦的故事,儿时的他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在随着鸡鸭鹅在田埂上奔跑,直到有一天他在商店的电视机上看到了迈克尔·杰克逊,从那以后迈克尔·杰克逊成了他的偶像,在田野上,在家中无论哪里,只要他有时间就会练习舞蹈,但在村里没有人了解舞蹈,村里的大人不懂他,同龄人欺负他,连小孩子见了他都叫他跳舞的猴子,但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他报名参加了在电视上看到的选秀节目的广告。
最终在节目上大放异彩,赢得了所有人的掌声,影片里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多次出现,从最初的卓君决定练舞,到身边的不理解与嘲笑,最后到在 节目上赢得所有人的认可,每个阶段都有迈克尔·杰克逊音乐的出现,音乐在片中的使用与剧情的发展完美契合,激励剧中人物坚持梦想,另一面强化了坚持梦想的影片主题。
《若漪的夏天》里若漪与阿湛在田间小路打闹完后坐在草地上看书听歌这场戏中,不仅有二人对话的人声和若漪耳机里的音乐这两种声音元素的出现,同时还有自然音响一一蝉鸣的出现,蝉鸣不仅符合本片夏天的季节背景,在这里也放大了若漪焦躁与不安的内心情感,二人在一起的时间是快乐的,但随着高考的临近,与阿湛的分离是不可避免的,此时的若漪一面享受着与阿湛相处的快乐时光,一面却担心与阿湛分别那一天的到来。音响在这里的出现凸显了若漪内心的矛盾,也为之后若漪情绪崩溃做了铺垫。
作为影视作品里最常见的听觉元素,音乐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若漪的夏天》里,若漪与阿湛在家中院子里水枪大战这场戏中,配上了旋律轻快的钢琴曲,轻快的音乐结合二人嬉笑打闹的画面,为观众营造了一个愉快欢乐的氛围。
同时音乐还有表现影片主题思想,奠定影片风格的作用,如片中多次出现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梦中的婚礼》,正如这首曲子的名字,整首曲子给人一种忧伤的感觉,影片的开头与结尾,若漪在钢琴前弹奏这首曲子,献给阿湛和自己,虽然最后没能和阿湛走到最后,但若漪却通过这首曲子实现了自己的幻想,在梦里与阿湛完成了婚礼。片中阿湛送若漪生日礼物之前,若漪也在自己的房间里弹奏这首曲子,在若漪即将喜欢上阿湛的时候,这首曲子的出现,暗喻两人的感情结局,注定二人不能在一起的人物命运。
功能性人物的设置普罗普在《民间故事形态学》中提出:“功能被视为人物的行动,由其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来确定。”“由此可以得出,微电影中人物的功能主要由其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决定。剧中主要人物的角色塑造依托的是剧情的走向,而功能性人物的出现则是为了服务主要人物的,它不直接对剧情有推动作用但却在剧中影响着主要人物,间接推动剧情的发展。
青春题材微电影《老男孩》里,迈克尔·杰克逊 就是影片里的功能性人物,影片里迈克尔·杰克逊并没有作为剧中人物,而是在电视机上以王小帅偶像的形象在影片里出现,迈克尔·杰克逊并没有直接影响剧情的发展,但作为王小帅的精神偶像,他的舞步、歌曲都是年轻时王小帅的奋斗目标,时过境迁,年至中年的王小帅早已放弃了年轻时的梦想,好友肖大宝的到来,让他重新燃气年轻时的梦想,二人结成组合参加选秀比赛,在比赛上表演偶像的经典歌曲与舞步,赢得观众的好评,最终在中年实现年轻时的梦想,作为功能性人物的迈克尔·杰克逊虽未干预影片的叙事,但却间接地影响了剧情的走向。
《若漪的夏天》里,若漪父亲与母亲就是典型的功能性人物,母亲只在若漪的小时候有过一次出场,之后就再没出现过,父亲更是自始至终都没有露过面,始终以二人吵架画外音的方式出现在片中,虽未露面,但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二人第一次出现是若漪上学的早晨,闹铃响起,若漪从睡梦中醒来,此时除了环境音,还有楼下传来的二人吵架的声音,若漪穿好衣服用手紧紧捂住双耳快步跑下楼,可见父母吵架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若漪用手紧紧捂住耳朵父母第二次出现也是在吵架,若漪放学回家,重重的甩开门帘,对着屋内正在吵架的父母大喊:“别吵了!”随后上楼将自己反锁在屋内,恐惧的她不知所措,靠着门发呆。
通过片中父母这两次吵架若漪的反应来看,若漪是一个很没有安全感的女孩,唯一能够让她平静下来的办法就是弹钢琴,缺少父母关怀的她极度渴望可以有所依靠,所以影片的后面若漪喜欢上了关心她的邻家大哥哥阿湛。若漪父母的人物设定是当下很多家庭的缩影,父母间很小的一次争吵都有可能给孩子留下无法消除的心理阴影,就像影片中虽然没有将父母吵架的场景运用镜头展现出来,但同样给若漪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剧中作为“功能性人物”的若漪父母从侧面推动了“主要人物”若漪的情感变化,为后来若漪喜欢上邻家的阿湛哥哥做了合理铺垫。
道具巧推情节发展电影艺术词典这样定义道具:“与电影场景和剧情人物关联的一切物件的总称,按体积可以分为大道具和小道具。”@电影艺术词典里提到的大道具是指在影视作品当中出现的大场景或是搭建的外景,比如古代的集市、太空空间站等。小道具主要指的是与剧中人物发生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小型道具,如帽子、钢笔等。
道具是构成视听艺术的一部分,同时还具有一部分的叙事功能,创造出一个新的场景空间是大道具的作用,将幻想出的场景在影片予以呈现,营造一种真实的艺术氛围。《流浪地球》里的领航员空间站、《武林外传》里的同福客栈、《海上钢琴师》里的弗吉尼亚号豪华游轮。而小道具在影片里更多的是起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象征隐喻等作用。
青春题材微电影《Seth》的男主塞斯是个狂躁的孤独患者,他的身边没有一个人类朋友,唯一的朋友就是他的毛绒玩具克里斯托弗,他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孤独的活着,每天醒来目标就是完成各种琐碎的小事,如梳头、吃玉米、往胳膊上抹乳液、读海报上的字、捡树枝、大庭广众戴发带、喝威士忌喝到清醒、获得亲的认可,获得父亲的认可是他的终极目标,影片里为了听到父亲说爱他,他把刀子架在自己的脖子上,之后为了得到父亲的认可他做了一系列荒诞的事情,把家里杂志上所有人物的头像换成自己,父亲洗澡时潜进浴室只为给父亲递沐浴液,父亲看电视时切换电视的信号播放自己模仿教父的片段,为父亲做一桌玉米宴。
由于片中只有塞斯和父亲两个人物,而且二人基本没有任何交流,为了推动剧情合理的发展下去,导演在影片里把毛绒玩具“人物化”,将其作为男主唯一的朋友,男主可以对着它自言自语.吐露自己的心声,倾诉自己的苦衷。毛绒玩具这个道具的设置巧妙的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并从侧面刻画了塞斯孤独的人物性格。
微电影《若漪的夏天》里也通过对道具的运用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进行象征与隐喻。比如片中道具: 钢琴。影片一开场若漪就在弹钢琴,之后父母吵架若漪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弹钢琴,影片的结尾若漪得知阿湛结婚的消息后也弹奏了一曲《梦中的婚礼》,钢琴作为重要的道具之一,虽然只在片中出现了几次,但每一次都恰到好处的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从侧面刻画了若漪没有安全感的人物形象。
片中最有代表性的道具就是若漪生日阿湛送给她的生日礼物一小玩偶,若漪拿到这个生日礼物后爱不释手,这个礼物的出现使若漪喜欢上了这个关心自己的邻家大哥哥,同时小玩偶也是若漪对阿湛的情感寄托。片中多次出现这个小玩偶,若漪听到阿湛被上海大学录取的消息后便预见两人注定要分开的结局,在房间来回踱步,不知今后该去向何方,不知没了阿湛哥哥的依靠自己如何生活下去,她捧起阿湛送给她的小玩偶,双手来回摸索,把“他”紧紧地抱在胸前,阿湛上大学走后若漪也一直将这个小玩偶带在身边,这个小玩偶对若来说象征着阿湛。
若漪设计的“墙语”小卡片若漪与阿湛是邻居,两个人的房间只有一墙之隔,若漪设计的“墙语”是两人独有的一种交流手段,通过敲墙的方式,与阿湛进行沟通,保有趣味性的同时也能慢慢地增进两人的感情。“墙语”的设计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一种独特的表达爱情的方式。这种类似于游戏的交流方式,背后隐藏着若漪对阿湛的暗恋,虽然若漪很喜欢阿湛,但是她还没有勇气正式的向阿湛表白,“墙语”是若漪喜欢上阿湛后的一种试探.也是正式对阿湛表白前的一种铺垫。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