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道德”作为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汇,它可以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表现。
但什么是道德?谁也看不见,摸不着,它是一个无形且抽象的概念,以往我们对道德的理解,大多是凭借我们感知运动经验和身体经验来完成的。
另外,过去大量的研究也表明:道德作为一种抽象概念可以与众多身体感知运动经验发生隐喻联结。
而目前对道德概念隐喻的研究也已经深入涉及到空间、颜色、重量、气味、脏净等领域,但较少有研究探讨道德概念和正斜之间的隐喻联结。
故研究将从道德概念正斜维度出发,并设计了四个实验对道德概念正斜隐喻联结及其对面孔认知的影响进行探讨。
道德概念正斜隐喻的映射双向性
实验采用启动范式,先对被试进行正斜形状启动,随后进行道德判断。
结果发现正斜形状启动会对道德判断任务产生影响,其在时间上的先后呈现顺序表明,道德概念正斜隐喻联结在目标域向始源域方向映射力量的存在性。
而实验3同样采用启动范式,先对被试进行道德词汇启动,随后进行正斜形状判断,结果表明道德词汇启动会对正斜判断任务产生影响。
表明在该隐喻联结的另一个映射方向上,即始源域向目标域的隐喻映射上存在心理现实性。
因此,道德概念正斜隐喻联结在映射上是双向的,既存在从始源域向目标域方向上的映射,也存在目标域向始源域方向的映射。
虽然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在语言中,我们会习惯性的使用具体的知觉指向物来描述抽象的概念和意象。
因此隐喻联结是单向的,只存在从始源域向目标域方向上的映射。
一些研究也发现,在情绪概念空间隐喻、时间概念空间隐喻、道德概念大小隐喻等诸多领域内,隐喻联结都是单向的。
而知觉符号理论认为更多阐述认知层面的隐喻映射原理,认为隐喻联结在映射上是双向的,一些研究也为其提供了证据支持。
而研究的结果显然符合知觉符号理论的预测,即隐喻联结在映射上具有双向性。但为什么以往的一些研究结果显示隐喻联结在映射上是单向的呢?
Lee和Schwarz认为,隐喻联结可能在生命的早期是单向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是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体验来理解抽象概念并塑造高级认知的。
但当固有的隐喻联结产生后,在不断的使用中产生了脑区间的关联,就必然会发展出双向性。
而对于一些研究所发现的单向性结果,王丛兴等提出的隐喻提取假说对其进行了解释,隐喻在映射上是双向的。
但可能在隐喻的塑造和使用过程中的不同,在两个映射方向上的力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不平衡。
概念隐喻理论在语言学证据基础上对隐喻联结的映射方向性进行的推断,可能并不适用于认知层面的映射关系。
无法发现该映射方向上的隐喻一致性效应,并不能就此说明隐喻是单向的,还可能是该方向上的映射力量较弱从而提取失败导致的。
按照Huang等人的观点,Stroop范式在始源域和目标域的呈现上虽然没有时间上的先后逻辑顺序,但根据其加工特点依然具备映射上的方向性。
在研究的实验1中,目标域作为任务判断域,是在正斜知觉经验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该实验在映射方向上是从目标域指向始源域。
可见,实验1和实验2均能反映道德概念正斜隐喻联结目标域向始源域方向的映射关系。
且两个实验都只发现了道德层面的隐喻联结,而未发现不道德层面的隐喻一致性效应。
而实验3结果显示,在道德概念正斜隐喻联结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方向上,不论是在道德层面,还是不道德层面,都存在明显的隐喻一致性效应。
这充分说明了道德概念正斜隐喻联结在两个映射方向上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隐喻提取假说。
综上所述,道德概念正斜隐喻联结在映射上具有双向性,且在映射力量上具有不平衡性,这支持了知觉符号理论和隐喻提取假说。
道德概念正斜隐喻联结对面孔认知的影响
实验通过呈现中性的人物面孔图片,要求被试对其进行道德评价。
结果发现被试倾向于认为正四边形图片呈现的人物面孔具有更高的道德性,而倾向于认为斜四边形图片呈现的人物面孔具有更高的不道德性。
这表明个体对人物道德性的判断会受到正斜形状感知运动经验的影响,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道德概念正斜隐喻联结能够影响了个体的面孔认知过程。
面孔是我们在社会交往和沟通中的重要线索和信号,对其进行加工和理解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随后的决策与行为。
而具身的隐喻联结会影响到个体对于面孔道德性的加工这一事实,表明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还存在认知上的深刻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个体的社会认知过程。
Zhong等的研究表明清洁行为会降低自我不道德感并增加其亲社会行为,而Ackerman等人发现,重量相关感知运动经验会影响对他人胜任力方面的社会评价。
此外,鲁忠义和贾利宁等的研究也发现,面孔图片出现的垂直空间方位会影响到被试对其进行的道德判断。
如被试会认为垂直方位上方的面孔图片更加道德,而偏向于认为垂直方位下方的面孔图片更加不道德。
这些研究都表明了隐喻联结可能会影响到个体认知和思维层面。
Lakoff和Johnson认为,在有意识的思维之中潜藏着无意识的“隐形之手”,认知是复杂且抽象的。
其中包含着大量无意识的自动化过程,个体的概念系统便根植于这种过程。
隐喻联结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关于身体感知运动经验与抽象概念之间的关联,而是反应了概念系统构建的来源,是高级认知和抽象思维的核心原则。
因此诸如道德概念正斜隐喻联结这些简单的隐喻机制,广泛且深刻的蕴含于个体的认知功能中,塑造了我们的语言与文化。
另一方面,人类在进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与世界的互动都是通过感知运动经验来协调行动的,从而获得生存繁育的优势。
人类个体将过去与世界互动的知觉图解用于抽象思维的构建,过去负责感知运动经验的神经网络或加工机制,会被用来对抽象思维的加工。
随着抽象思维日趋复杂,便会调配诸多的神经加工机制来处理这些高级认知问题,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
隐喻的表征更根本而言是基于具身经验的,而语言经验在时间的进程上晚于这一过程,因此在语言中显现的隐喻在根本上也是认知的核心。
因此,个体在对陌生面孔的加工识别中,就包含着诸多自上而下的基本道德隐喻成分。
通过与世界互动形成的隐喻经验,更快速的帮助我们分析面孔的社会特征与信息,干涉刻板印象的形成过程,影响到我们对面孔道德性的认知。
创新之处
(一)国内暂时只有一篇有关道德概念正斜隐喻的研究,且只讨论了两者之间的心理现实性,对道德概念正斜隐喻映射的方向性暂时还未有人进行探讨。
研究首次针对道德概念正斜隐喻映射的方向性进行探讨,并且得到了道德概念正斜隐喻的映射具有双向性,为概念隐喻映射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争论。
(二)研究首次从社会认知层面探讨了道德概念正斜隐喻对面孔道德认知的影响。
并发现以不同形状呈现的图片会对我们的面孔道德认知产生影响,这个结论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论证了道德概念正斜隐喻在映射力量上具有不平衡性,支持了知觉符号理论和隐喻提取假说。
总结论
(1)道德概念与正斜存在心理现实性,表现出道德与正具有隐喻一致性,不道德与斜具有隐喻一致性。
(2)道德概念正斜隐喻的映射具有双向性,即目标域可以向始源域方向映射始源域也可以向目标域方向映射,但是两个方向上的映射力量不平衡。
(3)道德概念正斜隐喻联结会影响到个体对面孔的道德认知,即当面孔图片以正四边形呈现时相比于以斜四边形呈现。
被试对以正四边形呈现的面孔图片具有更高的道德评价。
当面孔图片以斜四边形呈现时相比于以正四边形呈现,被试对以正斜四边形呈现的面孔图片具有更低的道德评价。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