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代人在20岁出头,都有过“被害妄想症”

每代人在20岁出头,都有过“被害妄想症”

首页休闲益智定时退社更新时间:2024-05-09

当代大学生在走入社会前,有三座大山要翻越:论文,对象,做实习。

论文靠肝,对象看命,至于实习……那简直相当于步入社会这个人间炼狱前先把自己扔火炉上烤一烤做的热身运动。

所以,实习生这个话题在年轻人主导的网络上真是常吵常新。

去年自媒体大V狂怼实习生“要哭回家哭”,宣扬新人就该逆来顺受、啥委屈都要受的价值观,被舆论好一通围剿;

最近又是另一番景象:微博上,一个职场新人姑娘把自己当实习生的心酸经历画成漫画,却也没得到多少体谅。

这个漫画里,画出了实习生入职四五天后的一些扎心细节,很多人觉得很有共鸣:

没有人主动张罗一起吃午饭,自己就被落下了,同事来问也不好意思说一句“下次你们带上我吧”;

点奶茶的时候也没有被一起算进去,自己也不好意思开口;

同事一起上厕所,聊着自己喜欢的爱豆,很想融入但插不进话;

大家没有啥感情上的交流和寒暄,只有前辈对后辈传达要求的公事公办……

想想这个画面,的确是挺局促的,特别是和回到学校后室友的温暖贴心一对比,更显凄凉。

然而,更多的网友却不能认同和理解这种心情——不好意思,社畜的世界里容不下你这么多胡思乱想。

“出来混社会还要自我中心吗,又不是幼儿园有老师来定时发饭发水果。”

“想加入请你主动一点好吗……一句话的事儿一般都不会拒绝的吧,等着别人来喊是怎么回事儿。”

“办公室是干活赚钱的地方,既不是教室也不是宿舍。”……

网友的评论集中在这个问题上:自己不主动还怪同事没有事事惦记你照顾你,大家都忙着呢哪有这个义务?

总之,刚进入职场四五天的年轻人,对这个世界的幻想似乎和现实的运行规律有点偏差。

看到网友对这个话题的激烈争论之后,本编辑部十分紧张,赶紧问了一下98年的实习生有没有觉得自己被冷落。

小伙子猛眨了两下眼睛,义正辞严地回答:我觉得咱们公司的氛围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几位哥哥姐姐都非常照顾我,我觉得特别温暖。

……你这么打官腔我们心里更慌了啊喂!

不过,和年轻的95后们聊了聊,又各自一阵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之后,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20出头的年轻人,面临着人生第一次的剧变,还真是容易有这种心思过于敏感的“被害妄想症”。

这指的不是真正的心理疾病,而是面对新环境、新情况时,因为经验不足产生的复杂心理活动。

它有点像“总有刁民想害朕”的变体:总感觉其他刁民其乐融融,而他们都不喜欢朕。

比如刚进入大学的新生,面临怎么融入宿舍小群体的问题,但不那么自来熟的人很容易在一开始比较受挫:自己不太会说话,别人都很活泼,又不知道他们都对啥感兴趣……

结果刚开学没几天,脑子里就已经预演了别人越混越熟、自己孤家寡人的悲惨前景。

大学里的各种社团组织也像个小社会。

低年级的同学难免会在一开始有这样的局促经历:学长学姐都游刃有余地聊天说笑,尤其是说着一些“自己人”才懂的梗,感觉自己很难插话,不同年级的人之间像有一堵透明的墙。

之前有媒体报道过,大学里“百团大战”战得欢,一言不合就退社的人也不少。论及原因,20.85%受访大学生表示“与社团会员关系冷淡”。(来源:中国青年报)

碰上这种有点尴尬的氛围,心思敏感一点的,怕是已经开始怀疑学长学姐看不上自己这种废柴了。可是仔细想想,搞社团也算是个任务,学长学姐故意冷落新人也没有道理啊。

等到年轻人开始以实习生或应届生身份步入职场,更是“被害妄想”的重灾区。

上班就是一场货不对板的幻灭——现实往往和小说中、影视剧中、想象中都不太一样。

亲身进入职场环境才发现,原来不是每个新人都会像小说里一样,有一个业务厉害、个性更厉害的大牛师父带着。

真实的情况往往像那篇漫画所描述的,大家都各忙各的,更有甚者一进公司就被当成正式员工使唤,什么都得自己摸爬滚打着学习、揣摩。

现实如此,不能适应的年轻人却容易把它误解成,前辈很冷漠,没人愿意提点我。

上班初期的社交尴尬也经常是难以避免的事情:别人都在自然而然地聊天、办公,新人一边觉得自己的存在格格不入,一边又觉得自己其实毫无存在感。

更要命的是年轻人只顾着自己的千头万绪,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既调节不好自己的心态,又没法主动在职场的人际关系上取得突破,想着想着就变成了埋怨和自我埋怨,开始怀疑自己被排挤、被讨厌,不由得觉得同事看自己的眼神里都带着冰。

可以理解,这种“被迫害妄想”本质上是迷茫:年轻人就像站在繁华都市的十字路口,被四面八方的狂风和眼花缭乱的霓虹灯包裹,无助与渺小的感受使人的第一反应是,退一步。

其实,只要摘下那层“别人都不喜欢我”的滤镜,社会人儿的行为都很好理解。开头那篇委屈的漫画下也有人为瑟瑟发抖的小实习生做了这样的解释:

不张罗着一起吃饭的同事,可能只是因为大家都很累了,吃午饭纯属放松,没想着要再进行职场社交。

有的社畜已经忙到四脚朝天,自己手头的工作还做不过来,根本顾不上考虑和新人打交道的小问题。

在职场这种环境里,能对新人伸一把手的是很值得感激,但其他人不见得就是“坏人”。

社会中人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和忙碌,没能充分照顾到稚嫩的新人顶多是另一种经验不足,不够周全圆滑罢了,实际上可能并没有年轻人自己揣摩出的那么大冷漠和恶意。

况且,这种尴尬的处境里,年轻人一代更比一代薄的脸皮可能也要负点责任。

如果问,从90后到95后再到00后,什么时代病是越来越严重的?那答案一定是社交恐惧

这也算是21世纪一大未解之谜了:年轻人的脸皮到底为啥越来越薄,越来越失去和不熟的人线下社交的勇气?

之前网上有个段子被疯转,大概意思是:“我这个人真的很懒的,连维系友情都是寄希望于别人主动联系我。”

别管是怕,还是懒,总之假如人与人的交往有100步距离,社恐患者巴不得别人对自己走出99步。

假如因为这个原因而觉得在职场人际关系受挫,和那种“热脸贴了冷屁股”式的受挫完全不同——

要是主动示好却被小心眼的人冷落以待,那都不值当为此难过;可是自己没有任何表示,却指望职场中其他人每天都主动热情地为你张罗,也不太现实吧。

要打破这种困境,自己的主动是很重要的。

社恐患者们或许都该学一下《中餐厅》里的王俊凯——节目里的其他明星都是多年老相识,只有他自己资历又浅、关系又生疏,也算是还原了职场新人的尴尬处境。

一开始,王俊凯插不上话就安静地听着,默默地做事,后来主动跟前辈交流,在共事中拉近关系,一系列做法都很拉好感。

毕竟,社会不同于大学宿舍或是教室,正常的人际交往至少要双方都迈出50步。

在陌生的新环境里固然会感到茫然无措,可是一味等着别人主动来教、来示好、什么事都惦记着自己,本身也是一种自私。发现现实和想象中有偏差,就自怨自艾地觉得被冷落、被排挤,那就更莫名了。

日本一位作家酒井顺子写过一本名为《自意识过剩》的书,里面描述的状态或许就是对年轻人这种心态的总结:

自意识过剩的人,有时候对自我存在过分放大,有时又过分地以自身有限的认知去揣测他人。

不止是总觉得融入不了,职场菜鸟经常会因此而揣摩自己的价值,有时过分肯定自己——

遇到要写策划、写方案的面试,只要后来没了下文,就一口咬定这是在套方案,完全不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有不合适的地方;

有时又过分否定自己——

比如,上班第一天发言的时候没有特别出色,跟同事一比觉得自己太平庸了,领导无意间抛过来一个眼神,就觉得自己已经被放弃了。

我们的社会,管这种自我意识过剩俗称“戏多”,或者“太拿自己当回事儿”。

毕竟现实不是偶像剧,实习生不会一会儿优秀得主导公司命运,一会儿又闯下能让CEO亲自壁咚你的惊天大祸。

真正的生活平淡得乏味——大家不过都是从笨拙胆怯的新人慢慢学起的,领导甩来的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可能只是因为他忙得眼睛痛。

社交网络又放大了所有人的表达*,未经世事的年轻人很容易沉浸在一次两次的挫败和失意中,“敏感脆弱抗压性差”的标签就这么一次次累积起来。

残酷的竞争环境中,自我意识觉醒是好事,但自我意识过剩,又是另一种作茧自缚:

一味顾影自怜会让人连了解和适应新环境的可能性都拒绝了,愈发强化“世界对我有恶意”的认知;现实中的事情与期待发生一点偏差,就觉得天崩地裂不可接受。

“你没有在努力,你只是在抱怨。”

出自《穿普拉达的女王》

以职场为代表的社会当然难熬,但年轻人在20岁出头体会到的这种迷茫,并非那么特殊。

因为按照概率来说,我们走入社会接触到的人,大多是从相同的步骤练级而来的。

每一个穿Prada的女魔头都要从手忙脚乱的小菜鸟做起,每一个在大城市光鲜亮丽的领导和前辈,都有过20几岁不知所措、怀疑自己也怀疑人生的阶段。

如果不出意外,今天惧怕职场的小菜鸟们,将来也会成长为这样“冷漠”的社会人——不再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喜好,对责任有冷静清晰的理解,成熟地处理职场的人际关系,学会不把感情和工作纠缠在一起。

这件事真的很可怕吗?

关键在于,在这个慢慢消除“被害妄想”、摆正位置调整心态的过程里,冷漠不是重点,成长才是。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