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后一天,突然想通了这些问题!

2023年最后一天,突然想通了这些问题!

首页休闲益智答题大侠红包版更新时间:2024-05-11

2023

经由思索的发问,犹如利剑穿透现象本质。回望过去一年,我们目视AI狂飙,女性主义大热,传统亲缘关系面临转折。新事物与旧日常的交汇之处,问题是否有了另一种答案?

澎湃问吧推出2023年度话题盘点。12个问答,窥探这汪洋掀开浪波的瞬间。

1

今年1月据国家统计局,2022全年出生人口 95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为61年来首次负增长。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我国人口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S052D75:越是发达的国家地区,生育率普遍低下?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任远:从世界范围的总体情况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生育水平会下降,因此有一种“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的说法”。生育意愿下降是经济发展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发展的结果。但是也并不一定就一定经济发展更高的国家生育水平更低,因为对于OECD国家的研究发现,人类发展水平更高的欧洲的国家,其生育率是会更高的,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和家庭内部男女平等的发展,女性的工作和家庭更加平衡,则会提高生育率,也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也在更高发展阶段中提高生育水平。

2

“不婚不育是因为被男人伤害过吗?”。博主全嘻嘻与日本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的对谈刷爆热搜,引发了关于女性婚育、社会处境等议题的广泛关注。

@一条猪kk:婚姻对女性是枷锁吗?为什么越来越多女性选择“不婚”?

牛津大学博士后、性别研究者 唐凌:不一定是枷锁,也不一定是幸福。我个人是首先把结婚“去魅”的。去魅的意思是我们暂且放下它的文化赋予的情感意义(如人在结婚的时候就最幸福之类的)。婚姻本身是一种让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社会认可的家庭的制度。很多人不婚是因为自己不一定认可这个制度。很多女性也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一定要承担“妻子”这个角色,如果要承担的话,是什么样的“妻子”。如果不喜欢这样一个脚本,当然可以不参与。很多结了婚的人,也在用自己的行动不断改写婚姻的含义。

3

年初,ChatGpt在上线两个月内全球用户超过1亿,被誉为人类历史上又一次“蒸汽机时刻”。显然,它不同于过去那些笨拙的聊天机器人,也给人类带来了深深的焦虑。

@SELINAA:ChatGPT凭什么火出圈?它会替代人类吗?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 陈逸君:追根溯源,ChatGPT背后的模型是Transformer。Transformer当年早已火遍学术圈,而ChatGPT现在才火出圈,我认为是更强的算力、更大的模型从量变产生了质变。此前SIRI、Cortana等应用对自然语言的理解往往不尽如人意,而ChatGPT拥有千亿级的参数,能够在模型隐藏层中记忆更多信息,并且能够把用户的提示信息和自己的上一次输出包含在下一次的输入当中,理解上下文依赖关系。ChatGPT经过大量数据的训练,对人类交流的模仿已经到了真伪难辨的地步。如果算力和容量能够无限堆积,ChatGPT应该能在这条“形似”的路线上走到极致,一定程度上或许能满足用户的情绪价值需求。

通过训练,他或许知道某段文字在统计概率上分属哪一类情感,但是他始终不会形成自己的人格。就个人观点而言,比起与一个把模仿做到极致的机器人聊天,我更会被人类创作的包含情感和理性的音乐、文学、电影、游戏等作品感动。短期来看一些诸如客服、公文写作、数据分析等较为基础的岗位可能会被取代。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认为人工智能在未来历史的很长时期内都无法取代人类创造性的脑力活动,它实质上并不具有真正的思辨能力。而且,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又会创造很多需要创造性劳动的岗位,长期来看有益于人类的发展。正如蒸汽机替代马车一样,马车夫这一行业渐渐消失了,但更多的机会涌现了,人类的生产效率也得到了飞速提升。我认为应当乐观地看待这件事情。

4

《红楼梦》“大旨谈情”,究竟谈了多少种情?当宫斗剧、霸总爽文大行于世,我们不妨站在今天,重新品一品《红楼梦》的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Monicaaa:“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阴阳怪气、发疯文学、茶言茶语,如何看待今人改编红楼中林黛玉的话?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 张一南:林黛玉当然是光彩照人的形象。吸引到了很多人的注意,但是人们未必能真的理解这个形象。古代有很多女孩子,看《红楼梦》哭得死去活来,还有因此送命的,她们对林黛玉的感情不能说不真挚,但她们对林黛玉的理解也不能说正确。你认为你跟林黛玉发生了共鸣,并不代表林黛玉就是这样的。

这种隔阂,其实不是古今的隔阂,而是生活环境的隔阂,或者干脆是本性的隔阂。古人也有的是不理解林黛玉的,今人对林黛玉的理解也不是都一样。“茶”本来来自一个三个字的流行语,形容一种女孩子,那种女孩子一定是功利的,是有所图的。但是后来,我们也会用“茶”来谑称我们喜欢的人,比如沈巍。我们带着爱说一个人“茶言茶语”的时候,主要是指这个人勇于追求爱情,但是又聪明、克制。这个词说沈巍合适,说林黛玉不合适,林黛玉不是这样的形象。

今人改编林黛玉的话,不排除是因为真正理解了林黛玉,或者至少试图理解林黛玉,没有把她当成不可理解的矫情小姐,这一点是可喜的。但也应该看到,有些改编,是为了回避理解林黛玉,甚至消解林黛玉的形象,以缓解这个形象给自己造成的心理压力。对于这样的“创新”,并不应该鼓励。

5

今年1-4月累计,全国共销售彩票1751.5亿元,创五年来同期新高,同比增长49.3%。明知“一夜暴富”充满了幻想色彩,人们又为什么清醒地沉迷于“刮刮乐”?

@阿虾大侠:“彩票热”风靡背后有什么经济学逻辑?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公共政策主编 刘波:关于彩票的经济学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事实上单个人中奖的概率是很低的,大众购买彩票的总体结果是把财富向彩票发行者以及政府转移。但在每个个体看来,因为中奖后获得的报酬非常高,所以在个体的意识里,这种低概率会被人为放大,变成一种仿佛比较高的概率,所以很多人还是会去购买彩票。这是行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课题,目前的基本观点是购买彩票是一种系统性非理性行为。

但另一方面,不同人的风险认知机制不同,所以愿意冒高风险的人也会把购买彩票视为一种正常行为,所以从个体角度而言,这并不是完全非理性的。同时,如果购买彩票的行为在年轻人中流行的话,还要看是不是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比如包括影视剧在内的流行文化对“一夜暴富”的鼓吹和渲染,所以这不一定只是一个经济现象,也可能具有文化性质。

6

朋友圈经常给你点赞的人是更欣赏你吗?第一印象为何很难改变?朋人们那些看似复杂、怪异、令人迷惑的行为,其实都有迹可循。

@赞美虚无:MBTI可信吗?为何成了新型社交密码?

华东师大心理学博士 魏知超:MBTI火了不止一轮,最近又翻红了。“社交密码”这个词其实一针见血,MBTI是社交中很好的谈资,大家都聊这个,气氛很快就打开了,但是,它非常缺乏科学性。它从来就没有得到过广泛的科学认可。MBTI测试的结果经常不一致,也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做这种测试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至于为什么人们会迷信MBTI、星座这类标签,可能是因为这种现象正好迎合了我们的一些心理倾向。第一,这种现象可能与我们的归类倾向有关。人类的大脑善于寻找模式和分类,把人分为不同的性格类型或星座,可以帮助我们简化和理解复杂的人际关系。第二,我们迷信这些标签,可能还因为它们满足了我们的自我确认倾向。自我确认倾向是我们倾向于寻找、解释和记住那些符合我们自我观念的信息。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那么我们可能会被MBTI里描述内倾那些词句所吸引,因为它确认了我们的自我观念。这些大概就是MBTI深入人心的原因。说实话,我第一次测完MTBI也觉得“太准了”。不过,我们虽然不容易避免这些倾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对这些倾向有所警觉,以免过度依赖这些过分简化的思维倾向。

7

炮轰新闻专业之后,网红考研名师张雪峰称,文科专业都叫服务业”,“总结成一个字就是“舔”,再度引发热议。文科愈发成为众矢之的的焦点。文科无用论,怎么破?

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教授 杜素娟:不是文科没用,是我们的文科教育需要改革,能够真正培养出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文科人才来。如果我们的文科教育不到位,培养不出文科生的特有能力来,就会让文科生带着热情走进文科的领域,却体验到“自身无用”的苦痛。

没有任何一个社会不需要文科生,但是如果文科生没有被培养出文科生所特有的能力,就会削弱文科生被选择的几率。我们要好好分析这个社会对于文科生的能力需求到底是什么,然后落实到文科专业的培养方案里来,才能让文科生不再体验到“自身无用”的苦痛。

8

“鸡娃”“内卷”“海淀妈妈”……深受社会关注的城市教育焦虑之外,中国有50%以上的学生正在全国2000多个县接受教育。县域教育的现状是怎样的?县中孩子的出路在何方?

@云走过的音乐:“衡水化”是好的教育模式吗?城市是否在学县城?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林小英:以我看到过的县域内最好的高中的管理模式来看,跟衡水中学大同小异,或者说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衡水模式其实不仅仅是半军事化的管理,还有教师花大量的时间集体钻研做题套路,把考试的知识点、做题的套路和应试策略吃得非常透彻,这可能是一些自认为习得了衡水模式的县中做不到的地方。表面的东西容易套用和模仿,但内功不见得看明白了。

城市是不是在学县城,要看怎么理解(以前的)县域教育的方式。现在不少城市在布局均衡、对口直升等政策上的努力,可以说是在回归一些对基础性的追求。如果这么理解,我赞同你说的城市在学县城。至于学校内部的课程与教学这两大教育的核心事项上,倒是还看不出反向学习的迹象。北上的教育方式能否被模仿,主要看学科教学中的额外补充的学习内容、家庭辅助、社会上能便利使用的公共文化资源、未来出路肉眼可见的多条路径等方面。竞争压力,我倒是真不认为北上的学生要小。

9

今年,湖南某地,夫妻俩将孩子扔给爷爷奶奶,二老起诉索要8万多抚养支出费用,最终得到法院支持。如今,老人带孙的情况愈发普遍,一家人该不该明算账?“带孙费”怎么算?

@澎湃网友byets:老人带孙何以越来越常见?法律上老人对第三代有抚养义务吗?

柏林洪堡大学宪法学博士研究生 王泽荣:老人带孙之所以成为中国家庭的主要模式之一,背后存在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源。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老人小孩留守家庭。另一方面,即便在城市背景下,职场过度侵占在职人员的私人时间,也导致年轻的父母必须依赖老人来照料未成年子女。这提示我们,成年人对老年人劳务付出的依赖(有时演变为老人讨要带孙劳务费的冲突),表面上发生在一个家庭内部,根本上来源于经济生产对家庭环境的系统性压迫。所以我们重视老人带孙的劳务价值,并不是为了逼迫所有的成年人向自家老人支付报酬,也不是在鼓动老人向自己子女索要带孙的劳务费,而是要抵制职场对家庭的剥削。

法律上,《民法典》第1074条:“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于 父母已经死亡或者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孙子女、外孙子女,有 抚养的义务。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或者子 女无力赡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的义务。”这意味着,只有在例外情形下,即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无抚养能力,老人才对第三代负有抚养义务。同样情形下,第三代才对老人负有赡养义务。

10

《奥本海默》上映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故事引发了关于新兴科技的道德伦理的探讨。当下,AI孙燕姿、复活亲人、克隆宠物,这些新兴科技正在挑战人类传统伦理。

@卡恩啦啦啦:新兴科技飞速发展,其发明者需要受伦理制约吗?

上海声健自动化科技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向际森:科技发明权与使用权的矛盾是一个复杂且深远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科技的发展,更涉及到人类价值观的定位。以原子弹的发明为例,奥本海默这位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家,为了对抗纳粹而投身原子弹的研究,但当两颗原子弹投在了广岛和长崎,巨大的破坏力导致几十万人死亡,他因为觉得自己“双手沾满了鲜血”而歉疚。让我们深入思考科技与道德的交汇点。想象一下,如果原子弹的发明者是一位战争狂人,此时发明者拥有使用核武器的决定权,才是给人类带来巨大威胁的问题。

当我们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时,发现其核心并不在于发明权与使用权的矛盾,而是科技伦理最核心的命题:如何确保科技向善?我们不能仅仅依靠科技的发展来解决问题,因为科技本身并不具有道德判断力。面对这种挑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类与科技的关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包括国际合作、法律法规、道德约束等来规范人的行为,防止有人运用科技做恶。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科学知识与技术伦理委员会的成立,以及我国也成立了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谷歌公司的don't be evil企业准则,都是为了尽力确保科研成果不会被滥用。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因为科技是多领域持续发展的,即使是同一科技,在不同时代也会带来不同伦理问题。

11

截至2023年,超 9500 万个直播账号活跃在抖音、快手、陌陌等直播平台上。2021年中国直播市场规模达到 1844.2 亿元人民币。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于直播红海,从事主播这一职业。

@XBS2022:直播行业会持续火下去吗?

香港大学博士生 王怡霖:我认为平台时代不会有持续火的任何行业和个人,这跟数字时代加速社会的特征不符合。但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直播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的影响。它可能就不仅仅是消费娱乐的一种方式了。拿直播带货来说,它已经深刻影响制造和消费,成为整个产业链的必备一环。在平台垄断以及头部主播拥有巨大影响力的情况下,很多传统行业也必须通过直播拓展销售空间,否则就没有订单。这势必对传统行业带来一定的颠覆。

对年轻人来说,越来越的人第一份工作就是直播相关的工作。主播,运营等等。因为传统行业的改变以及直播激活的线上交易空间让他们更容易通过直播来维持日常生活。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年轻人中的一些新*,例如“想红”“想一夜暴富”做实业的人越来越少,大家花更多精力打造自我ip。因为大家更相信,流量=金钱。这些转变对我们的影响更大。

主播的可被替代性是很大的。拿不到好的产品,没有强大的议价权,就没有流量,而这会形成一个闭环。他就因此更加拿不到好产品。这样很快,他也就会其他主播给取代了。因此,对于头部主播来说,他们通常会考虑将自己无限或者等同于明星。从直播工作更多过渡到明星工作。去接综艺,搞代言,拍剧等等。这么明星工作给他们带来持续的曝光(流量),让他们得以在直播卖产品外有更多空间。

12

十二生肖家喻户晓,动物的前世今生却很神秘。从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到青铜陶塑等文物,动物串联起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发展。2024迎来甲辰龙年。龙究竟是什么动物,古人如何想象龙,为何我们自称“龙的传人”?

@Naomi榴莲:龙的前世今生是什么?

动物考古学者袁靖 袁靖:龙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动物,在十二生肖中,唯有龙这种动物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当然,古人的想象不会是漫无边际的,应该有一定的参照物。对照考古遗址出土的遗迹和遗物。可以推测几种可能。

我倾向于古人最初是把鳄鱼想象为龙,之前章太炎、杨钟健等学者就有这样的认识。可以以距今6000多年前河南省濮阳县西水坡遗址45号墓出土的蚌壳摆塑的龙虎图为例。那个龙的形状和扬子鳄的形状极为相似。甲骨文的龙字也具有鳄鱼的特点。扬子鳄的吼声有时与天将下大雨的气象关联,容易使人联想到扬子鳄具有通天的神威。这在甲骨文中也有记载。

还有一种可能是以蛇为原形。闻一多推测古代某个以大蛇为图腾的氏族,在战争中兼并和吸收了许多其他各种图腾部落,大蛇图腾也随之以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鹿的角等等,糅合成全新的图腾,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龙。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省襄汾市陶寺遗址出土的陶制龙盘,那个龙就没有足,身躯像圆圈那样盘起,特别是伸出来的舌头很长,而且还分叉,跟蛇的分叉长舌十分相似。

概括起来说,神话中的龙应该是古人在多种爬行动物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和升华,再赋予神秘的、超人的能力而成。在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人曾经把扬子鳄或蛇想象为龙,比如甲骨文里的龙字就跟扬子鳄比较相像,后来古人又把鹿的角、蛇的身躯等其它动物的特征加入到龙这种想象的动物身上,到南宋画家陈容那里龙的样子最终定型,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龙的形象。

本期编辑 刘立言

更多热门话题,欢迎来澎湃问吧讨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