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城厢

穿越千年城厢

首页休闲益智弹丸论破绝望的情书更新时间:2024-07-30

雨后的城厢镇显得格外宁静,坐在文庙大成殿门坎上,静静凝望琉璃瓦下还在滴落的雨滴,那“嘀嗒”雨打石阶的声响,仿佛在述说城厢古镇1000多年前,那些久远的故事……

古镇渊源

据考古发现,城厢作为集镇的历史,可追溯到近2000年前。而在更为久远的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晚期为古蜀奴隶制王国管辖地。

南北朝西魏废帝2年,设金渊郡,辖金渊、白牟两县,白牟县治在古城镇(城厢)。北周时,废金渊郡,白牟县并入金渊县,古城镇由县治废为镇。唐朝,因避高祖名讳,金渊县改为金水县。唐咸亨2年,割雒县、新都、金水三县部分地方(含古城镇)建金堂县,县治设在赵镇旧城北,直到宋嘉祐2年(1057),为避水灾,金堂县治所迁至古城镇(城厢)。

宋代轶事

宋治平元年(1064)的一天,湔江中行驶着一前一后两条小船,船头都站着一位读书人在观风景。“先生,你也是第一次入川吗?”年轻书生主动拱手,向旁边船头上的老先生打招呼。“我是第二次来了。再次看到两岸风景,还是感到很亲切。”老先生用手捻着胡须微笑说道。“观先生气度,不像个普通人,敢问先生尊姓大名?”年轻人问道。“哈哈,老夫就是一介书生,姓赵名抃,字阅道。”赵抃爽朗地说。“哎呀!失敬了,您就是大名鼎鼎的铁面御史赵大人啊!”年轻人惊喜地连连作揖。“晚生张戬,赵大人的事迹我早有耳闻,今日相见真是三生有幸。”

张戬是凤翔郿县人,20岁入进士的他被朝廷派往金堂任知县,没想到竟在途中遇见了再次被贬成都知府的赵抃。这对年纪相差甚远的同僚,腥腥相惜,相见恨晚,在渡口茶棚里,以茶代酒,促膝长谈。“赵大人,听君一席话胜读百卷书,晚生都一一记下了。天色不早了,我们就此别过。”两人告别,各自登上小船。“张大人,你我做官都要像这江水一样清清白白啊!”赵抃指着江水,劝勉着这位后生。“我记住了,我一定要做一个像您一样的好官。”张戬大声说道。

到任后,张戬刚正不阿,尽职尽责。有人争讼到县衙,他必根据事实和法令,深入剖析是非曲直、祸福利害,以理服人,公道断案。还制备“记善薄”,凡百姓中有微小善行,都及时登载,用以鼓励人民。短短几个月,当地人深受教育,孝悌礼让,风俗大变,狱讼顿减,收到极好社会效果。

明朝趣闻

明中期,吏部尚书李廷甫告老还乡回到故土金堂县,在城西门外的毗河边定居下来,而河对岸住着他的好友,翰林学士王裕。王李两家平时礼尚往来,交情甚好。李尚书有一女儿叫秀英,王翰林有一儿子叫王林。为此,两位老兄弟早就订下儿女亲家。待儿女长大后,选择良辰吉日,举办婚礼。李秀英的表兄顾文友曾多次向表妹求婚不成,怀恨在心,就在王家迎娶秀英当天,顾文友买通媒婆偷走秀英的一枝碧玉簪,并伪造秀英写给自己的情书,将这两样东西偷偷塞到洞房门角处。当晚,王林进入洞房关门时,发现这两样东西,认定秀英对自己不忠。从此冷落妻子。

一直被蒙在鼓里,不知所错的李秀英终日以泪洗面,忧思生疾。有一天,李尚书来到王家探问究竟,这才引出了碧玉簪和假情书的事情来。真相大白时,王林羞愧难当,请求妻子原谅。而饱受精神折磨的秀英无法原谅丈夫,随父亲回了娘家。

后来,王林发奋学习,寒窗苦读,参加科举考试,并一举夺得头名状元。衣锦还乡后,他手捧凤冠霞披,到李家请罪,欲接妻子回家。因李秀英受伤太深,一时难以原谅丈夫,对王林说道:“只怪这毗河太宽,河水太汹了。绕道太远,坐船又怕颠簸,还是在娘家住着安逸。”见妻子不肯回家,王林只好向岳父请教,李廷甫为他出了一个主意,让他在毗河上架一座石桥,既能接回秀英,又能造福两岸百姓。王林接受了岳父的建议,积极筹资修桥。耗时半年后,一座横跨毗河两岸的十八洞连搭石桥修建完成。峻工踩桥之日,也是王林迎接妻子归家之时。这段故事被后代文人编成戏曲《碧玉簪》传演至今。而这座石桥也被后人取名为“王官桥”。多年后,毗河涨水冲毁堤坝致河水改道。相传,此桥位于现国际铁路港片区的金河村。

清代传奇

以前,金堂县衙位于城北外的古城桥附近。到清朝王宾任县令时,他主持用青石砌筑城墙,才将县衙搬到城里来,修在西街。嘉庆6年(1801),谢惟杰任知县,他问民疾苦,勤于扶志,凡是前任有创建而没有完成的事,他就接着干,前任没有做好的,他给以完善。先后主持对明教寺、文庙、武庙、三楚宫、培风塔等名胜古迹维修与重建。通过他的一番治理,金堂县呈现出农村清静、城区平安,各处景象焕然一新。他还利用公余时间,博采前言,寻访、收集故老传闻,并查阅汉魏隋唐以来典籍,结合省志等书籍,编辑出《金堂县志》。

在清朝,不得不说一位家乡人——戏曲大师魏长生。乾隆9年(1744),魏长生出生于金堂县(原绣水乡),原名朝贵,字婉卿,排行老三,人称魏三。在他幼年,父母相继去世,只好流落街头。13岁时,跟随一伙江湖艺人流落到西安,混在一个秦腔小戏班里学戏。经过十年磨砺,他先在秦川走红,后又随戏班北上京师。他独创西秦腔,使表演更善传情。成名后的他遭人妒恨,被当时的皇族权贵诬蔑为表演”污秽“而迫使离开京城。乾隆44年(1779),魏长生再次入京,以《滚楼》赢得京都观众,每晚演出爆棚。魏长生常去四川会馆会友、演堂会。有一天,他正在四川会馆演出时,乾隆和一位皇妃微服前来看戏。皇妃对扮相俊美的魏长生甚是喜欢,乾隆就让皇妃收他为“干女儿”。有了这段奇遇,民间尊称他为“魏皇姑”。

乾隆57年(1792),魏长生遭遇仇家陷害,再次离京回到成都,他与川剧艺人们结邻而居,共同生活、演出,对川剧“胡、弹、昆、高、灯”五腔一体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巨大作用。嘉庆5年(1800),魏长生第三次出川,献艺北京。这次复出,在京师舞台上辛勤耕耘了三年,终因体力不支,有一天在台上演完《背娃入府》后,倒地而亡,时年58岁。他的徒弟们将他尸首送回老家,安葬在绣水河大石桥畔,民众称为“皇姑坟”。

民国风云

1935年,金堂县城设置城区联保,1937年更名为城厢联保,1940年实行“新县制”,改城厢联保为城厢镇,这就是“城厢”一名的由来并沿用至今。

民国风云人物,首先想到的就是城厢人彭家珍。青年时期的他受文天祥、黄宗羲等人的思想影响,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热情。1906年毕业于四川武备学堂,后赴日本考察学习军事,在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赴北京,任京津同盟会暗*机关部部长。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但满清政府以良弼为首的满清皇室贵胄不甘心失败,组织宗社党负隅顽抗。彭家珍为扫除革命阻碍,决定舍身前往暗*良弼。行刺前,彭家珍写下绝命书:“共和成,虽死亦荣。共和不成,虽生亦辱。与其生受辱,不如死得荣”。1912年1月26日傍晚,彭家珍暗藏炸弹,来到北京西四北红罗厂良弼府门前等候。等了很久,终于等到良弼的马车回来,良弼刚迈下一只脚,彭家珍掏出炸弹掷向良弼。一声巨响后,良弼被炸成重伤,两天后死去,而彭家珍当场壮烈牺牲。十多天后,满清政府被迫下诏宣布退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此终结。孙中山大总统称赞彭家珍:“诛除大憝以收统一速效之功”,并题词“我老彭收功弹丸”,追赠他为陆军大将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签发给彭家珍家属《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表彰他“丰功伟绩,永垂不朽”。

现代浪潮

老邹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家住城厢镇上北街。他记事时,城厢镇依然保持着民清时的面貌。东、西、南、北四条主街全是小青瓦、木板房,石板铺路,每个交通要道口,都有一个装满水的石缸,这是当年的主要消防设施。

北街不远处就是濠沟,这条濠沟是护城河引入城区的支流,上面的石搭桥将北街分为上北街和下北街。面对拱桥往右走,是沟边医院,它对面是粮站;往左走,沟边两岸都是民房,不远处就是镙钉厂和川机厂了。

老邹家旁有一个油木家具厂,小时候爱去厂里玩,经常看到木箱车间里有一位干瘦、白净的伯伯在角落里默默做工。后来他才知道,这就是现代著名诗人流沙河。

流沙河的本名叫余勋坦,1931年生在成都,1935年迁回城厢镇槐树街老家。他幼年时在绣川书院学习古文,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转习新文学,1948年始发表作品。1952年调四川省文联,历任创作员、《四川群众》编辑、《星星》编辑。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在成都从事多种劳作,1966年,被送回城厢镇老家,在油木家具厂接受劳动改造,挣钱糊口。1978年,他调到金堂县文化馆任馆员,1979年复出发表作品,年底调回四川省文联,任《星星》编辑,1985年起专职写作。

1981年1月,金堂县城厢区辖的6个公社1个镇、太平区辖的5个公社划归青白江区管辖。城厢镇分别于1998年4月和2004年6月与绣水乡和玉虹乡合并,现辖11个村6个社区。

未来古镇

2015年以来,我区以留住历史的根与魂为目标,处理好文化传承和开放创新的关系,积极打造城厢天府文化古镇,并围绕“陆海联运枢纽、国际化青白江”的发展定位,始终以更高标准、更系统的规划研究、更具发展眼光的招商引资来推进古镇发展。

天府文化古镇项目范围约1.2平方公里,实施范围约1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32.55万平方米。分为“文化传承、旅游观光、商业配套、城市生活”四大功能,包括“风貌修复、文化保护、文化活化、文化提升、轻度假、商业配套、生态修复、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等八大类设施的建筑工程及配套工程。

据悉,该项目首批启动绣川书院、武庙、觉皇殿、运营中心、绣川书院片区及古镇东片区建设,主要围绕文保单位的修缮及商业、文化设施的开发进行;2020年启动古镇西片区建设,主要围绕历史院落修缮、工业旧址改造、庆泽公园新建进行,并引入文化展馆、精品酒店等业态。2021年古镇绣川书院片区、庖丁里、家珍公园、运营中心等区域将面向市场开放,2022年古镇项目全面建成投入运营。

城厢名胜古迹

【文庙】

文庙位于城厢镇下北街的粮站内,始建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历时近千年。据史料记载,此文庙是随当年金堂县治所迁移到现止。历经宋元明清数朝,文庙屡毁屡建,仅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代,就进行了多次修补扩建,其最后一次大规模重修,是在嘉庆14至15年间,构成庞大的建筑群。

文庙坐南面北,殿宇气势轩昂,当属规模建筑群落,其布局基本呈“左为庙,右为学”格局,左侧有大成殿、启圣殿、乡贤祠、名宦祠、忠义孝悌祠、节孝祠等;右侧有明伦堂、教谕训导署、藏书楼、文昌宫等。大成殿是正殿,殿堂中央设有“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旁翼两边配祀有四圣及十二哲牌位。正殿前的东西走廊分立着历代先贤先儒,共有123名牌位。殿前是月台,台下为拜次,再前为戟门。戟门左侧为“名宦祠”,供奉着为本地方做出杰出贡献,名声与地位都十分显赫的政界要人。右侧为“乡贤祠”,供奉着本地出生,品学兼优被乡人推崇敬重的历史人物。

整个文庙占地2515平方米,建筑面积1397平方米,巍峨雄伟,殿宇林立相连,是祭祀孔子大典及各种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武庙】

武庙位于城厢镇大东街原城厢中学内。据史料记载,城厢武庙始建于明代,清乾隆6年(1741)重修;嘉庆14年(1809),金堂县令谢惟杰将其从文昌宫迁建于现址。

整座武庙坐北朝南,规模宏敞,阶陛崇严,其正殿有三楹,为重檐歇山式。抬梁斗拱五辅作,东西两旁廊房各十楹。正殿内,中央塑着武圣关公造像,左立关平,右立周仓,殿前为月台,台下为拜次,再次是仪门,仪门外为彩台,两旁分设东西辕门。仪门外镇有一对大石狮,凛凛生威。

【明教寺】

明教寺,原名净土寺,距今有1400多年历史,位于城厢镇大东街原城厢中学内,与武庙相邻。

据史料记载分析,净土寺始建于南朝齐梁年间。唐咸通9年(868),由佛教净土宗高僧行远大师募化建成,皇帝赐净土之号,名为净土寺。隋唐时期扩建,兴盛于唐宋。到了宋真宗祥符4年(1011),明教在此发展得势,遂将“净土寺”改名为“明教寺”。宋末元初,明教寺被乱兵所焚。明洪武年间(1368-1399),由高僧文雄大师在原址上重建净土寺,增建觉皇殿、钟楼、西塔等殿,特聘缅甸著名匠师重塑佛像金身及雕刻。明景泰中期,僧人始建金刚池,池分两半,以两涵洞连通,中有亭榭,池中荷花荷叶覆盖,池边绿柳低垂,为香客游览休闲之所;挖池之土堆垒成了金刚山。

明天顺元年(1457)至成化元年(1465),净土寺在以前的基础上又加大扩建,增设殿堂,重塑佛像,致净土寺更加金碧辉煌,成为川西著名古刹。明末清初,寺庙被乱兵所毁严重,只剩觉皇殿独存。清朝嘉庆10年(1805),知县谢惟杰带头倡捐修葺,大致恢复明代规模。

1931年,驻军旅长扬秀春扩建城厢中学时,将明教寺大部分地方用来建设学校。1938年,又将金刚池及周边园林从明教寺划出作金堂县的公园,名“金刚公园”。1938年,因园内建有“彭家珍大将军烈士专祠”,改名为“家珍公园”。

【县衙】

金堂县衙位于城厢镇西街,建于清代,为旧时金堂县衙。此县衙由当年金堂县令王宾,在利用砌石筑城墙的时候,从镇北古城桥旧地迁移而来。为三重院落,坐北朝南,大门正对着大堂,经过中间走廊方可进入二堂,再穿二堂过走廊才是最里的后堂。

大门左右为皂隶差押宿舍及仪门一厅,设有衙神、土地祠。二堂为厅事,有三楹,左右翼两庑对称,吏、户、礼并盐仓各房在左;兵、刑、工并茶房在右。后堂两侧,分别为东院和西院,为附设监狱区,是收监在审犯人的住所。

【绣川书院】

绣川书院,坐落在城厢镇大东街125号,原名“金堂书院”。始建于宋代,原址在西街,清康熙59年(1720),迁建于现址。后来,因书院附近有条绣川河流,便改名为“绣川书院”。

绣川书院坐北朝南,粉墙黛瓦,花格门窗,石道通幽,庭院结构甬深,院前栽种松柏,浓荫满庭,建造布局为四进四合院,穿斗式木质结构,小青瓦悬山屋面。其大门三楹临街,八字墙,门内庭院佳木,左右厢房。二门设计类似照壁,但壁上中间开门,门边两旁有石刻楹联一对:博学多能养成佳士/依仁游艺勉作通儒。楣额:人文蔚起。二门内为第二庭院,两侧为厢房,中厅为外讲堂,系斋长上辅导课之处,兼起过厅作用。再后是第三个也是最大的一个庭院,两侧是书院学员自学室。中厅为内讲堂,系书院院长讲课之处。后为院长、斋长宿舍区,自成小院。右侧还有大片院坝,作师生散步休息之所。

绣川书院是原金堂县“修建最早、规模最大、藏书最多、声誉最隆”的一所书院,也曾是成都地区最大的书院,其遗址是全省唯一个保留完好的县级书院遗址。

(邹世进 收集整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