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这句来自《机器铃,砍菜刀》(又或《马兰开花》)的歌词瞬间将无数已为人父母的8090后带回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放学后,立马甩下书包,跑出去和青梅竹马在树林中玩跳皮筋,亦或者和自己的发小去掏鸟窝和挖龙虾洞。等到妈妈满世界拿着扫帚喊自己吃饭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玩的时间有点久了。
人在娱乐中往往会忘却时间,尤其是儿童。
在物资缺乏的童年,玩游戏能邀到人就是最大的开心。而如何能邀到更多的伙伴就和游戏的内容有关了。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那些童年时期玩过的游戏,到现在你还能记住几个?
跳皮筋一根六米到十米之间的弹性皮筋,将其头尾扣住变成一个圈。这样跳皮筋的主要道具就准备好了。接下来加上自己至少再找两个人才能开始这个游戏。两个人当柱子,一个人跳。
跳皮筋一般也是有等级和关卡的,各地关卡不一样,笔者童年时玩的就是脚腕——膝盖——腰——脖子——大举(手举到最高)。尤其是大举,那更是非常人所不能及,必须保证身轻如燕且极度灵活才能勾上这么高的皮筋,经常有很多小伙伴就卡在大举上,失败之后只能轮换到下一个人。
当然这么跳皮筋未免显得单调了,要知道跳皮筋界也是有规矩和技巧的,这就是著名的“三分靠体力,七分靠口诀”。这个口诀就是跳皮筋时唱的儿歌——“马兰开花二十一……”具体的口诀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有直到的读者朋友们可以在评论区评论一下让笔者涨涨知识。
打沙包取八片方形的碎布,将其缝成一个正方体,在最后的时候留一个小孔,注入沙子,最后封死。这就是打沙包的主要道具——沙包。小时候男孩子最喜欢玩这种游戏,但是缝沙包大部分都不会,这时候如果有个姐姐那就能显示出优势了。
沙包准备好之后也是需要有至少三个人才能玩这个游戏。左右画两条线,将被扔的人限制在区域内,踩线或者过线就输。前后各一位扔沙包的人,他们的职责就是想尽办法将沙包扔到中间被扔的人身上。中间被扔的人可以在区域内来回躲避,但只要被沙包碰到一点就算输。
这样的游戏对于瘦人或者活动灵敏的人简直是易如反掌,所以后来又在打沙包上面增加了两项规定,那就是前后扔沙包的人如果接住了对面扔的沙包,就可以将中间躲避的人进行“定身”一回合。但如果沙包被中间的人抢先接住,那中间躲避的人就增加“一条命”。
反正笔者小时候很少增加过“命”,反倒是脸经常被扔中。
抓沙包抓沙包是游戏的名称,包括但不仅限于沙包这一种,比如常见的还有抓椭圆石子,抓泥块等。
这种游戏曾经在《武林外传》中出现过,具体的玩法就是取五个相同的小物品,要求是圆润或者好一手掌握的,像五个小仙人球肯定不成。另外人数需要在两个及以上,最少两个。
准备完毕之后,一人开始游戏:第一关是将五个小物品随机抛在地面上,然后拿出一个小物品向上空扔,在第一个小物品掉落下来之前,必须同时在地上再抓取一个小物品,紧跟着还要接住掉下来的第一个物品。如此反复,直到全部抓完就可以晋级第二关。第二关是和第一关差不多,不过难度增加了,要求一次性抓两个。第三关是先抓一个,再抓三个。第四关是一次性抓完四个。
难度依次增加,在抓沙包游戏当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游戏全过程当中只能使用一只手。违规判负,没抓住或者没接住判负,在抓的时候触碰了目标以外的物品也判负。
跳房子跳房子是风靡南北,流传度最广的童年游戏之一。难度最高,身体协调性要求最高。
跳房子一般是不需要什么道具的。只需要在地上画出组成高楼的小格子,常见的画法有2 1 2 1 2 1房子和5*5房子。
第一种的玩法是,碰到2即两个格子时用双脚占据格子,碰到1即一个格子的时候用单脚占据,如此这般。在通过的时候一定要快速且灵敏。如果中途单双脚出现错误或者踩线即判负,反之顺利通关的话,就可以背对着“房子”向后扔泥块,泥块占据的格子就是你的“领地”,别人不能踩碰,需要隔着跳过去。这种奖励的前提是得扔准。
第一种奖励太难,很多人通关以后都扔不到格子内。所以第二种跳法应运而生。
第二种的玩法是:单脚通过格子,按照蛇形的方向跳格子。胜利之后可以扔泥块占据格子,别人通过只能单脚跳过去。幸运的话,你可以占据连续的格子,让别人无法跳跃而认输。不幸运的话,那可能会重复扔进自己的“领地”而使“领地”消失。
还有一些绕铁圈,捉迷藏之类的童年游戏因为篇幅的缘故没有写,有兴趣的读者朋友们可以在评论区评论自己童年玩过的不同类型的游戏,看有没有别的人和你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