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逐我,代表了人类的失败”

“驱逐我,代表了人类的失败”

首页休闲益智鹅鹅鸭更新时间:2024-04-18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徐敏

在世界上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荷兰莱顿自然博物馆中藏着很多珍贵的动物标本,而且多数都是孤本。1918年灭绝的卡罗来纳长尾鹦鹉,1918年灭绝的硕绣眼鸟,1936年灭绝的袋狼……人们只能在莱顿自然博物馆一睹真容。

在人类存世的历史之前,地球上的生物曾经历过五次大灭绝。如今,人类活动导致物种灭绝加速。这本《消失动物图鉴》收录了69幅来自莱顿自然博物馆的已经灭绝的动物肖像,并且每一种物种都是用充满故事性的文章来介绍它们。作者旨在告诉人们,灭绝已经开始,维持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

人类活动与“第六次大灭绝”

这本关于物种灭绝的故事,从中国读者熟悉的长江白鳍豚开始。

2006年,长江白鳍豚在一支国际科考队近乎绝望的搜寻下,宣告正式灭绝,这是继20世纪50年代最后一批加勒比僧海豹死亡后,首个灭绝的大型哺乳动物。在长江地区迅速工业化的大背景下,水质恶化、航运增加等原因导致客观环境已经不再适合野生白鳍豚生活。尽管白鳍豚灭绝主观上并非人类的本意,但人类还是对白鳍豚的消失负有主要责任。这一灭亡案例又一次表明着经济发展和物种保护之间存在着近乎不可调和的矛盾,而白鳍豚的灭亡也只不过是第六次大灭绝的冰山一角而已。

美国科普作家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在《大灭绝时代》里写道:“在遥远的过去,极其偶然的情况下,这颗星球曾经历过如此巨大的扭转,导致生命多样性急剧减少。在这样的远古事件之中,有五次是灾难性的,足以令其单独归为一类,这就是所谓的‘五次大灭绝’。就在人类发现了这些灾难性事件的同时,他们也领悟到自己正在引发新的大灭绝。”如今,人们将正在进行中的这次物种灭绝称为“第六次大灭绝”。

《消失动物图鉴》收录了69篇充满故事性的文章,讲述了这些业已消失的动物如何因人类活动而灭绝。这本书的文字作者是法国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学讲师吕克·塞马尔,他是生态和保护科学中心社会生态系统团队的一员,致力于破解出现各种生态问题的原因。摄影师则是来自法国的专业自然摄影师扬尼克·富里耶,他拍摄了来自荷兰莱顿自然博物馆的大量已灭绝动物的标本。通过这些图文作者意在告知人们,灭绝已经开始,维持生物多样性平衡迫在眉睫。

《消失动物图鉴》以时间为节点,内容一共分为三大部分——在史前就已经灭绝的动物;由于人类的探险和殖民活动而灭绝的动物;“二战”结束后灭绝的动物。值得注意的是,书中记录的灭绝动物大多是脊椎动物中的哺乳动物和鸟类。在作者看来,这是一个令人更悲观的客观情况: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对软体动物、昆虫等无脊椎动物的消失,甚至一无所知。“事实上,脊椎动物只占世界动物物种的1%—5%。而人类对那些灭绝物种极度贫乏的认知,更说明了我们对所参与的灭绝过程知之甚微。”作者在前言中写道。

然而,尽管消失的脊椎动物只是大灭绝的冰山一角,它们仍然是现存文字记录的主体部分。对消失的脊椎动物而言,有些尚有留存于世的证据,这让它们成为研究对象,而即便消失得无影无踪的物种也成了一些故事中的原型。

灭亡物种的代言者:渡渡鸟和猛犸象

灭绝以后名气反而更大的动物,除了恐龙就是渡渡鸟和猛犸象了。《消失动物图鉴》中讲述了渡渡鸟和猛犸象的故事。

在最近爆火的类狼人*游戏《鹅鹅鸭》中,渡渡鸟化身为“呆呆鸟”,胜利条件是被投票出局,这也暗示着,人类活动造成数不胜数的动物灭亡所导致的后果——“驱逐我,代表了人类的失败”。

“1500年之际,几乎所有庇护着特有生物的大型群岛均已有人类居住或被探访过。马斯克林群岛是仅有的几处例外之一,以至于欧洲航海者们得以在这片处女地上一探究竟。特别是在毛里求斯岛上,他们登岛后不久便发现了一种肥胖的走禽,由于不存在天敌,它们已经丧失了飞行能力,航海者们称之为愚鸠。这种动物非常适于食用,甚至有些人将它们看作‘岛上最佳野味’。”《消失动物图鉴》中写道。

愚鸠在有生之日就饱受嘲笑,航海者们称它们是“大自然犯下的错误”“披着羽毛的乌龟”。滑稽的外形让这种鸟类在欧洲家喻户晓,以至于航海者们想把一些鸟类标本带回欧洲,甚至还想驯养它们,不过都失败了。最后一只渡渡鸟于1681年左右从毛里求斯岛消失,仅有的几例标本也很快毁于寄生虫。而灭绝后的渡渡鸟,名气大到成为灭绝动物“代言鸟”。

在地球上漫步了500万年的猛犸象也是如此。已经灭绝了4000年,人们还会揣测,在广袤的西伯利亚针叶林中是否还可能存在活的猛犸象?20世纪初有一则传闻,一名战斗机飞行员飞越雅库特茂密针叶林时发现了一小群动物,外形与猛犸象非常类似。1978年,雅库特印迪吉尔卡河沿岸的一群人声称,一天清晨看到十几只猛犸象平静地在河边喝水。然而,这些说法只不过是传说,就像雪人或尼斯湖水怪。

讲述猛犸象的这一章节,书中称之为《真猛犸象》。数千年来,人类与猛犸象一同生活,不光吃它们的肉,用它们的象牙雕刻出小雕像,还把它们的形象画在岩壁上。猛犸象的遗骸以冰冻的形式经历数千年而保存了下来,这让人觉得颇为神秘。20世纪初,还有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想象,19世纪末一名猎人是如何在俄国偏远地区*死最后一头猛犸象的。实际上,真猛犸象12000年前就消失了,最后一小群发生轻微矮化的猛犸象在俄罗斯的弗兰格尔岛又存活了8000多年。

书中没有谈及猛犸象灭绝的原因。2021年10月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了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冰山融化导致环境过于潮湿,作为巨型动物食物来源的植被几乎被摧毁,这导致猛犸象无法活下去。

充满争议的物种“再造”

在讲述因人类的探险和殖民活动而造成的动物灭绝时,作者多次提及达尔文的预料。比如讲述1876年灭绝的南极狼时,作者写到,南极狼是欧洲的船员们1690年登上南大西洋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时发现的一种似狐非狐、似狼非狼的温顺犬科动物。因为岛上从没出现过捕食者,所以他们不惧怕登岛的人类。后来,南美洲的牧民们开始猎*它们,达尔文预感,南极狼必然命不久矣:“这种狼的数量迅速减少,岛上狼的数量已经减少了一半……再过几年,当有人在岛屿定居的时候,可能这种狼就会和渡渡鸟一样从地球消失了。”

达尔文言中了。如今,物种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地球上平均每天有50个物种消失,它们中的大部分从未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但大部分都被我们的生活深深影响。在《消失动物图鉴》的最后一个章节中,作者讨论了关于这些灭绝物种的变化和争论。对于那些无望在野外重新发现的物种,有人希望借助基因手段或人工选育使消失的物种获得重生。当然,这种异想天开的行为颇具争议,最有代表性的要数原牛的再造。

理论上来说,两种再造方法值得期待。第一种是通过博物馆收藏的标本,将某种灭绝动物的基因组进行重建。比如存留在冰层中的猛犸象化石,科学家期望通过克隆出一些个体,使猛犸象获得重生。不过要走的路很长,因为基因材料在冰层中存留的时间太久,导致质量不甚理想。并且,若干个个体不能再造基因的多样性,而基因多样性才是使种群具有延续能力的关键。

第二种办法是对那些尚存近缘种的消失亚种而言的,选取在体质和行为特点上与消失物种最为接近的个体,期待其下一代更加接近消失的物种。原牛虽然没有幸存下来的近亲,但是后代众多:今天所有种类的家牛都是其后代。

《消失动物图鉴》中记载,原牛此前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地中海地区,1627年最后一只原牛被*死在波兰的森林中。20世纪20年代,德国启动了家牛“再造”原牛的计划。时至今日,通过该计划得到的动物确实与以前石雕原牛作品在外形上有些相似,专家们称之为“新原牛”。然而,科学家们又有了新的担忧:由于此类活动让人们幻想着掌握了再造灭绝物种的能力,会不会导致我们降低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力度?

依照人类现有的技术手段,距离这种新的担忧其实还比较遥远。如作者所言,成功再造一个消失的物种并且成功放归自然,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为放归自然的动物们保留或重建一个适于其生存的栖息地。

尽管物种再造有理论上的可行性,如今在博物馆见到那些灭绝动物的标本,很可能是我们与它们最接近的一次了。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