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恶作剧被众人嗤之以鼻,斥骂为不成熟、不明事理,因为在大人眼中"什么年龄就该做着什么样的事情,尽量不要出格",可是,如若将"恶作剧"放在小孩子的立场上,再去观察与判断,不难发现,大人往往会用"孩子不懂事"该种理由轻易的搪塞过去,最后不管是"恶作剧"还是"恶"作剧,都会不了了之。
孩子恶作剧的程度究竟有多深?这是大人们无法想象的到的深渊。恶作剧是孩子学会幽默的表征,皇家育儿师凯瑟琳曾在一档节目中明确的讲解过,恶作剧是孩子成长中各个阶段都会学到的事物,他们学会互相戏弄、取笑,当然这不管是在英国还是中国,都有一个善良的名字——"开玩笑",如果当恶作剧发起者将所有在场的其他人都逗笑了,那么这个玩笑开的还算"得体",但是一旦让被施加者陷入窘迫不堪的境地,那么这就可称之为"恶"作剧了。"将小朋友推到人群中绊倒,来让他们感到不舒服,这件事一点也不好笑。"凯瑟琳如是说,将自身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这种做法就上升到道德上的"恶"了。
一个十几岁的小学生,能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来?在极度带有警醒与讽刺意味的韩国电影《记住我》中,诱导高中生卖黄色视频、成为牵线木偶、令三十几岁的班主任日夜度于恐惧与绝望中的幕后黑手,居然是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这种结果是庆幸也是悲哀。似乎在场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女主人公在影片最后说:知道我在得知幕后黑手是一个未成年小男孩后,第一个念头是什么吗?是幸好啊,不是坏人,只是一个孩子的恶作剧。显然这是对孩子的所作所为的一种宽容,但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对教育的松懈。他们不认为"把玩别人的人生"、"令他人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是多大不了的事情,因为他们目前对是非对错的观念还处在很模糊的状态,没有后患感,也不知轻重,不如趁着无聊随便"玩玩"?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的失职,致使孩子开始行为"临摹"
《记住我》影片中的每个场景似乎都是社会这个大环境的缩影,将隐藏在生活中的一些黑暗的事例用对视听冲击力较强的手法表现出来。当幕后黑手的爸爸同样做过贩卖黄色影片该种违法行为后,恰巧被孩子悄悄的记住了"手法",于是一场恶作剧就开始了。末尾孩子的痛哭流涕意在表明:我只是恶作剧,我没有想到事情会变成这样。这与某些家长一味的袒护"孩子不懂事,体谅一下呗"又有何本质性的区别呢?德国汉堡的儿童心理学家托马斯•卡尔松通过长时间调查,发现:爱搞恶作剧的孩子一般拥有者强大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因为在此过程中,需要孩子自己开动脑筋,策划设计,最终实行,这一系列行为在无形中提高了孩子的智商,但是,这只是心理学家讲述的乐观的一面,而实际上,孩子在进行恶作剧时,大都处于非理智的情况下,并且他们也不会在做事前深思熟虑、三思后行,结果往往是始料未及的。育儿网发布,广东某中学一位十四岁的初中男孩,因为用扫把戳一个趴在栏杆上玩耍的同学,同学不慎从栏杆上跌落下来,扫把正好插入其肛门,导致直肠受伤,而这种恶性事件,家长还能姑息认为是孩子可以锻炼智商的行为吗?很显然,是家庭教育的弊端,家长的包庇以及自我欺骗,试想,如若因恶作剧而受到伤害的是自己的孩子,那么家长的第一反应便会是"护犊",除了将对方孩子的所作所为归为真正的"恶",从而自己推翻了自己"孩子还小不懂事"的立论。
除此之外,家庭教育更是教育界的扛把子,在孩子人格的形成时期,家教助以基础的教化,当他们与人交往之时,又是从侧面反应了作为社会独立的个体的干练与否,总之如若父母失职,孩子的将来着实令人堪忧。
(二)孩子认知的浅薄以及与成年人观点的偏差
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某些学生,都有过被霸凌的经历,而在每个学校一些不为人知的角落中,都生存着霸凌者。拿小学生的案例来说,他们初出茅庐,不谙世事,但是却又有着横冲直撞、不负后果的狠劲,于他们而言,或许"组团"霸凌某一位弱小者就只是完成了一个"有趣"的恶作剧,进行的时候,他们无动于衷,甚至缺乏理智,但事后如果接受到来自老师、家长的批评,他们心中又会有恐惧与自责、悔恨,那么这就说明,他们的所作所为只限于狭窄的认知范围内,一旦超出原有的限定思想纬度,他们就会明白事情的严重性。这就是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越缺失什么,就会越渴望越在意什么。每个人都会有恶作剧倾向,恶作剧的根源其实源于一种自卑与超越的心理,因为自卑感的驱使,该个体会更加想通过捉弄别人、看到他人出丑来获得乐趣的方法,从而实现自我超越与自信的生成。于小孩子而言,他们比较注重别人眼中的自己,想要得到他人的肯定和关注,于是"恶作剧"就成了之一的"办法"。苹果公司最早的两位创始人之一,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同时也是iphone一代与二代的唯一发明者,而他的自传《沃兹传》中也描述了一个电子科技天才的成长路程。其中有这么一个小插曲,因为沃兹对电子的痴迷,其他同龄人很快就将其排之于外,而处于青春期的他便更想脱去孤独感,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力,从而成为焦点,他用电子节拍器与电池、导线发明了假的危险物体放置在学校的储物柜中,吓得校长打开柜子后抱着该物体往操场方向跑去,而暗处的沃兹则捧腹大笑,不亦乐乎。他是出于邪恶的念头吗?不,他们反倒是为了"吸引注意力"、"找点乐子,打发无聊",他们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而大多数成年人下意识的认为"孩子就是孩子,不会做出什么难以原谅的事的",请家长们推翻这种观点,并记住一句话:家长不应该让孩子的不懂事来为自己的教育失职买单。况且"不懂事"与"认知浅薄"是两种概念,认知浅薄是人初来乍到世上时正确的状态,没有对与错之分,而不懂事就是掺杂了些许野蛮性的故意造作的思想,源于教育的漏洞或者道听途说、盲目临摹,都有可能。
从父母为孩子创造的"安乐窝"到上学后走入的交际圈,孩子尚且没有强悍的能力去了解、认知与判断遇到的一切事物,因此对于"恶作剧"这种调皮性质的心理特征,他们也无法作出准确的控制,同样,成年人与孩童的认知的宽度与深度也迥然相异,孩子对家长的指责有偏见,家长对孩子的作为有包庇或者忽视都是发生在情理之中的事,但是作为认知能力交强的成年人来说,尽量不要做一个"当局者",乱作一团。
孩子的恶作剧,要么出发点单纯至极,要么复杂到连大人都无法企及,其背后原因包括健康的、不健康的思想观念。那么对于爱"恶作剧"的孩子,成年人应该如何应对,如何纠正和引导?- 家长禁止给孩子贴好或坏的标签
首先,喜欢不顾他人感受搞恶作剧的孩子的行为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着直接性联系。据奥地利犹太心理学家西格蒙德•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每一个人的人格都有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而喜欢恶作剧的孩子的人格特质中,本我与自我较为突出,而超我比较匮乏,因此容易忽视他人的感受而我行我素的只寻求自我快感。
而当家长感知到孩子有这种恶作剧倾向时,就要当机立断的制止,并进行说理教育,如盲目的宽容,反倒会助长他们的"士气"。在由小说改编的一部映射人性的电影《优雅的谎言》中,妹妹无故自*,姐姐为寻其根源,终于调查出妹妹遭到了"好友"的校园欺凌,当姐姐与妹妹好友的母亲对峙时,对方信誓旦旦的表示:我女儿不会做出这种事情的!事实上,隐形的"凶手"并不承认自己行为的恶劣,因为她一直活在妈妈赋予自己的"好孩子标签"之下。这种标签能够让孩子维持多久脸上的面具呢?或许一触即破,或者跟随终生。
同样,如若家长与孩子当面对峙,切记不要直接否定孩子的品行与道德,即便他们每天呈现给父母的状态是嘻嘻哈哈、调皮捣蛋的,但是他们的内心也是脆弱如瓷,居高临下的定位批评,最终可能会让孩子出现心理崩溃态。
贴标签是对一个人的固化看法,一旦被一个人、两个人甚至一群人贴上一种原本并不符合自己特征的名词或者形容词时,那么被贴之人就会有一种心理暗示,将自己往该标签上靠拢,实际上是一种逼迫行为,譬如当家长给孩子贴上好、坏孩子的标签时,最终的结果:要么孩子沾沾自喜,狂妄自大,要么灰心丧气,痛苦烦恼。
- 从孩子的脆弱点出发,进行春风化雨式教导
如果你的孩子故意将同学的文具盒藏起来,然后污蔑是别人做的,最后背地里笑嘻嘻的坐等好戏;如果你的孩子把校园霸凌当作一件趣事,并且在饭桌上肆意妄为的炫耀;如若孩子悄悄的将家长急需的一件物品藏起,并在一旁观察急的焦头烂额的家长窃笑——那么请家长务必阻止孩子正在进行的事情,并告诉他们: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会令别人讨厌,会失去许多朋友,但是,只要你改正并且去真诚的道歉,好朋友也会原谅你的。同样,让他们懂得"毋以恶小而为之,毋以善小而不为",应该从孩子最不愿发生的情景来说服他们,譬如,失去好朋友,遭到老师、家长的反感,因为每个时期的孩子都有一种共性,即渴望他人的认同,期待别人的关注,企盼友情恐惧孤独,让孩子明白自己每对他人进行一次恶作剧,可能自己在他们心中的信任值就会降低些许,以此类推,日日累积。不妨试一试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方式,不激进更不会让孩子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多用"但是"句,既能让孩子明确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又可以不失友善的态度。
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为何不在逆耳的基础上稍作修饰,用孩子的语气进行说理呢?家长总是在指责孩子调皮捣蛋,但是有没有反思过自己,要将心比心,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呢?所以说,权威型教育应与春风化雨式相结合。
- 父母身体力行,就是在充当孩子的学前老师
俗话说"言传身教",那么到底还是"身教"大于"言传"。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班杜拉便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即通过观察周围的人的行为以及其后果而发生的学习。除此之外,米斯切尔等人也曾做出过这样一个调查实验,让几组儿童分别与成人搭档玩游戏,其中成人故意不遵守游戏规则,而后该组的儿童也效仿其开始不遵守,而另外几组则照游戏规则继续进行下去,以此类推出在整个社会大环境里,身教远远重于言传,这也就是,为何许多家长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孩子要怎样怎样做时,他们充耳不闻,而当大人们自己默默做事时,所营造的氛围就足以让孩子去尝试着模仿。
《告白》中的天才少年通过恶作剧致使老师的女儿丧命,最终又为了得到母亲的关注而做出令整个学校陷入恐慌的事,而他的母亲呢?小的时候因为心急于望子成龙,经常对孩子拳打脚踢,因而孩子却更加渴望母爱,最终在这种非人性化的教育下,母亲的讽刺性言语和暴力行为"造就了"一个未成年*人犯。
试想一下,当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回到家中,看见满地狼藉,不禁向正在玩玩具的孩子发出怒火;当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可以将家里的东西摔的稀碎,那么孩子的心态会是什么样呢?经常如此,孩子长大会是暴力狂,抑或是恶作剧王?
孩子的日常表现、心理活动都是家长都映射镜,父母的某些无意识的"自言自语的谩骂"或者下意识"随手捡起脚下的垃圾",都在孩子的眼里无限放大,并自主的加以模仿。
孩子的"不懂事"可以是这个年龄的弊病,但是家长不能让其持续到下一个阶段,儿童时期的恶作剧兴许是一时兴起、无聊发起,十八岁的恶作剧可能就打起法律的擦边球!家长切忌将孩子的一切恶作剧都归因为"七岁八岁狗儿嫌",如果不能真实的了解孩子的心态,也尽量杜绝包庇,否则"一笑而过"最后会酿成孩子的"家常便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