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徐汇语文高考一模考写作范文:成长的被塑造与自我塑造

2022年上海徐汇语文高考一模考写作范文:成长的被塑造与自我塑造

首页休闲益智粉粹一切更新时间:2024-05-08

2022年10月4日,很早之前分享过几个区的2022高三语文一模的写作讲解,本专栏会陆续更新其余区的内容,直到一二模的全部写作内容均分享完毕。

今日带来2022徐汇区一模写作,以下3篇范文和点评均来自于某四校的的高三学生和老师。范文很精彩,老师的点评亦精彩。

注:文末分享2022年上海16区一模写作范文合集

【2022徐汇高考一模写作题目】

成长是个不断被塑造、也是个不断自我塑造的过程。这句话对你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带来哪些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800字。

【话题解读】

外部世界风云变幻,自己正成长为“人”,徐汇区高三一模作文题富有哲思与针对性地引导高中生思考“放眼看世界”和“与自己周旋”的关系。不脱离学生实际,也具有思维深度,有助于落实语文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具有限制性。它往往“限制”了学生写作的话题甚至观点。因此,写作首先要确认“我”思考的话题是什么。该作文题在类型上与近几年上海卷高考作文接近,可归为事理型,即,要求学生就某一方面的认识谈自己的思考。作文题中“这句话对你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带来哪些思考”一句明确指出,学生需要讨论的是自己有关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思考与认识。但对这两者关系的思考与认识,学生又不能泛泛而谈,而是通过思考“成长是个不断被塑造、也是个不断自我塑造的过程”相关内容作为前提。这是材料的第二层限制。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对材料中的关键词内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作出准确理解与辨析。以“塑造”为核心,作文题给出了“成长”是“不断被塑造”与“不断自我塑造”这一对矛盾统一关系作用下的结果。“被塑造”关乎外部世界,“自我塑造”关乎自身,这就与“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建立了联系。

诗意地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哲学地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都说明,人,尤其是现时代的人,必然和外部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必然受外部世界影响,从而“被塑造”。只是,有近朱者赤,也就有近墨者黑;有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也就有举世混浊、众人皆醉;有叔本华不要让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也就有勒庞集体无意识的乌合之众。我们在社会环境中,处在人与人关系中,包裹在社会思潮风气中,被外部世界教化、影响、约束、引导、诱惑、酱染等。

“是……也是……”看似表示并列关系。但“被塑造”一个“被”字,透出这样的“塑造”是被动的过程。而人在外部世界中成长为一个具有异质性、主体性的独立意志的人,恰恰在于人的自我塑造。因此“是……也是……”更近于表达一种递进关系,“是……更是……”。这就是说,比之外部世界的“被塑造”,学生更要深味“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的“自我塑造”的意义。

之所以“不断自我塑造”,首先是对来自外部世界“被塑造”的反思。这反思是对来自外部世界的“塑造”的接受、吸收、遵循、超越、和解、妥协、不合作、抗争等,在此过程中完成“自我塑造”,由此展现出人生百态,境界高下。

其次是在外部世界塑造基础上对自我意义的主动探求。这是一个向内发现我,认识到“我很重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确立自己在外部世界的边界,边界的确立意味着主体性、自我意志的生成,由此,人是一个独立、特殊的人。

但至此,我们只是完成了对成长前提的讨论。进一步深入思考意味着,我们还需要由此前提的讨论提炼有关“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认识,并让这认识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和启发性。

别里科夫自觉把外部世界的一切做成“套子”,无论外在的还是思想的,束缚自己也禁锢他人,这是一种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渔父劝屈原与世推移,随波逐流,而屈原宁可怀沙自沉也不愿被俗世沾染,这也是一种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王阳明一开始笃信格物致知,但龙场悟道悟出吾心即理,这又是一种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等等,不一而足。今天高中生面临的外部世界多元芜杂又瞬息万变,如何“超越”外部世界的“被塑造”,如何经由“自我塑造”定位自我,如何进而由己而外“塑造”他人与社会,是现实而深刻的话题,对其“成长”别具意义。

【考场佳作1】

以外界作自我塑造之桥梁

很多学者喜欢把现代称为“理性觉醒”的年代。随着世界的祛魅、科技的发展、认知的多元,许多人似乎越来越反感被外界“塑造”,越来越讨厌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神庙上的箴言“成为你自己”似是现代人的神话,可问题是,如何塑造“我们自己”?追寻自我的道路,果真只能选择排斥外界的孤独吗?

我的答案是,外界恰恰是我们“自我塑造”的桥梁。

也许从一开始,我们对“被塑造”本身的认识就存在某种偏差。“被”字构造出一种自我与外界的对立,放大了外在要求与内在诉求之间的冲突。问题是,冲突固然存在,但不可否认,外部世界对我们认知、观念、人格等塑形的过程中必定存在着合乎我们人生追求的一面。只着眼于冲突的片面认知或是源于对自我的过度肯定,或是源于一种“他人即地狱”式的对异己的排斥,被虚假的理性遮蔽了双眼。

甚至可以说,人们对于“成为你自己”观念的盲从,也不过是一种不自知的消极的“被塑造”罢了。我们要提防的,首先便是这种不假思索的外部思想的入侵。

除却这层非理性的“被塑造”,试观我们的成长历程,也许恰恰是在积极的外界塑造中由单薄走向丰盈的。父母对我们牙牙学语时的教诲,至今还留在我们脑海之中;老师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导,更是对我们形成长足的影响。事实上,我们接触过的每一个人、经历过的每一件事,都在我们人生的坐标轴上留下过不可磨灭的痕迹。我始终觉得,一个人与外界的经历与感受,恰恰是镌刻在他的身上的,于性格、于思想,皆是如此。

除此以外,在外界与自我之间还存在着另一种方向的互动,这便是“自我塑造”。我以为,自我塑造的先决条件,是一种理性自知后的自我坚定。理性自知恰如一种启蒙,提醒我们时时刻刻地反思,这样的自我塑造可使得一个人不轻易被外界信息的噪点所扰。基于这样的坚定,自我塑造实则是对外界摄入的主动选择,不再将成长的主动权随意地弃掷给外界,而是以一种积极的生命状态于外界中不断寻求成长。倘若自我塑造为外界条件所限,或者外界塑造与自我诉求不符,个体亦能保持一种生命的积极状态,寻求和谐,甚至是努力冲破来自外部世界的阻碍。

因此,自我的成熟,需要我们对外界的风雨彩虹敞开心怀;而与外界的碰撞,则更像是自我塑造的桥梁,于外界中我们映射自我、调正自我。外界与自我也许从来不是静止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充实、有机的互动关系;甚至在自我塑造的羽翼逐渐丰满之后,我们也可以尝试着改造外界、完善外界,将外界传授给我们的全部,化为我们赠予外界的一份独特的礼物。

坚定地从外界中找寻、淬炼更纯粹的自我——走出去、返回来,这才是我们通往自我的光明之路。

老师点评:

我们生活的当下时代,是一个充分肯定个性,张扬自我的时代,“成为你自己”的观念深植人心,然而对自我的过度关注必然带来与外部世界的疏离,这是自我中心主义的陷阱。曹翔宇同学在开篇便指出在自我与外部世界关系认知中存在的这种偏差,使得文章立论具有了明确的针对性,这是将抽象写作命题具体化的过程。写作者需要具备一种“时代中人”的意识,由此可以生成议论文的对话场域、现实背景与时代土壤。

本文在层次的处理上,一笔带过外部世界之于自我塑造的消极影响,而详写了外界塑造的积极意义,这是对开篇提出质疑的直接回应,呼应了文章内部结构上“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逻辑链,也突出了文章的重心:自我生命的丰盈离不开外部世界的镌刻。

本文论证中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对“自我”与“外部世界”互动关系的深入探讨,阐释了“自我塑造”的先决条件——理性自知后的自我坚定。有了这样的“自我塑造”,我们才能更清醒地判断、选择、借力,甚至是抵御外部世界。在这层关系的论证中,文章突出了“自我塑造”中自我力量的重要性,至此,再返回看开头部分对“虚假理性”自我的质疑,此处与开头遥相呼应,且丰富了论证的层次。

思想的格局、境界决定了一篇文章立意的高度。本文并不止于谈论自我与外部世界静止状态的相互影响,而是将两者放到动态、有机的互动影响中去看。外部世界塑造以及自我塑造的目的固然可以通过自我的完善来实现自我价值,但更重要的在于最终以此来改造外部世界,回馈外部世界,“走出去”——“返回来”,如此方能流转生命的价值。该同学在平时写作训练中非常努力,经常几易其稿,考场作文的思想正是其日常积累与思索的汇聚。在写作中,唯有一次次地去追问,不断地“重塑”自己的作品,“重塑”自己的认知,我们才能真正走进自我与外部世界。

【考场佳作2】

“被塑造”与“自我塑造”

有人说,成长是个不断被塑造,也是个不断自我塑造的过程,我深以为然。一个人从来到这个世界,到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立足,必然要经历被外部世界塑造与自我塑造,方能认清自我在外部世界的位置,从而履行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责任。

我们常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自打来到这个世界,就处在社会之中,而若是人无约束地发挥本能与天性,则社会无以运转与存续。因此社会需要契约,人们需要牺牲一部分天性来获得社会的接纳,而“被塑造”的过程便是我们被接纳的必要条件,我们小的时候,长辈都会言传身教告诉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们天性中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部分由此被磨去。作为青年人,我们从长辈们的言传身教中获益,从外部世界中汲取必要的养分,心性得以磨炼,生命得以成长,这是我们立足于社会必经的过程。

在我们无法理解外部世界的契机的时候,这种塑造的过程只能由外部世界完成,而当我们开始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外部世界,能够开始慢慢理解自身在外部世界的位置,我们就能接过塑造自我的接力棒。终其一生都在被塑造的人是悲哀的,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理解自己的使命与价值,一直在为他人的价值而忙碌,这种生活浑浑噩噩而没有目标感。只有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理解了社会的运作,能够将社会的准则内化为自己对自身的要求,同时也去批判它,形成自我的价值体系,发现自己希望在社会中扮演何种角色,我们才能真正步入“思想成年”,掌控自己的生活,并自觉和安然地进行自我塑造,打造出我们所满意的自己。

乔达摩·悉达多身为王子,前半生都在被塑造成为一个合格的贵族,但他意识到苍生的苦难,毅然走入人世之中,终于在菩提树下领悟自己超度世人苦难的使命,完成了自我的塑造,也实现了自我的价值。特蕾莎修女本在修道院中努力苦修,她走出修道院的决定本被周围人所反对,但她看到了自己真正的使命是帮助困难的人,因此她走入世俗社会,实践自己的使命,济危扶困。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自我塑造的力量—它让我们明晓自己在世界中的角色与使命,成就和谐,有价值的自我。我们从这个世界汲取养分,借助这个世界的力量深入地认识自身。从而,有着个人特点,又不全然“世与我而相违”的处事原则和思想体系得以建立。最终,我们成长为参天大树,以自我的人格力量感召身边的人,温暖这个世界。

不过,即使是明晓自己的角色,“被塑造”的过程也不会就此停止,而是在与“自我塑造”同时发生,不断进行。一方面,社会的复杂让我们无法完全理解,有时不可知的外部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的模样。我们为了自己的使命而加入某个社群,但在社群中也会受他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与世界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状态并没有尽头。而另一方面,为了实现自我塑造,我们希望变成的模样与社会的要求或许冲突,我们就要做出权衡,放弃一些非原则性的目标,而在这样的“被塑造”中,我们就要牢记我们最本质的初心,方能在外部世界的限制中带着镣铐,跳出自己的舞蹈。

老师点评:

作文开篇紧扣题意,明确“被塑造”和“自我塑造”对于人的成长的积极意义和价值。依命题材料,学生在完成习作时不仅要关注不断的“塑造”和“被塑造”对于人们自身成长的价值,更应该由此作为出发点,来思考如何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这样一个话题。这篇习作注意到了材料中的相关表述,并将其做了明确的界定:明确自我在外部世界中的位置,履行自己在世界中的责任。

“被塑造”固然能够带来人的进步或成长,但大千世界宏观而复杂,来自外部世界的塑造,对人们的成长未必都是积极的。因而“被塑造”和“成长”之间逻辑关系的建立,关注背后隐含的前提条件是必须的。而“隐含前提”这一思维支架,在论证结构搭建的过程中是必须的。借助这一工具,我们关注带来成长的“被塑造”背后隐藏的前提条件,并由此思考“被塑造”的积极意义。

习作中体现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基于“人是社会的人”这一属性,探讨了外部世界中“长辈的言传身教”,并指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属于“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部分”,而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外部世界的塑造对于青年人而言才有所助益。从而得出人与外部世界的第一层关系——从周围外部世界汲取养分,能够立足于社会。

同样地,“自我塑造”也不必然导致人自身的成长和进步。此处涉及的问题,首先是“被塑造”和“自我塑造”之间的关系解读。习作中很好地处理了两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而非简单的二元对立。基于“被塑造”,我们不仅能够立足于社会,更能够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并形成自我的价值体系并完成“自我塑造”。从而,第二个问题,即“自我塑造”导致人成长和进步背后的隐含前提也顺势被提出——只有人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下,形成自我的价值体系后,这样的“自我塑造”对于人的成长才是真正有效的。作者提出的“思想成年”的概念精炼准确,非常精彩。在充分说理的基础之上,作者辅以悉达多和特蕾莎等例证,来增强说理的形象性和说服力,并最终明确人与外部世界的第二层关系——立足于社会之后,借助外部世界的力量深入了解自身,建立属于自己的为人处事的原则。不尽如此,更要感召他人,温暖世界。至此,材料中“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这一命题的论述得到了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表述。

以上,作者借助思维支架完成论证结构的搭建,命题材料中“‘塑造’和‘被塑造’对于人们自身成长的价值”,以及“如何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两个问题的回答已然完成。习作的结尾巧妙地抓住了材料中的“不断”,指出“被塑造”和“自我塑造”这一过程的持续性,背后是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状态的持续性。在这一持续不断的“塑造”和“被塑造”的过程中,保持“初心”就显得极为重要了。行文至此,全文立意得以升华,尾段的点睛之笔是成功的。

当然,“初心”得建立在“思想成年”的基础之上,没有相对成熟的世界观或处事原则,又何谈“初心”这一话题呢!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重视思维支架的作用,对于行文中论证结构的确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说理品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考场佳作3】

塑造与被塑造

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于社会中,始终在与它的接触中经历碰撞,接受考验。因而成长过程本身,有着外界的作用。

不可否认,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类,一定会在外源性因素的塑造下经历成长的历程。外在的物质条件与价值导向不断改变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于此,人类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塑造本身即是人不可逃脱的宿命。外源性的元素会给人以压迫感,譬如当下在“内卷”浪潮中弄潮的人透过玻璃幕墙,观察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由此激发的危机感可以鞭策人不断向更完美的境界努力。积极主流的价值导向亦会瓦解那些或混浊或偏激的幻想,让人的思想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贴合社会公认的准则,在促进个人成长的同时保障社会和谐发展。

但社会的“套子”并不总是那般完美无瑕。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愈发感受到被外在的“统一”模式塑造的弊端。人类从多元立体的生灵逐渐沦为平面、单向度的存在;极化与同质化的湍流触及网络平台的每一个角落;生活于“茧房”中的我们也无法预测算法会将我们塑造成怎样的人。由此不难看出,成长过程中若是仅有外力作用,久而久之,弊端必显。成长还应是一个自我塑造的过程。

人生而自由。在塑造自身的过程中,在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心之所向后,人的主观能动性便能被成功调动。在自主意识的驱使下,人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思想内核。少年辛克莱在自我挣扎与质疑中,走出自我塑造的成长之路,其对于这个复杂多元世界的认知亦是基于他对自我与真我的找寻之上。相较于外界对人的塑造,自我塑造在接近自我的思想内核后,更能完成精神上的塑造乃至重塑,让成长本身更具价值。

但必须指出,我们不可能脱离外在进行自我重塑,以实现成长。当年王守仁漂泊于江心之上,受尽外在的塑造,后才于阳明洞中静思十年,悟出“知行合一”的境界。于阳明洞中与世隔绝的十年光阴,他不断叩问自己内心,反思理学的流弊,这确是他不断塑造自我的历程。设想他的生命中没有前十年的宦海沉浮,没有被塑造的经历,他又能否归结出“致良知”的理念?人性中的惰怠或许易让人陷于迷惘,于此,外在的警钟就能与自我塑造一道,让人更好地成长。

卡夫卡说:“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刻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而我的手杖上则是:一切障碍在粉碎我。”成长自然需要外源元素对人进行塑造,亦需在保留清醒认识下,自己进行自我塑造。外与内的合作与统一,才能让人有所突破,有所成长。

老师点评:

坦诚地说,由于时间紧迫、心态紧张,考场作文相较于日常写作而言,某种程度上更能反映同学的笔力。读这篇考试作文,不难见出她的日积之功。

一篇出众的议论文,需要有完整的结构,清晰的思路。本文开篇简洁明晰地指出“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于社会中”,因而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着外界的作用”。接着,作者立足人具有“社会性”这一共识,阐释了人在成长过程中为什么会“被塑造”,接受“被塑造”之于人的成长价值何在。而后,作者笔锋一转,在文章第三段着重探讨了“被塑造”的弊端,并自然地过渡到正因为“被塑造”会带来人的“同质化”、“单一化”等危害,故而我们需要在“被塑造”的同时,始终坚持“自我塑造”。作者指出“相较于外界对人的塑造,自我塑造在接近自我的思想内核后,更能完成精神上的塑造乃至重塑,让成长本身更具价值”,可谓一语中的。

其实,写到这一步,很多同学也能做到,作者优于大多数同学的地方在于,在指出坚持“自我塑造”的价值后,作者以王阳明“龙场悟道”为例,进一步辩证地提出坚持“自我塑造”不能够脱离“被塑造”,两者应当是互济互补的关系,实现了思维的再次跃升。文章最后以卡夫卡的名言收尾,意蕴隽永。

本文另一亮点还在于作者扎实的积累和开阔的视野。无论是文章中提到的王阳明的例子、卡夫卡的名言,还是作者在论证时选用的诸如“单向度”、“极化”、“同质化”等社会学概念,在紧张的考试中能够信手拈来,殊为不易,如果没有足够的积累,这时候就只能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了。

当然,一篇好的文章,还应当形成自己的风格,在选用诸多社会学概念以实现论证的同时,要避免陷入拾人牙慧的困境,少些匠气,多点灵气。


今日资料分享

2022年上海市16区高三一模考语文写作范文合集,共86篇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