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雨
春,夜,雨。
灯火阑珊,长沙河东的江边,北辰三角洲开心麻花剧场《疯狂理发店》。
这是一个小剧场。从舞台背后进场,正面是观众席看台,整整齐齐摆满了赤橙黄绿各色的网红椅。舞台空间,与其说是一个“三一律”的舞台美术,不如说是一台好看的装修,橙红的墙、翠绿的拱门、中黄的窗架、外露的管道、老式的理发椅……从座椅的舒适度和剧场调性来看,显然,这是一个冲着年轻人定制的风格化黑匣子。就在这个特别的剧场里,整体观众之年轻,以及剧场纪律、氛围,观剧的投入程度,互动的参与素质之高是在传统剧场很少见到的。
剧目全长两个半小时。人物有理发店老板、洗头妹,一位陶醉在婚外恋情里的阔太太,一位以名片装饰身份的西装男,和另外两位神秘的男客人。上半场,6个人物接连出场。洗发,刮须,烫发,打情,骂俏,看报,上厕所,打电话,楼上令人烦躁的钢琴噪音又响了,老板忍无可忍地敲打水管以示抗议……一切看似平静,突然出大事了,楼上那个弹钢琴的女东家死了!两名神秘男客人露出侦探身份,把大门一关,理发店瞬间成了囚笼,谁也出不去了。上半场结束。
下半场破案。侦探提出重现,逐个排查。除他俩自己以外的4个人都成了嫌疑,每一个人、每一个细节都被要求还原。重现的过程,观众被要求作为证人参与,可以随时指出、补充还原不到位的物件、行为、语言等。至此,我们才意识到,原来这不是一个传统意义的剧场戏剧。上半场仅仅是一个开头,真正的好戏在下半场,演员也远不止台上的6个人,而是全部在场人。你以为你是推倒了第四堵墙来看戏的观众,实际是早就被预谋圈进来的目击证人。
接下来,一场正义的有着超强记忆与逻辑的指证、推理、纠正开始了。台上台下高度集中精神,一边从还原现场和他人举证中获取启发,一边展开自己记忆的搜索,东一句西一句地帮忙完善证据链。台下90后、00后们毫不留情,一个又一个精准的指证让台上漏洞百出的演员出尽了洋相!这哪里是看戏,分明就是拆台!两名侦探紧紧地掌控着节奏,引导剧情的方向。另外一些跟不上的“吃瓜群众”就负责看热闹,窃窃私语,偷着乐。但是,对于案情的走向与结局,却没有人不关注。整个下半场全方位调动了观众的好奇与悬疑情绪。
整场演出,气氛紧张而热烈。作为一个驻场演出,几百块钱一张的票,满满当当的座位,为什么就有这么多人舍得真金白银地作贡献,而传统剧场甚至连送都送不出去?这,是我潜伏在年轻人中想得最多的。是观众的问题吗?是消费力的问题吗?看样子还真不是。一个真正好的文化产品总是会有人愿意买单的,关键在于是否戳到了需求上,精神产品的消费潜力一定是受了高等教育的年青一代,适应他们才有未来。
说实话,这个号称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欧美票房传说的“网红神剧”,并不能用今天的悬疑眼光对它的剧本进行评价,但它那可以把人从观众秒变成角色的形式,依然历久弥新,让人着迷。我们说,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才能称为经典,那么,这个来自半个世纪以前的创意是不能不让人折服的。所以,其实换一种玩法比在原路上翻新,效果要来得快得多。
人类对于参与娱乐,输出智慧的兴趣始终都没有改变,尤其是今天的年轻人。当我们还在纠结“看戏、听戏”,戏剧性、思想性的时候,他们要的是头脑风暴般的“入戏”,直接参与,成为有可能改变剧情方向的人。他们更热衷于这种不自觉地站到剧中,被挑战地带入到貌似真正破案的游戏中。相比观众《不眠之夜》在剧场里乱转的完全沉浸,我倒觉得《疯狂理发店》这种大家凑在一起“递子弹”搅局的半沉浸更好玩。
戏剧界常说“戏要好玩”,但如何“好玩”?似乎大家都还没有找到门道。现在看来,我们以为的游离于戏剧本体之外的娱乐体验感、开放性、互动性,其实更符合原始戏剧的游戏属性,并非全靠“演”。
一个文化产品的成功与准确的定位是分不开的,《疯狂理发店》对准的就是年轻人。不管是周边产品、包装形式,还是剧中那剧本*般的质感,显然都在切着年轻人的要害走。这种吸引力,使各地的复制剧场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荣登小红书、大众点评、微博等新媒体榜首。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