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一次职场PUA,打工人秒变木偶人

遭遇一次职场PUA,打工人秒变木偶人

首页休闲益智疯狂木偶人更新时间:2024-05-01

2020年12月20日,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写字楼里,都市白领在加班办公。/ 视觉中国

在职场浪潮中被拍打的每个人,都试图寻找一种安放情绪的方式。每个人都期待与伤痕和解的那一刻。

莎士比亚戏剧《奥赛罗》中,奥赛罗的敌人伊阿古是这样一位阴谋家:他神不知鬼不觉地控制所有人,却从不对外透露其控制欲强烈、自私冷酷的本质。观众清楚伊阿古的阴谋,但他周围的人并不知情,还在充当他的帮凶,为他的宏伟计划卖命。

在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斯科特·韦茨勒看来,职场中的PUA行为就像伊阿古一样,“让你为他承担责任、控制你的行为,直到最后你才发现自己是他操纵的一个木偶”。

实际上,这种职场人“木偶化”的现象日趋普遍。某招聘机构发布的《2020年白领生活状况调研报告》数据显示,有六成职场白领经历过职场PUA,其中,以90后、95后为主的年轻白领群体由于缺少社会经验、人际判断力,经常成为职场“画饼利用”的垫脚石,被迫喝下“这是为你好”的鸡汤。

那些曾为“木偶”的经历,在职场人身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有的人意识不到自己正在丧失职场权利;有的人徘徊在他人提线与自我降格间难觅出路;有的人则只能选择逃避、辞职,挣脱那根“线”的操控,但伤口结的痂仍然痒痛,他们会在回忆起曾经被辱骂、冷暴力,被逼至抑郁、意图自*时面露苦涩。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在职场浪潮中被拍打的每个人,都试图寻找一种安放情绪的方式。每个人都期待与伤痕和解的那一刻。

“职场PUA曾让我觉得,

自己是一无是处的垃圾”

姓名:卷心菜(化名)

入职时间:2014年

所在行业:快消

我来自河南农村,毕业于河北的一个二本院校,从事快消品电商的文案工作。正是因为这些“出身”标签,我在第一份工作中遇到了直属上司的打击。

她瞧不上我的出身、学历和长相,总是变着法儿讽刺我。比如,她曾当着所有同事的面,阴阳怪气地说:“对你们河南人,我可不敢惹。万一门口井盖被你偷走了,我出门掉进去怎么办?”

我刚入职时,公司规模很小,还不到30人。当时我在品牌市场部做文案,加班是常态,但更多时候,加班源于领导的控制。

正常下班时间是下午6点,领导会一整天不给我安排工作,临近下班时突然给我派个活儿:“这边有个方案特别急,明天早上9点就要向老板汇报,明早你一定要交给我。”

我只能挑灯夜战,在办公室加班到凌晨。第二天早上7点,她给我的回复说:“写得也不怎么样,不过这事也不急,有一个更急的稿子你还要改一下。”

朝令夕改的上司,永远占领生活的高地。/《我,到点下班》

那段时间,我每天的状态是早上8点上班、凌晨两三点回家,精神压力很大,最后累到胃出血。

我实在无法忍受这种工作环境。这时,一位在奥美工作过的吴姓总监向我伸出了橄榄枝。他邀请我去他的初创公司做市场营销,并许诺创业成功后给我股权。

我并非营销专业毕业,更多靠自己在网上学课、报班,看成功的案例自己摸索,知识学得松散且不成体系,总觉得自己是“野路子”。而这位吴总监会经常给我分享一些学习资料,指点一二。那会儿,我真把他当作自己尊敬的前辈,没多犹豫就去了他的公司。

没想到,刚出了火坑,却跳进了一个更大的火坑。如果说女经理是明显的职场打压,这位吴总监此后的所作所为,则是老到且资深的职场PUA。

他总是以“为了你好”的名义和我交流,全盘否定我的同时,还摆出一副苦口婆心的样子。

当时,连同吴总监在内,公司有6名总监,但执行层员工仅有4名。6名总监不仅经常意见不一致,还互相内斗不说话,员工总是不知道该听哪位的,做着重复性工作,甚至在总监之间传话。

总监们的办公室在一楼,员工的工位在地下室楼梯的拐角,是和别人共享空间的小隔断。后来,一位刘姓总监为了防止员工在背后议论他们,甚至找借口来地下室为手机充电,实则开着手机录音,一录就是一整天。

几乎每天早上的例会,吴总监都会“开炮”:“如果不是因为我,你们都没有工作。是我心地善良,才给了你们这份工作,让你们在北京吃得起饭、有地方住。如果你们脱离这个公司,去任何一个地方都没人愿意聘用你们。”

我经常在写方案时被叫到办公室,被他们劈头盖脸一阵骂。几位领导坐一圈,我站在中间,被逐一指责:“你要不要脸,写出这样的方案来?如果我在你这个年纪写出这样的方案,下一秒就能从楼上跳下去,没有脸活在这个世上!”

领导给你疯狂穿小鞋。/《上司实习生》

他们一边骂,还一边跟我说:“虽然我们说话难听,但都是为了你好。我们现在这么成功,就是因为当初刚进职场的时候,遇见了像我们现在对你一样严格的领导。”

其实员工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如果不加班到很晚,他会说我们对不起他出的那份钱;如果加班到12点,他又会觉得你在浪费公司的电。甚至,进公司门先迈哪只脚都会被挑错。

起初被吴姓总监骂时,我心想:他算什么玩意儿啊?凭什么这么说我?时间久了,我竟然相信了他那一套话术,每天早上、中午都吃不下饭,只有晚上回到家才吃得下去,还整夜整夜地失眠。

也许天气一冷,人的心情就会低落。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在公交车上想,他们说的确实有道理——我怎么活这么大,还好意思浪费社会资源?我确实应该去死。

不仅是我,当时所有员工都觉得自己离不开公司。离开公司的下一秒,大家就会流落街头,就会没有饭吃,没有公司愿意聘用我们。我们是一群垃圾,而且是垃圾堆里散发腐烂味儿的垃圾,一无是处。

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一年多,我终于下定决心离开。现在回想起这两段经历,我并不想说施暴者有罪,只是后悔自己当时没有更早反抗。当他们对我的出身、家境、外貌、身材、审美,包括对我的人品做出负面评价时,我自己没勇气反抗。

拒绝职场PUA,勇敢向上司提出正当需求。/《三十而已》

在一个重男轻女的环境下长大的我,从小就是讨好型人格。我特别害怕别人因为我生气,在生活中,我也尽量避免争吵和争执。这样低自尊的状态,让我常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难过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每天都想“我哪儿让他不高兴了,我一定要向他赔礼道歉”。

“在她的打压下,

多位同事患上抑郁症并离职”

姓名:张理明(化名)

入职时间:2016年

所在行业:媒体

我认为,惯用职场PUA伎俩的人,像职场恶性肿瘤一样,很难被彻底治愈。他们附着在单位系统的肌理上,凭借资历和年龄打压下属,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往往避之不及。

在我迄今为止的职业生涯中,有那么一个人的存在,每每提起,都是灰色的。

她是一个40多岁的领导,与她共事将近4年的时间里,我见证过她各种霸道行径。有两位同事在她手下干活不到1年,就患上抑郁症,选择离职。如今说起,我仍然是不理解且气愤的。

面对职场PUA,逃避不可耻并且有用。/《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打压年轻同事,以此满足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她的惯用手段。

前几年,单位有个到西部山区锻炼的机会,想挑一些年轻人驻村一段时间。当时她是我的编辑,得知我是被挑中的一员后,便起了代替我去的念头,甚至去为难单位的大领导。

她后来问我:“消息是在哪里公布的?我怎么没有看到?”我说是从单位的年轻人的群看到的,她随即说:“我也是年轻人,我也要去。”

说实在的,我们都知道她的私心,比如她会利用公差旅游、住五星级酒店。有年轻同事向她报出差选题时,她会断然拒绝:“我知道你根本不是想去采访,是想去玩的吧?”

我很想把握住去山区的机会,为了向她证明我能胜任,我报了好几个选题,接着便遭遇了一系列话语打击:“你这么年轻,当地环境不好,第一次去,脑子能反应过来吗?”“你找选题的能力远不如我,一个发布会我都能写到四五千字,你能吗?”

当时,我一方面很气愤,觉得你一个领导,为何还要来跟我一个职场新人抢机会;一方面又很泄气,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行,就让给她算了。最后,还是领导打电话说服她,称应该多给年轻人机会,她才勉强妥协。

这种情况不只发生过一两次,到后来甚至成为日常。前几年正值互联网综艺、平台崛起,年轻记者提交的选题计划也多与此有关,但她大多会予以否定,原因是:“不给公司打广告。”可我发现,她却没有这样要求自己。

平时评刊,她惯用的话术是:“记者改了四五遍仍效果不佳,稿件经过编辑连夜修改,达到见报标准。”对其他年轻同事,她经常会说:“你觉得你配当记者吗?”“你稿子写成这样,好意思说自己是名牌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吗?”

有段时间,单位一个项目组做了一个报道,获得了上级的嘉奖。参与该项目的人员多达十几人,但奖项显示的名字有限,只有核心人员可以写上名字。她也算项目组的,但其实只是帮年轻同事编辑了一下文案,她要求将自己的名字加上去,把本是核心人员的年轻同事换下来,并要求单位向组委会申诉,让多方都很难堪。

被上司骂到怀疑人生。/图虫创意

那时我们刚入职场,很多年轻同事不敢直接和她对抗,因为彼此之间的利益牵扯很多,怕她以更极端的方式来对付我们。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得罪她之后,选题就无法通过,而没有稿费会直接影响收入。

一些干了几年的同事,也向大领导委婉表达过在她手下工作的不适,但领导们几乎都维护她,因为无论是资历还是年龄,她都比管辖她的领导高。

有同事劝我,我们也要多包容、理解她,她也不容易。但谁来理解我们呢?

大概有两年,她的下属接二连三地患上抑郁症,有位同事还因为精神恍惚出了车祸。这些人辞职很长一段时间后,还因她的否定和质疑陷入痛苦,有的人就此放弃了媒体这一行。而很多未辞职的同事,宁愿放弃好的工作机会,也不想跟她共事。

我自己现在也负责一个团队,年龄的增长让我开始思考,当初我们为什么不敢把不满和委屈说出来,让这样的人越来越逍遥。或许是因为刚入职场,心智还没那么成熟,也就默默忍受了。

我想,其实很多事情不需要去和解、忍受。假如我再遇到这样的人,哪怕无法撼动他的位置,也会让身边尽可能多的人知道他的人品,防止再有人受到伤害。

✎作者 | 曾斯威 孔晓柚

封面图 |《我,到点下班》

原标题 | 职场PUA:被推进“死角”的木偶人

首发于《新周刊》578期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