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战蓝鲫如何单开?这两种标准的开饵手法,你平时用对了吗?

野战蓝鲫如何单开?这两种标准的开饵手法,你平时用对了吗?

首页休闲益智放开那条虫更新时间:2024-07-31

对于钓友们来说,*蓝鲫可能并不陌生,从最早流行的"一包蓝鲫走天下",到现如今饵料品种多样化,但是*蓝鲫仍然是我们包里的必备饵料。由于*蓝鲫饵料采用粗细颗粒搭配,加上富含植物蛋白,雪花粉,拉丝粉,它的出现,解决了无数新手不会开饵的困惑,也方便了钓鱼老手的开饵过程,可以说*蓝鲫是钓鱼界的一种传说,由于饵料具备非常好的广谱性,无数钓友都用它来钓获自己满意的对象鱼,大家经常使用的一款味型就是香腥的,可拉可搓,大鱼不敢说,但是小鱼绝对是能钓到的,正是因为如此,钓友们使用*蓝鲫香腥味的时候很少有空军打龟的现象,所以钓友们都调侃,没有蓝鲫钓不到的鱼,虽然有点夸大的嫌疑,但是*蓝鲫赢得了广大钓友们的信赖。

我也是用*蓝鲫很多年了,平时野钓的时候也是跟大多数钓友一样的开饵方式,单开,先倒一点放开饵盆,再凭手感加点水,搅拌一下,静置5~10分钟,这段时间都是用来准备线组的。等差不多的时候,再聚拢成团,感觉干了的话,可以用手沾点水贴在饵料上,反复几次基本上状态就来了。如果饵料比较稀,含水量大,就打散再倒点干饵料,直到达到自己想要的状态。相信这种操作每个钓友都多多少少尝试过,可能几十次,可能几百次,时间长了,手感自然会提高,开饵的效果也会非常的好。

蓝鲫正面

就在前两天,由于三伏天太热,缺少勇气出钓,就躲在家里避暑,但是大家都知道,钓鱼人是不可能闲下来的,不是绑钩就是组装线组,要不然就是擦杆子,摆弄钓具。收拾的差不多了,我拿起了还剩半袋的*蓝鲫,看着这陪伴多年的老友,虽然如此熟悉但又非常陌生,熟悉的是每次出钓必带必开饵,陌生的是,这么多年居然没有仔细认真的瞧瞧它。我看着正面,还是那条熟悉的蓝色鲫鱼,再看看背面,哟!还有说明书呢,怎么没太在意,可能是钓鱼人一到水边就失去理智一样,甭管三七二十一,不能浪费时间,先开饵再说,不行再改状态。再仔细一看,推荐用法写着:"按饵水比1:1加水搅拌均匀静置3~5分钟,使饵体充分吸水,然后稍加揉和至有纤维出现时即可直接搓饵或拉饵施钓。"感觉有点意思,于是就想来做个试验,看看按着标准来开饵到底能开出什么样的饵料,然后找出与平时凭手感开出来饵料的不同之处。

背面的说明书

两种不同标准的开饵

在开饵之前,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那就是,这饵水比1:1,到底是什么标准,相同的量杯,水肯定都一样,满满的一杯水就是一杯水,但是饵料就不同了,有误差范围的,这范围怎么算?如果算进去了,饵水比就不是1:1了。所以我就想到了两种标准方法,第一种方法就是自然倒入饵料,使饵料装至量杯口,再齐量杯口去除多余的饵料。第二种方法就是先装满量杯,再将量杯晃晃,震动几下,往地上砸几下,由于饵料之间会有空气间隙,这时量杯里的饵料会出现减少,但是密度会增大,再倒入饵料,再晃动几下,差不多齐量杯口时去除多余的饵料,这算一份。

这两种方法仔细想想可能是在细节上纠结太多,但是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何况钓鱼有时候就是要"吹毛求疵"的。在没做实验前,可能大部分钓友看了说明书肯定是按方法一来开饵的,如果看到有人用方法二来开饵,肯定会笑他画蛇添足或者多此一举。因为说明书上就是写着饵水比1:1的,要是按方法二来开饵,量杯里的饵料密度肯定增加,饵水比肯定大于1:1,说不定是1.2:1了,那样岂不是不标准?

两种标准开好的饵料

调试过程

按着两种不同的标准各装一份饵料后,再各自加入一份水,然后快速搅拌均匀,静置5分钟等醒饵,使饵料充分吸水,为了做充分的对比测试,分两步,第一步是不揉打,直接聚拢成团的饵料测试,第二步是少量揉打,挤压出空气的测试。

不揉打,直接聚拢成团。

首先看两种饵料的外观形态。方法一开出来的饵料聚拢成团后表面看不出来有间隙,很圆润,入手后感觉湿漉漉的,不敢晃动,成型效果不怎么好,一抖就散了,感觉像是含在嘴里的雪糕一样,随时有化掉的可能。再掰开看拉丝效果也不怎么理想,这也直接导致拉饵也不能实现。方法二开出来的饵料聚拢成团后表面有点间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饵料的含水量比例比前者小,入手后感觉饵料比较紧实,握在手里有实在感,成型效果不错,掰开看看拉丝比较均匀,是理想中的状态。

入水状态

看入水状态。将两种饵料用搓饵挂在双钩上,放入调漂桶里观察入水状态,方法一开出来的饵料一入水变开始雾化,膨胀,并不断零零散散地脱落,三分钟后,雾化和脱落一直在持续,只是此时饵料的附钩性不怎么好,眼看即将掉落。在野外绝对的静止水情是不存在的,我就小频率晃动子线模仿小鱼吃饵的状态,此时饵料的雾化和脱落迅速加快,不一会两颗饵料全部掉落,如果有小鱼闹窝的话钩子基本上早就没饵料了。方法二开的饵料在开始入水的时候也是不断的雾化和零零散散地脱落,程度不及前者,但是膨胀速度更快,这种状态只维持了一分钟左右,之后就没什么雾化和脱落了,在人为模仿小鱼吃饵抖动子线的时候,雾化和脱落又出现并加快,但程度仍然不及前者,最终一饵掉落,一饵挂钩,说明它的附钩性比较

方法一的饵料最先掉落

揉打后,挤压空气聚拢成团。

外观形态。由于此前方法一没有出拉丝的效果,就采取揉打的措施让它出丝,将两种饵料揉打并叠加后,观看到方法一开出来的饵已经严重出水,聚拢成团后顺着手指往下流,但是成型效果稍微好一点,有点紧实感,可能是跟出丝效果有关,掰开看已经出丝,但是由于水分含量过大,依然不怎么成型,至少不能做拉饵方法二由于本来状态就比较好,此时再经过揉打挤压,成型效果更佳,但是掰开饵料看拉丝效果就傻眼了,饵料仿佛变成了传说中的"面疙瘩"了,这跟产品包装上的说明还比较吻合,属于纤维活性遭到破坏的缘故。

方法一饵料出水

看入水状态。操作还是同上,方法一开的饵料入水就开始雾化,膨胀和脱落,并一直持续,人为抖动子线后也是加大雾化和脱落,只是附钩性稍微好一点,饵料没有立即掉落,可能跟饵料出丝有关。方法二开的饵料一开始也是雾化,脱落,程度不及前者,但是膨胀的速度比前者快,大约半分钟后停止,在人为抖动后也是加快雾化和脱落,但是饵料一直没脱钩掉落,这跟它的拉丝粉含量及附钩性有着直接的关系。

方法二的面疙瘩

最终结论

通过两种标准开饵及揉打测试后,感觉文章前面的猜测有点不准,这不禁让我对产品包装上的说明有所疑惑,这一份饵料到底是以什么为标准呢?一杯饵料的密度到底要多大?也对之前野钓开饵有了新的认识。如果就像大多数钓友一样用方法一来开饵的话,基本上饵料的含水量是比较大的,这就直接造成了饵料的附钩性不好,成型效果差,拉饵难做,最后只能凭手感适量地加入干饵料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而方法二的标准开饵基本上能达到我们野钓的预期状态和效果,不揉打或少量揉打,无论雾化,脱落还是附钩性都不错,同时也是可拉饵可搓饵。

所以,我觉得*蓝鲫应该在说明书上加上一句"一杯经过晃动,震动的饵料加一杯水"或者"一杯自然倒入的饵料,0.8杯水"。当然野钓的情况下都是无所谓的,钓无定法,虽然不能照搬说明书上的东西,但是也不能完全按我说的来,我只是想要说明,钓鱼不仅是一项动手能力强的运动,更是需要动脑的能力。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