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000万买乐高,成年人疯狂买玩具竟如此辛酸,父母引导太重要

花1000万买乐高,成年人疯狂买玩具竟如此辛酸,父母引导太重要

首页休闲益智疯狂玩具车更新时间:2024-08-03

今年六一淘宝公布了一个奇怪的数据:据统计,一年中有超过7000万成年人给自己买玩具,六一这几天成人购买玩具的幅度更是达到了巅峰。数据显示,80后热衷于玩乐高,淘宝上的乐高玩家已超过1000万;90后则更热衷于玩BJD娃娃和蒸汽朋克,有玩家在BJD娃娃上花费已超500万。

也许你会奇怪,都多大人了还玩玩具?其实说起来成年人买玩具这事还挺心酸的,这个现象被总结为:童年报复性补偿。该词专门用来形容成年人由于童年时,买玩具的*被无情的打压,导致长大后进行报复性补偿。淘宝上那些销量奇高的小霸王、发条青蛙、滚铁圈、套圈圈水机、爬墙粘人等,属于80、90记忆中的玩具就是最好的例证。

很多人都想不明白,明明都三十好几的人了,怎么还爱玩物丧志?其实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完形理论”正好能解释。

什么是完形心理学

完形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起源于德国,最初叫“格式塔心理学”,因Gestalt德语的意思为形状、图形,被人们简称为“完形心理学”。它来源于德国心理学家马克斯·韦特海默,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从字面意思看,完形心理学就像完形填空一样,补全缺失的部分。

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比如,给你看一个不完整有缺憾的图形,虽然不完整,但大脑会自动补全该图形,这就是大脑的完形功能。完形心理学就是研究这一过程背后的经验。完形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终其一生其实都在追求一个完整的心理图形。简单的说,如果一个人能够获得一个完整的心理图形,这事就过去了,但对于那些未完成事件,被迫中止的事情,就会常常耿耿于怀,念念不忘。“童年报复性补偿”正是这样。

同事杨扬痴迷高达近疯狂状态,家里摆了无数高达,但只要出新款就会继续入。我曾问过他为什么这么喜欢高达?他说“因为小时候看中过一个高达,软磨硬泡爸妈就不给买。从那以后买高达就成了我的一个人生目标”,果真,成年后的杨扬买起高达来丝毫不手软。

为什么会有完形理论?

之所以会自行脑补一个图形、画面,主要是跟人的大脑有关。眼和脑高度配合通过不断组织、简化、统一,抽象出方便大脑记忆,并且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

心理学上做过一个有意思的心理实验,工作人员在白纸上画一段圆弧,参加实验的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拿起笔补上线段,并最大可能的让圆弧成为一个完整的圆。更令人惊奇的是:大猩猩竟然也有同样的癖好。

最后,研究人员发现,大脑天生就有追求完美的诉求。只有这个整体完整了,大脑才会将其封存,而倘若某件事未完成,大脑潜意识就会有一个信号“你还有一件事没有做”,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成人,看到和小时候类似的玩具抑制不住自己冲动的原因。当这个玩具出现,大脑的潜意识被激活,它会再次给你发送一个信号“是的,就是这个玩具你没有。等了那么久,终于找到了,不买等着过年?”所以很多人,其实是在稀里糊涂的情况下就购买了玩具。

完形心理学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最近这几年,“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异常火爆。无论一个人性格怎样,原生家庭都会被扯出来,其实这正是完形心理学的一种表现。年幼时父母的种种表现,在孩子心理达不到预期,就会留下一个有缺口的图形,孩子们长大后会拼命的找东西填补这个残缺的图。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从成年期开始,人除了完成自己本身的成长任务,其实还肩负着另一个巨大使命:去补完童年缺失的品质,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而往往这个过程并不那么友好:

首先,完形心理让孩子更加偏执

前段时间热播剧《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就是“完形心理学”的典型例子。从小在缺失母爱的家庭长大,重男轻女的母亲、软弱无能的父亲让她对那个家失望透顶,也正因此铸就了她偏执的性格,曾和母亲赌气十几年不进家门。即便偏执如她,但内心的缺失仍一而再、再而三的促使他去寻找幼年的空缺。

正因缺失,才倍加渴望。当生命中出现了一个类似父亲(蒙总)的角色时,她拼了命也要抓住。因此你会发现苏明玉对蒙总的感情,其实早已超过了下属对上级的界限,更多的是把蒙总当做内心那个假想的父亲,所以她才会为了蒙总不要命的爬医院大楼。而相对而言,寻找母爱的过程就没有那么顺利了,直到全剧结束,最终也未能出现一个类似母亲的角色,她内心母爱这个图形也一直没有完成。不得已,只好回到老宅,假想出一副母亲曾经很爱她的景象,也算对自己寻找母爱之旅填上了空缺。

其次,完形心理让让孩子更加自卑

当孩子察觉到自己内心有所缺失后,很容易导致自卑。心理学家做过实验,那些缺乏父母肯定的孩子,抑郁的可能是平常孩子的2~3倍。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央视一姐董卿,是无数人心中的女神。经常站在舞台中央侃侃而谈,神闲气定间说出发人深省的名言,就是这么一位优秀到发光的人,却说她内心很自卑。原来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的董卿,父亲对她要求极为严格,从小就强制董卿寒暑假在外打工,而且只能挑宾馆清洁工这种既累又收益很低的工作。不止如此,父亲还规定不能买新衣服,也不能照镜子。在这中及严苛的环境下,董卿坦言:“我其实很自卑,如果一件事做得跟别人差不多,心里就会很没有底。”

优秀如董卿也在完成童年的完形。父亲的压抑,让她不得不逼自己变的更强,她潜意识里知道,只有自己足够强大,父亲那些不能买衣服,不能照镜子的要求才会一去不复返。所以她觉得:只有比别人做得好很多的时候,才会由衷地觉得踏实。这何尝不是自卑的另一种表现?

最后,完形心理更容易让孩子踏父母的老路

无论是董卿、还是苏明玉,其实他们都是同一类人,在“完形心理学”影响下,她们最终和年幼的自己和解。但还有很多人,倾其所有也没能让心中的潜意识放过自己。

前段时间热映的《何以为家》,十二岁的小男孩赞恩生活在贫民窟。父母为了抵押拖欠的房租,将赞恩十一岁的妹妹萨哈强行送给了油腻中年大叔,最终导致萨哈因*而死去。愤怒的赞恩离家出走,遇到了待他如母的拉希尔,没有身份的拉希尔外出打工时被警察扣留。为了抚养拉希尔的孩子,赞恩独自一人去卖加了药的果汁、去卖锅,但生活的压迫让赞恩不得不卖掉拉希尔的孩子,他也终究成了他讨厌的父母。

这也是“完形心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当孩子们找不到合适的解决办法时,仿照父母成了他们唯一可以做的事。

既如此,那家长该如何教育孩子才能避免“完形心理”带来的报复性长大?

首先,给孩子一个告别仪式感

我们前面说了,“完形心理”是由于孩子年幼时心里空缺造成的,那么想让孩子避免报复性长大,最主要的就是填补孩子内心的空缺。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做事有始有终,那些没有结果的事情,可以让孩子做一个简单的告别仪式。

心理学上有一个“空椅子”概念,是说一般只需要两张椅子,你坐其中一把,通过想象把对方邀请到对面的椅子上,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出来。就可以和这件事告别。父母可以借鉴这个理论,让孩子对那些耿耿于怀的小事告别,比如:父母强迫孩子练琴带来的不愉快,孩子就可以对着那个空椅子倾诉出来。

其次,条件允许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很多时候,在孩子幼小心灵中影响最深的事,往往都是父母替决定的事。

好友文子喜欢文学,高考填志愿想报文学专业,但父母却认为只有理科才有前途,强迫文子报了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近10年,蚊子兜兜转转,从程序员到报社小记者,再到杂志社打杂,从基础学起一步步从客服到运营到主编,文子最终成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她常说“我用了14年,才走回了本该大学4年就走的路。如果我有孩子,我一定不会强迫他学不喜欢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才是父母最大的爱和智慧。

最后,父母要学会用孩子的方式去沟通

在成长阶段,孩子由于表达能力有限,难免有些事情会说不清楚。如果家长采用成人式的沟通方法,就很容易留下遗憾。

比如,如果口头语是: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你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都说都少次了,你故意的是不是?”等等

这很容易让孩子自我认知缺失,他们会把你说的话当真,以为自己是坏孩子。“完形心理”就会在这个时候起作用,它会启动孩子的小雷达,去找那些坏孩子该有的行为,从而将其补充完整。这也就是为什么,你越批评孩子越差的原因。

身为父母我们应该用孩子的方式去沟通,多听少说,让孩子尽可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接纳孩子的不配合,而不是直接给孩子贴标签。

其实,所谓的“童年报复性补偿”,只不过是孩子对自己那些未完成心愿的一种弥补。育儿路上家长要做的不就是让孩子们的遗憾降到最低吗?所以,只有掌握“完形心理学”才能防止出现更多的遗憾。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