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台回复书名一键免费阅读 : 麦田里的守望者 | 空空如也 | 九案侦办组 | 化解我们内心的冲突 | 牛 | ……
蜗牛那么多书,我们要看点啥?
书桌大爆炸,还没时间仔细看内容怎么办?
不慌不慌,慢慢来,小蜗牛先帮你爬爬看。
光怪陆离的艺术世界,从不缺个性癫狂、不惧流俗的艺术家。
他们行为乖张、处事叛逆,不能以常规眼光和道德审视。
用现在网络流行语形容就是,我看不懂,但是我大受震撼。
而且,他们推崇的审美,即便时过百年,依然能让后人争论不休。
小蜗今天就来为大家爬一爬,那些我们很难理解却忍不住想探究的疯狂艺术家:
01 就是要把人画成鬼
鬼魅少年席勒
埃贡·席勒,1890年6月12日-1918年10月31日,20世纪初期的表现主义画家。
表现主义强调绘画从心出发,表现画家的主观情绪和心理感受。
造型和色彩不必写实,能表达心情和哲思就好,夸张、变形、扭曲和荒诞等手法也可大用特用。
席勒把这一套玩得出神入化,特别是那些直白袒露、狰狞扭曲的自画像,常能给观者瞠目结舌的震撼。
先来一张还算正常的,给大家浅显地感受一下:
再来一张变形更深的,不得不说,这个下三白有点吓人。
高能示警!以下三张惊悚程度升级,不想看的小伙伴速速闭眼划过!
扭曲的姿态、狰狞的表情、嶙峋的身体、修长的手指、暗淡的色彩、旋涡的笔触…
作品中充溢着一种带有死亡气质的颓靡,将人本性的“阴暗面”给予了充分的外化。
为什么?为什么要把自己画成这个鬼样子?毕竟他真人可是一枚标致的美少年呐!
这就要从他的成长经历说起了,席勒生于离维也纳不算太远的图尔恩,爸爸是图尔恩火车站的站长,他家就住在火车站的二楼。
15岁时,席勒的父亲去世,给了他很大的冲击。
“死亡”一直是他作品中挥之不去的气息和主题。
后来,他还亲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的*戮之气和死亡的阴云进一步将他笼罩。
这也是他总是把人画成“鬼模鬼样”的原因之一——所有活着的生命中,都包含着死亡的本质。
他很喜欢一句话:“万物都是活着的行尸走肉。”
而他活动的主要城市维也纳,除了是优雅贵气的古典音乐圣地,还是生猛混乱的“性都”。
根据资料记载,1908年时,维也纳就曾有5万名卖淫女。
所以,这里出了着迷于性题材的克里姆特,也出了对于性有着深入思考的“弗洛伊德”,席勒正是在他们的影响之下,走上了表现“性”与“死亡”的艺术创作之路。
02 一生写作,只为救赎母亲
恋母情节深重的劳伦斯
劳伦斯的代表作《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一经出版便被誉为“一场性运动革命”。
故事的梗概是:年轻、受过教育、乡绅家庭出身的女主角康妮,因为贵族煤矿实业家丈夫克利福德瘫痪阳痿,且矫揉造作自以为是;
因为煤矿周遭的环境沉郁破碎,于是与丈夫的猎场看守、参加过一战的退伍军人梅洛斯成了情人,同居并图谋提出离婚。
小说的主视角是女主角康妮。她在偷情、自立、要求离婚的过程中,从肉欲到精神,逐渐醒转;在男欢女爱之中,找到了久已被机械文明压制的自己。
许多读者冲着“禁书”字样来读,毕竟,直白的性爱场景,奔放的肉欲,偷情的妻子——听起来着实刺激。
但是,联系劳伦斯的生平多想一点,我们就会发现,故事中的康妮绝不简单。
1885年,劳伦斯生在诺丁汉一个矿工家庭,母亲莉迪亚是个女工,此前当过老师。
父母关系并不算好,一如他的成长环境:噪音、幽暗、肮脏、机械,英格兰的群山、森林与荒野。
1910年,他二十五岁,出版了自己的处女作小说《白孔雀》,同年他母亲逝世。
有传说他亲手将安眠药递给母亲,以成全那可怜妇女的安乐死。此后,这个女人一直活在他的小说里。
《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到处可见他母亲的痕迹。
他那部带有自传体色彩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中,莫雷尔夫人的死去成为主角人生的转折点,这不妨视为劳伦斯的自况。
其后他爱上了有夫之妇弗里达·维克利,那是他的现代英语教授恩斯特·维克利的妻子,两人还私奔逃去德国。
不难发现,劳伦斯人生中的许多印记,都在《查特莱夫人的情人》里闪现:煤矿工人家庭,温婉有学识的母亲,拐带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女人私奔,等候离婚…
在小说中,康妮觉醒的肉欲,带有一种母性的温柔,她对世界略带懵懂,在山林天风的呼啸中,找回自己的血气与灵魂。
我们不妨理解为,这是他怀念母亲的方式。某种程度上,他的母亲、康妮与英格兰大地,在小说里被他一体化了。
而康妮的故事——找情人,等待与前夫离婚——又是劳伦斯自己的经历。
如果细想,便会发现,劳伦斯一辈子都在试图以某种方式拯救自己的母亲,即便在小说里亦然——用爱,将她拯救出噪音、幽暗、肮脏、机械的煤矿家庭。母亲是他的缪斯,终生不易。
PS:才介绍了两位,就发现篇幅已经好长,今天就先到这儿,2333~
欢迎下载网易蜗牛读书app
或使用公众号搜索功能阅读更多图书
- END -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