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小小的芯片,就能监测到蜂箱里温度、湿度和声音等等数据,为蜂农养蜂提供科学的数据指导。
在湖光山色的意大利科莫(Como)丘陵上,“嗡嗡嗡嗡”的声音萦绕不去。这让许多人抱怨的恼人噪音,在巴扎雷蒂(Riccardo Balzaretti)耳里却是优美的蜜蜂私语,“比如农药中毒时,因为振翅频率增加,蜂箱的音量会拉高”,透过电子侦测器与无线传输,在计算机或手机的应用程序中,就可以看出长期纪录的曲线出现了变化。
为古老的养蜂注入科技创新
巴扎雷蒂今年刚拿到纳米生物学博士学位,专攻生物酶技术,因为向来喜欢大自然,舍弃药厂的高薪工作,一头栽进蜜蜂的世界。他说:“我的伙伴卡朗德里(Calandri)是米兰理工大学的机电工程博士,专攻量子电子学。五年前听闻蜂群大量消失时,我们就想利用科技提高养蜂技术,但因为学业在身并没有全心投入” 。
巴扎雷蒂一边完成论文,一边拜师学习传统养蜂、观察蜜蜂行为,卡朗德里则发挥所长钻研侦测器。“养蜂是一种古老的行业,但一开始我们就决定要用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精细化的基础上,为全球植物承担八成授粉工作的蜜蜂,却没有太多的科技研发和技术投入。
整合侦测器功能降低成本
去年底,两人和另一名熟悉食品业的朋友成立了「三蜂」(3Bee)公司,推出记录蜂巢内外的温湿度、蜂群声音以及日照与蜂箱重量的仪器,取得专利且获得欧盟、科莫所在的伦巴第大区政府支持,并入选意大利面食大厂百味来食物暨营养中心(BCFN)的青年食农创意大赛。
打开蜂箱,巴扎雷蒂指着箱子底部,一片直径约四公分的小红片,“可以同时记录温度、湿度和声音,侦测器把所有功能整合在一起,降低了成本。”
虽然才刚创业,但巴扎雷蒂深知要在市场存活,价格必须有竞争力,“这几年蜂农收入不好,他们很想要提升技术、解决问题,但负担不起太大的投资。”
小芯片预知蜂后诞生与分蜂
虽然学的是纳米技术,但巴扎雷蒂不喜欢透过原子化、个体论来观察大自然,「我喜欢以宏观的方式解读。」就像蜂后、雄蜂与身兼多职的工蜂都无法单独生存,但汇聚成群则是优秀的超级有机体。
巴扎雷蒂忙着寻找蜂群之王-蜂后,蜂后不仅负责产卵,还统治着数万只的蜜蜂,攸关家族兴衰。她不只体型大,嗓门也大,分蜂时工蜂会同时孵育多名蜂后,最早破蛹而出的一只会发出叫战声,高达350到550赫兹,其他还在蛹穴里的蜂后响应声大约是200到350赫兹。相比之下,工蜂的声音大概从190到300赫兹,雄蜂的声音则更低沈。在这些蜜蜂私语之外,聆听成千上万的蜜蜂“大合唱”,可以预测是不是有新的蜂后诞生,或者是不是要分蜂了。
侦测器将来或可利用蜜蜂自己发电
虽然没有文字也不会说话,但蜜蜂用身体语言,以及荷尔蒙、费洛蒙等化学物质彼此沟通,组织起庞大的群体,进行复杂的分工。
神奇的是,蜜蜂明白声波传递的道理,它们会避开已经填满了蜂蜜、花粉或是铺了蜂蜡正在蛹化的蜂房,选择对着空巢室起舞,让共鸣更响亮、声音传得更远,从而其他蜜蜂就知道该往哪个蜂房搬花粉了。
一整个蜂巢就是个音箱,还可以是部发电机,“我们已经取得专利,利用特定的蜂箱,汇聚嗡嗡声共振产生的能量,从而在未来为侦测器提供持续的电能。目前蜂箱外的小型太阳能面板已经让设备不用外接电力,方便随着蜂农四处移动,共振发电技术一旦成熟,连阳光都省了。”
蜂巢像哺乳动物身体一样恒温,忽冷忽热就是健康出了问题
蜜蜂怕冷也怕热,身体的温度随环境变动,然而蜂巢却像哺乳动物的身体一样恒温,介于摄氏32到36度之间,哺育虫卵、幼虫的“育婴房”位于巢穴的中心,几乎保持在35度,接近人体体温。
巴扎雷蒂说:“如果温度忽上忽下,就要密切观察,可能是蜂后的健康不佳,或是工蜂们造成空气流通异常。也可以透过温度,了解孵化的情况。”
虽然阳光为蜜蜂指引方向,但幼虫却习惯黑暗
一般检视蜂巢内部的时间不能太长,因为虫卵、幼虫对阳光很敏感,它们习惯黑暗。箱内侦测器就可以避免打扰蜜蜂,在不打开蜂箱的前提下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
蜂箱没装满就开箱取蜜是浪费,蜂农白跑这一趟;装满了却没及时取蜜,蜜蜂会停止采蜜或准备分蜂,同样没有达到应有的效率。这个小芯片还可以帮助蜂农在检查蜂箱采蜜情况时,不用开箱干扰蜂群就知道采蜜情况。它就像是蜜蜂的守护者,我们可以搜集大数据,进行分析、预测,了解蜜蜂,找出问题、提供咨询,化解蜜蜂的危机、提高蜂农的收入,利用这套系统可以把科技创新者、蜂农、专家、学者与消费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有了这个小芯片,即使你是业余养蜂人,也可以把蜜蜂管理的井井有条。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