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光魔:没有PS的年代,特效怎么做?

工业光魔:没有PS的年代,特效怎么做?

首页休闲益智愤怒公牛3d更新时间:2024-05-11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昨天,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了传奇特效公司——工业光魔的起源。

而它的创始人,就在下面这张照片里:

最左边的是马丁·斯科塞斯,创作过《出租车司机》和《愤怒的公牛》,黑帮片的集大成者;

*老马丁:奥斯卡真狗

第二位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他的作品就不用我多介绍了,随便一部都足以载入史册,偏偏老爷子产量还贼高;

第三位就更厉害了,大名鼎鼎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名震影坛的大导演。

你就算没听过他的名字,也一定知道他的《教父》三部曲

而最后一位,就是工业光魔的创始人,《星球大战》之父,乔治·卢卡斯

他们四人合称为好莱坞80年代四大导演。

起初,乔治·卢卡斯的人生和大部分美国青年一样平平无奇。

喝酒、泡妞、飙车……在经济泡沫中纸醉金迷。

直到一场车祸,险些夺去他的性命。

两厢的车撞成了一厢,他自己竟然只是擦伤!

乔治·卢卡斯一厢情愿地认为,上帝让他活下来肯定有重要使命。

他考进了南加州大学电影系,可直到大三才对电影真正产生兴趣。

正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乔治1967年拍摄的短片《电子迷宫》,让他在电影学院名声大噪。

毕业后,乔治幸运地获得了华纳兄弟的赞助,把自己拍的另一部短片《THX-1138》拍成电影长片。

而他的合作伙伴,正是大名鼎鼎的科波拉。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最终剪辑权没谈拢,乔治和华纳兄弟闹掰了。

不地道的华纳顺势取消了一切后续合作,乔治和科波拉合办的西洋镜公司宣告*,二人从此分道扬镳。

“我建议你去拍喜剧,证明你自己。”

这是科波拉对乔治·卢卡斯最后的建议。

后来科波拉执导了举世闻名的《教父》。

而乔治也从善如流,执导由理查德·德莱福斯、朗·霍华德合作主演的喜剧电影《美国风情画》

正是这部半推半就完成的电影,让他的人生驶向另一条快车道。

《美国风情画》入围了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乔治也凭借该片入围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成功证明自己能力的乔治·卢卡斯,又打起了拍科幻片的主意。

当时最新的科幻片,是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2001太空漫游》。

业界一致认为,库布里克把科幻片拍绝了,这个时代不可能再有超过《2001太空漫游》的电影问世。

可初出茅庐的乔治·卢卡斯偏不信邪,他认为《2001太空漫游》都是长镜头,节奏也太慢。

他想拍一部快节奏、充满动作戏的太空歌剧。

决定了,就叫《星球大战》

可天不遂人愿,自从《2001太空漫游》上映后,科幻片的票房表现就陷入了低迷。

投资高,回报低,只有迪士尼才会拍这玩意。

再加上乔治的剧本写得一言难尽,投资人很难脑补出画面,跑了几年,乔治得到的只有“写得很好,不准再写了。”

但他不死心,高薪聘请插画师拉尔夫·麦夸里,为《星球大战》创作人物画像。

一张图,胜过千言万语。

20世纪福斯的新任CEO很喜欢《美国风情画》,决定给乔治一个机会。

尽管CEO也看不懂剧本写的是啥,但他大为震撼,感觉乔治·卢卡斯不是嗑嗨了,而是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干嘛,干脆放权让他自由发挥。

*我楚巴卡跳起来给你一拳

至于预算……特效预算只有200万。放在现在,连做一个特效镜头都不够。

然而捉襟见肘的预算,并不是最大的难点。

科幻片最吃特效,但那个时候,好莱坞没有专门制作特效的公司,甚至大型制片公司里也没有独立的特效部门。

制片公司的老板们为了节约开支,早就取消了特效部门,也没人专心研究特效。

乔治·卢卡斯最终决定自掏腰包,为了拍《星球大战》花50万成立了工业光魔。

就像国内的影视行业有京圈、沪圈、港圈等等,各种各样的“圈子”,美国特效行业也有个封闭的小圈子。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传奇人物——约翰·戴克斯特拉

正是通过约翰,乔治才真正进入到了特效圈。

后面的事情,看过上期的小伙伴们应该都知道了:

工业光魔花了100万预算,用6个月就拍出3组镜头,把乔治·卢卡斯气到住院。

其实工业光魔也很冤,他们每天工作18个小时,都没闲着。

问题是他们不知道大老板乔治·卢卡斯到底想要什么!

*这老哥说完这句话就后悔了

乔治·卢卡斯是工业光魔的老板,是“攒局”的人,是拉投资的带善人。

但是这位创始人一旦拍起电影来,就恨不得“创死人”。

因为他给人讲戏,堪称美国陈凯歌,突出一个意识流。

你讲这些谁能懂啊!

所以《星球大战》的架子铺得很大,进度进展缓慢。

乔治好不容易从崩溃中挣扎出来,打算征求同行们的意见。

于是叫来了好友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和马丁·斯科塞斯。

看完没有特效的样片后,大家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斯皮尔伯格犀利评价《星球大战》

话虽如此,但斯皮尔伯格是在场唯二喜欢这部《星球大战》的观众。

另一个,是乔治·卢卡斯本人。

乔治后悔了,但为时已晚:全世界只有工业光魔这一家特效公司,帮忙打下手的都找不到。

眼看拍摄即将陷入绝境,真正逆转局面的人来了。

*萝丝锐评工业光魔办公环境

萝丝面试时,乔治·卢卡斯只问了她两个问题:

第一,你会速记吗?

第二,下周一能直接来上班吗?

有了萝丝这位“场记”,两边终于能正常对话了。

约翰一边整合技术,一边通过萝丝了解乔治的想法。

比如乔治说:歼星舰应该特别特别大,bigger than bigger!

但是歼星舰的模型早就做完了,满打满算也就半米长。

设计师们灵机一动,在飞船底部贴上密密麻麻的管线,能多密就多密。

又在歼星舰上开了不少舷窗,有了这种人体尺寸的参照物,观众代入后,就会不自觉地认为歼星舰很庞大。

这还不够,模型师又捏出一艘香烟那么长的义军星舰。

有了参照物做对比,歼星舰就显得更大了。

但乔治还不满足,摄影师只好在拍摄上动脑筋。

拍摄时镜头几乎擦着星舰划过,整艘船都对焦清晰,没有虚焦。

最终呈现出星舰贴着观众头顶飞过的视觉奇观。

为了缩减成本,片中外星人的皮套里,几乎都是工业光魔的特效师。

片中义军和暴风兵使用的武器,也都是用斯特林冲锋枪、MG42机关枪等二战遗留的报废枪支改造而来。

《星战系列》最为人所称道的光剑,则通过木棍上绑着反光条,再通过后期洗印实现。

拍摄现场,演员们就是拿着木棍对打……场面相当尴尬。

当然了,用木棍当光剑不只是为了省经费,也是碍于当时的技术不足-。

由于预算有限,最稳妥的方案是在主角团救走莱拉公主后迎来全剧终,但乔治不愿意放弃最终决战。

发生在太空的《星球大战》,必须要有太空战!

于是就有了最后的高潮——摧毁死星

按照乔治的构想,天行者将驾驶X翼战机划过死星表面,顶着追兵的炮火,将导弹送进死星的动力能源室。

但制景师不可能真的搭建几十公里的跑道,只好再次制作微缩景观,将模组错落排布构成建筑群,以防被观众看出重复出现的模组。

然后故技重施,在死星表面设置小窗口。

足足几万个发光珠子,全都是模型师一个一个手工粘上去的。

在工业光魔众志成城的努力下,《星球大战》得以如期上映。

尽管对乔治卢卡斯而言,《星球大战》只完成了他理想中的25%,但这部电影绝对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科幻电影,没有之一。

乔治·卢卡斯和他的工业光魔,创造了一个现代神话。

因其前所未有的太空场面,纷繁复杂的星系斗争,它被称为“继摩西开辟红海之后最为壮丽的120分钟”。

根据票房情报机构The Numbers的数据,这部电影1977年首次公映,加上在1978年、1979年、1981年、1982年和1997年的多次再版,仅在北美就赚了13.3亿美元,超过了调整后的《ET: The外星人》和《阿凡达》。

这份纪录,直到今天都没人能打破。

《星球大战》的成功,唤醒了业界对科幻片的重视,曾经被嫌弃的特效师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

当斯皮尔伯格决定开拍科幻巨制《世界大战》后,他联系的第一个人并不是汤姆·克鲁斯,而是工业光魔的丹尼斯·穆伦。

从《第三类接触》开始,经过20年的合作,丹尼斯已经成为了斯皮尔伯格最信赖的特效制作师。

如今在好莱坞,挑选一名合适的特效主管,已经和挑选男主演一样重要。

关于《星球大战》的故事,到此告一段落。

但属于工业光魔的传奇,才刚刚开始。

《星球大战》之后,他们不断创新技术,给业界带来了更多震撼。

对工业光魔的传奇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赶紧给我点点赞和关注!

本条在看过2000,我就给大家讲讲工业光魔后续的故事。

《侏罗纪世界》里的恐龙、《终结者》里的液体机器人,都将一一登场。

今天就说到这里,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大力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